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實驗小學 福建福州 350000)
家庭作業是學生整合知識和建立語言技能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發現,有時老師精心設計的功課并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贊賞,而且大多數學生在完成功課上仍然是被動的。因此,作業質量總是不會提高。加德納指出:“對于孩子的成長,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幫助他們找到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才能的地方。”因此,老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并改變傳統的家庭作業方法。創建開放和動態的新作業形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潛能。泰戈爾(Tagore)說:你不能將一條河流限制在規定的河流內。做功課也一樣。學生應該有空間體驗成功,提高自己的技能。基于實驗教育的基礎,留個性化___作業,引導學生從“應該做我的作業”到“我想做我的作業”,實現個性化的作業設計。
個性化的作業安排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漢語課程中的個性化功課是基于課本的內容,從而充分揮發漢語功課的作用。在學習課堂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在課堂外積累知識為語文學科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個性化作業的方式學習漢語,能加深學生對漢語的印象,并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堂余熱家庭作業中的漢語知識,讓學生了解中文的精神是博大精深的。因此,為了加深語文知識,必須不斷積累它。布置個性化作業,不僅學生能夠成功地獲得所學知識,還將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社會和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在學生學習漢語時,也應該為學生創造生活機會。學到了“艸”這個字,下課后有家庭作業,要求學生和家長去早市或他們自己的菜園寫蔬菜和水果的名稱,并查看有哪些蔬菜和水果的名稱筆順有“艸”。學生們非常活躍,并在一個小筆記本上寫下了許多蔬菜和水果的名字。例如:大蒜,生菜等。其中的某些字符學生不熟悉,因此學生會通過字典完成認識,還有些學生把卡片做成相應蔬菜的形狀之后寫下名字。這樣學生不僅增加了學習漢語的興趣,還通過認識漢字的特征,總結了一些識字技巧提高了識字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例如,學習古詩《草》,通過古詩讓學生了解草的形狀,知道如何用語言描寫草的樣子。下課后,收集與草有關的古代詩詞,學生們互相交換他們最喜歡的與草有關的古代詩歌,擴展知識同時積累知識。
良好的環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在提高漢語學習質量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做作業時注重情境化是鼓勵學生積極完成優質作業的有效途徑。選擇在一個明媚的春日里,帶孩子們到校園和田野去尋找春天的蹤跡,在搜索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了興趣,引導學生以他們喜歡的方式說出對春天的感覺。其中,一些同學把春天寫了一首小詩,一些同學把春天畫成了畫。返回到文本《找春天》,要求學生根據情景找到春天,發現春天,并鼓勵學生們閱讀更多課外書,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并且通過學習課文,能寫出贊美春天的漂亮句子。就像文中描寫的春天“春天就像一個躲藏起來的害羞的小女孩。野花一兩個,那是春天的眼睛嗎?她揮舞著柳枝,揮舞著風箏張開的尾巴。她從杜鵑的嘴里叫著,桃花和杏子的樹枝上微笑。”
在《小學語文教師》有這樣的文章:《以第一人稱布置作業》,遵循嘗試讓學生根據他們的記憶特征和容納能力的差異來選擇和確定家庭作業的數量。此方法主要用于重復任務,如抄寫生詞。問學生需要寫( )次,就可以掌握它。逐漸使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自覺使用學習技巧加快學習速度,并有效提高他們的獨立識字能力。這樣布置作業也讓抄寫生詞不再無聊,并激發學生在作業中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例如,學習《畫家和牧童》需要事先了解13個新字符,養成良好的識別和書寫習慣,需要多次寫下新單詞,以便學生可以記住它們,但是可以允許他們做出自己的決定。規定有些學生可以寫5次記住,有些學生寫一行可以記住。然后,聽寫調查學生對新單詞的掌握程度。家庭作業是任何學科課程中都必不可少的環節。老師可以檢查學生的家庭作業完成情況,以查看他們是否錯過了內容,了解學生在課程中沒有學到什么。通過深入了解學生作業要點能知道學生的缺點[2]。
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大多數小學生都有積極的活動意識。以學生的興趣為核心設計語文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功課內容與學生的興趣聯系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漢語功課的熱愛。同時,由于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一些練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和認知水平來設計適合自己的作業,并在此基礎上滿足學生的個人成長需求和認知能力,從而強調個性化。家庭作業的設計鼓勵小學生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相關知識。
例如,學習《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時,老師要求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來解釋發生的事件,探索學生的內心感受,培養學生對待生活的態度,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科學家認為:“學校的目標應該是培養獨立行動和思考的人。”獨立是創作者的基本特質,但創作者保持獨立同時還要具有合作精神。因為在科學研究中,是由前輩提供先決條件,后代從中得出結論。因此,在設計個性化的作業時可以將其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交生活和其他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形成學習的和諧整體,從而培養學生協作與交流的創新性。
例如,現在是暑假,我的家人正計劃去旅行,這是一件大事,我可以去哪里?我應該尋找哪個旅行社?現在,父母所做的就是讓孩子們參與其中,以便他們可以在決定旅行地點之前查找相關的旅行信息,談論他們的意愿和原因,然后聯系旅行社進行討論與旅行有關的東西,如票價、景點、住宿等。學生不會討厭這種家庭作業。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口頭交流技能和適應能力能夠得到充分鍛煉。
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出,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為全面提高學生的漢語能力,教師應認真做好語文教學的功課準備[3],要明白漢語在教育中的實用性和全面性,要在課堂內外進行交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全面的學習活動,增加學生的語言練習機會。因此,教師必須組織公開活動,為學生探索和創造可以“練習”和“沉浸”的語言環境。
教師的作業設計應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探索性和開放性,引導學生進入更廣闊的認知世界,融入生活,并探索和發現,利用分布在各個角落的漢語教學資源。例如,讓學生作業,每天查看新聞,大街小巷收集口號以進行交流,為學生創建口頭交流環境,積累口頭交流經驗,提高其改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適應信息社會和技術發展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達到作業設計的目標并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教師在作業設計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4]。作業就像墊腳石,可以讓學生爬得更高,飛得更遠。教師要能夠聽取更多學生對作業的意見,觀察學生正在學習的內容,并安排適合學生的作業,以幫助他們完成作業。通過個性化的作業設計逐漸改變學生對傳統作業的看法,以便他們能從小學開始喜歡寫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