孫慧敏
(安徽省宿州市泗縣第二中學 安徽宿州 234300)
重點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是當今教育的一大主要目標,高中化學老師想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從基礎的化學內容出發,構建一系列的優質課堂,方才有可能逐漸地培養起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說到底,我們教育的目的終究是為了學生的學習,這就需要老師將化學知識與核心素養的觀念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在核心素養精神的熏陶下,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極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的化學素養的提升,而且對我國教育改革也有促進作用。總之,要想使高中化學的教學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必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必須經歷的便是課堂教學這一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使高中教學越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相比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注重學生核心素質培養的教學模式無疑更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對高中化學教學來說更是如此,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習化學不只是為了高考,它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樣才能為讓學生形成科學素養而做鋪墊。這樣看來,教師探究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方法找對了,學生就能感受到化學氣息,扎實地掌握化學知識,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
實驗和理論是高中化學的主要教學組成部分,我們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但其實實驗教學才是高中化學學習最重要的部分。通過實驗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思維。在實驗過程中,那些書上的實驗依據、化學原理等都會自動在學生的腦海里明晰起來。學生對實驗中的化學試劑、器皿等的作用與功能也會逐漸變得熟悉,這遠遠比單純聽教師講解的效率要高。
以最簡單的蒸餾實驗為例,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有:蒸餾實驗過程中要避免暴沸現象,可以加入碎瓷片;冷凝管中冷卻下來的水要從上口出,下口進……[1]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但是由老師講和學生自己做又會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效果,并且,實驗中的細節只有學生在動手中才能夠有最清楚的認識。再如,在探究元素周期律中金屬性強弱時,實驗過程是:加熱鉀和鈉至熔化,然后用洗耳球將空氣鼓入玻璃管,就可以看到兩種金屬都在燃燒,但是誰燃燒得更劇烈呢?這時學生就會聯想元素周期表的性質:鈉和鉀是同主族元素,比較原子半徑,鉀大于鈉,所以鉀在反應過程中更容易失去電子,所以鈉的燃燒比鈉劇烈,而鉀在表中的位置比鈉更往下,也就推理出同主族元素,越往下的金屬性越強。總之,教師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精神,進而逐漸培養其化學素養。
化學核心素養包含許多,其中合作團隊意識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按照分組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也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小組學習涉及面很廣,有小組討論、小組講題,還可以結合上面所說的實驗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例如,探究Na與H0的反應現象、Na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現象、Na與氧氣反應現象等,小組到底應該怎樣來進行合作呢?這就需要教師在其中進行指引。可以按照成績優劣、男女等來分配小組,然后提出本節課的學習目的:演示Na與水溶液的反應,然后觀察現象找出反應原理。需要解決的問題有:1.根據鈉與水反應的現象能推出鈉的哪些性質?2.鈉與水反應的產物可能是什么?3.檢驗鈉與水反應的產物。然后在小組內分配任務,因為女生比較心細,所以女學生來記錄實驗現象,男生就負責實驗過程,最后根據每個人看到的現象進行交流討論,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會讓學生受益匪淺,既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能借鑒他人的觀點和思維。這樣一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任務,有人設計實驗,有人進行實驗過程,有人記錄實驗現象,最后一起進行交流討論,學生們能自覺完成自己的任務,在合作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核心素養都會有很大的提高。
我們一直在強調核心素養,那么核心素養到底從哪來呢?其實,無論哪一科目,其中蘊含的核心素養歸根結底都是來自其悠久的發展歷史,所以,要想學生從根本上具備核心素養,就要讓學生了解學科的發展史。化學這門科目從古延伸至今,蘊涵了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智慧,老師可以從這些真實的歷史中挑選一些與課本內容有關的作為拓展知識講給學生,想必學生一定會感興趣,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去學習知識,不但能避免空洞的說教,還能端正學生的科學態度、培養科學精神。這種還原歷史的形式有很多種,比如用多媒體逐一展示,使學生能聽覺視覺相結合地感受化學的發展歷程。
例如,學習硅元素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我國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有了這些工藝,最主要的就是制陶,并且我國是第一個制造含硅的陶器的;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不得不提到拉瓦錫,他確定了質量守恒定律,開辟了化學新紀元;在學習選修書中的有機物時,學到苯環的發現,可以向學生們介紹苯環的發現者——凱庫勒,他在睡夢中夢到一條蛇咬著自己的尾巴轉圈,驚醒時突然恍然大悟,進而發現了苯環,盡管這位科學家是在夢中無意發現的,但是他睡覺都向學生介紹從波義耳最初的酸堿概念到布朗斯特、勞萊等人的質子論,再做這樣的夢,足以證明他對化學研究的著迷。這些化學史上的一個個故事都與我們現如今所學的息息相關,學生們在知曉這些知識的前提下學習化學,相信也能慢慢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從發展的高度去看化學的今天和未來。正如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傅鷹教授所說的:“化學教育給學生以知識,化學史教育給學生以智慧[2]。”學生從化學史中攝取知識信息,學習科學家的優秀品質,久而久之,沉淀下的是高中生所該具備的化學核心素養。
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一直都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有所啟發,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指引學生自己發現規律,糾正錯誤。正如南宋理學家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那究竟什么時候該提什么問題呢,這就需要老師分析不同的情境。
例如,在講“化學能與熱能”時,書中圍繞能源問題進行了一些介紹,提出了面對能源枯竭危機,化學能的利用是否具有現實意義。這時教師可以順著這個思路提出: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所產生的熱能從何而來[3],又去往何處?在特定的情境下引導學生的思維向化學物質及化學反應上靠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探究中了解化學能與熱能。這樣一來,就可以彰顯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學生的環境意識、科學精神等都會有質的改變,從而彰顯化學的學科價值和功能。
總而言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傳授知識、培養素質,不管課堂上的教學方法如何改變,其目的都是同一個,只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努力,在核心素養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化學教學和學習,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