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順蘭
(陜西省漢中市勉縣第四中學 陜西漢中 724200)
根據新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課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它既要學生獲得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利用生物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是生物課程的主要目的。目前,我國初中階段生物實驗教學效果還有待提高[1]。
由于目前大多數學校經費不足,以及生物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大部分學校在教授生物這門學科的時候仍以講述為主。生物本身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實踐性學科,老師如若采取灌輸式教學模式,非但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還不能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對生物學科沒有過多的深入研究。不懂得挖掘身邊與生物相關的知識,沒有主動探究的精神。
有的學校為學生提供實驗教學,但是由于準備材料不夠齊全充足,教師沒有精心設計實驗環節,實驗課堂紀律差,學生隨意走動,課堂混亂,沒有達到預期的實驗教學效果。例如,在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這個實驗的時候,就需要不止一次地去記錄實驗數據,因此,這個實驗要分步驟、分時段記錄干濕度,還要排除周邊水域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實驗類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2]。
生物教師在教授生物學科時,應當對學生“授之以漁”,多教會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只單純地獲得生物學家的生物知識。教師應當改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有主動做研究實驗的學生予以鼓勵和支持。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把握教學目標,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3]。
在實驗教學時,多是老師在臺上演示,學生只負責觀看。要將教師的演示實驗變為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驗,讓學生從旁觀者變為行動者,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生物實驗可以讓學生在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
生物科學的發展本身就是生物學家不斷探究和實驗的結果,將老師驗證結論的實驗,改為學生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參與思考與討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自主探索精神。一個不變量因素,其他作為變量因素,探索結果的變化。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這個實驗時,選擇不同類型的種子,讓學生設計和提出假設,同樣大小的種子為不變量,空氣、水分、溫度、光照對種子萌發的影響作為變量,同學們還可以提出其他如種子密度等因素,探究這些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影響。
初中生物中也有許多課外實驗,課外實驗有利于學生鞏固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生活中有許多生物知識也值得學生去探索和揭秘。教師應鼓勵學生將生活中與生物科學有關的發現講述給老師和同學。例如,學習八年級上冊講“細菌和真菌”這個章節時,可以讓學生用剩飯剩菜做實驗,將剩菜和剩飯分別放在冰箱里和常溫的室內,觀察剩飯剩菜何時變質,產生霉菌。思考為什么冰箱里的食物可以保存的時間更久,這個種課外小實驗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能淡化學生對生物科學研究的畏難心理。
初中課程科目多、作業繁重,學生容易感到疲勞,如何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是值得生物教師深思的問題。情景式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教師渲染的活躍氣氛中,積極的交流討論,有助于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競賽式的分組實驗,能夠激起學生踴躍參與的動力。方式方法的變化有助于學生提起精神,從而促進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成立生物興趣小組,讓成員選擇自己的研究課題,動物、植物、細菌等,也可以做跨學科的生物化學物理聯合實驗,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綜合素質。
實驗材料選擇不當,或者材料難以取得,都不利于生物實驗教學,合適易得的實驗材料能夠增強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七年級上冊觀察種子的結構這個實驗中,教材選擇以大豆種子作為觀察材料,但是大豆種子很小,不易觀察到胚根、胚芽、胚軸。子葉中含淀粉量少,使用碘液鑒定淀粉時,效果很差。教師可以選擇顆粒較大的種子來替代,如蕓豆種子,提前一天泡好,胚芽已經萌發。觀察種子結構時就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胚根、胚芽、胚軸的結構。而且用碘液鑒定子夜的淀粉時,變藍現象也會很明顯。在“觀察葉片的結構”這個實驗中,選擇材料時可以選擇綠蘿,綠蘿葉子可以長時間不萎蔫,做切片比較理想,去花卉市場也很容易買到。
生物實驗教學是初中生物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部分,也是很好地培養學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的學科。為了更好地運用生物學科教導學生,需要學校提供良好的條件,教師轉變思想、精心設計實驗,也需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實現新的生物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