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陳凱峰
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我國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根本任務。黨的教育方針、教育思想和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高度自覺,對高校基層黨建通過引領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實現立德樹人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所以高校的基層黨建必須要以育人的使命、創新的思維、發展的眼光審視文化傳承與創新。
思想意識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切實掌握思想意識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思想意識,要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意識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黨中央提出的“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辯證地看既是主流思想意識的內容,也是牢牢掌握思想意識領導權的有力武器。
中華民族彌久深厚的文化積淀了獨特的思想體系,展示出中國人特有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更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2]
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3]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血脈,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主要參照系。文化往往主導著社會變革,回顧我們國家所走過的歷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無不是黨運用文化引領方向,凝聚力量,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改革和進步使社會主義事業闊步向前。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5]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素,始終貫穿和滲透于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全過程。[6]
“德器深厚,所就必大”。任何事業、學業的基礎都要以自身的品德修煉為根基。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與中華傳統道德觀,是涵養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核心內容。
立德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揭示了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揭示了道德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強調德性成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7]
大學生未來的堅韌的職業操守必定是通過文化感召來凝集和養成而非專業技術本身。開放的社會時代催生了文化的多元,各種思想交相融合和沖突,必然帶來了價值觀念的沖突,學生思想觀念面臨復雜的挑戰。立德樹人,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指導,加強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引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當代大學生在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上判斷正確、立場正確、踐行正確。
科技無國界,人才有祖國。一個民族必須通過文化建立屬于自己的話語體系,個體也必然要通過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而明確自身的文化歸宿。
澄懷抱樸是我們民族的文化風骨。中國歷來真正的文化學者,文藝大師,科學巨匠們從來都透出儒雅親和、不張揚炫已也不作傲慢腔勢。相比時下,一些人流行話語中雜帶英文單詞,以顯國際范兒;怪異語聲、標新立異以顯潮流范兒。這些追求明顯特色而刻意孤立于大眾的身份標定的行為是不足取的。高校師生的文化身份應是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時代的公民擔當、廣闊的國際視野,處處彰顯既不刻意循古也不刻意追潮的時代氣象。
目前,網絡自媒體上涌現大量的以高檔住宅、高檔進口車輛,全身奢侈品牌來顯示“生活檔次”和“價格口位”的民眾,這樣的炫耀,的確說明生活的安定富足,但卻魯莽地丟落了自己的價值品位與文化身份。
教師的外在風采,應是文化氣,長者風。這是一種“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高貴。學生的外在風采,應是青春氣,蓬勃風。這是一種“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優雅。如此,才是大學校園應有的濃厚的“崇文尚教”的學派氣息。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9]立足并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營養,涵養師生的核心價值觀,共建強大的集體文化尊嚴。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自覺應是“博觀約取,厚積薄發”。但時下有相當一部分青年教師、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渴求不高,文化底蘊不足,沒有文化缺失的恐慌感。無知者無畏,表面上看是學校對文化承揚的任務模糊,責任忽視,缺少考量,實際上是存在教育評價的導向問題。
高校作為文化主陣地,教師以先進的思想理論武裝自己,以先進的思想文化引導學生,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中推動自身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我國高校教師的根本使命和社會責任。[10]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當代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等師生花時間、投精力共同學習、討論、交流,使理論段落架構成清晰的邏輯結構表達,滿足師生共同的文化渴求進而形成協同的文化自覺。
(1)文化空間、空間文化的效能作用,不容忽視打造物理環境文化空間。當下許多高校基層院系因空間環境條件限制而缺少關于文化的空間布局,即便有也多被科研成果展示、課題論文等級展示、組織結構說明等所充斥,以展示本單位的“實力”“政績”。這些成績并非偉大,過度宣揚勢必形成舍本逐末競相追隨。這是一個價值導向重要性的選擇問題。作為院系基層黨組織必須清醒,宣傳與評價的價值取向。黨建更應引領科學的評價方向,主導宣傳空間,防止選擇性失位。文化空間的設計打造要充分體現與區位性質關聯,并符合審美,要使傳統精髓與現代氣息有機相融,且不產生視覺壓迫。從而使其賦予群體認同的合意性。過分堆集張貼,不顧受眾審美感受,既是對空間環境的破壞也會因造成視覺壓迫而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2)打造數字網絡文化空間。當下,網絡和數字技術還在進行著幾何裂變發展,并成為大眾的日常“離不了、放不下”。這一空間的傳播速度,信息體量,受眾數量,是驚人的不受限。在這里輿論分歧所產生的認知偏離造成的影響更是驚人的不受控。融媒體時代,高校自然而然地處在前沿,對于網絡空間的運用,網站、公眾號、貼吧、微課堂、其它自媒體等高校在制作者、傳播者、正知者的數量級和水準級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只須注重文化內容賦予和特定運用形成強勢主流影響力和傳播力,形成群體陣地意識,運用其傳播,利用其抵御。
古語有云“動人以行,其應必速”。作為教師首先應當做到“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做到時時補給文化能量,時時填補文化知識缺口。終身學習,終生傳道。“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這句話是說,擅長談論古代事情的人必定會用今天的事情作為驗證,擅長談論天道的人必定會用人事作為驗證,要符合事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對于今天的高校提出了宏揚傳統文化的基本要求:要善于“借題發揮”,不突兀、不強填硬塞,潤物無聲。“名必有實,事必有功”,“事莫明于有效”皆是指必須以追求效果、實現目標為出發點展開行動。目前高校對學生培養更多地重視科技創新能力、專業知識轉化應用能力,輕視了文化滋養浸潤,忽視了恒久堅守,雖從不缺少文化承揚為內容和目的的主題活動,但扁平化的,碎片化的會議號召、文件宣讀、節日橫幅、倡議簽名、展演比賽等形式,其效果并不理想,甚至產生“水過土干”的效應。這是文化活動開展的普遍痛弊,更有甚者,部分學生只做活動加分的到場者,連起碼的觀眾都算不得。這樣的活動實際上是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損耗。必須防止文化承揚的美好意愿被組織者的松馳意志、形式應付所擊毀。文化傳道,貴在實效,貴在恒久。更要注意過分地追求形式的新穎和載體的多變,容易造成文化接承的碎片化。
當下,豐富的媒介傳播渠道,使得眾多優秀的文化產品展示在公眾視野中。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民間文藝、民間工藝等等。品鑒文化瑰寶,凝魂聚氣,豐盈共識,得以精神和理性認知上升華。
相反,大學生精神與時間寄托缺失后的迷茫會被其它東西沖擊和占領,從而引向偏離直至民族精神喪失,僅以目前大學校園里學生海報書寫為例,表現出了大學生普遍書寫能力令人堪憂,這不僅僅是審美的問題,而是缺少對中國漢字的敬重,任意著字跡的丑劣卻不以為然。另外網絡游戲占據了學生業余甚至是上課時間這更令教師煩憂甚至無助。我們有必要用文化品鑒活動在大學生精神寄托上與網絡游戲搶時間,搶精力;更要以斗爭的姿態用中華文化與西化思潮搶占學生思想認知的高點。
另外,除了審美,我們還要習慣審視。要以哲學思維,文化視角宣傳、解讀那些不易被理解的內容。例如,制度。大學生往往以個性自由抵觸約束,要明白任何制度本身都具有其文化內涵和文化屬性,而文化最終指向善良和美好。以理解的認同自覺來代替約束的被動遵守,會事半功倍。同樣,做為公民,對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制度理解亦可如此,十九屆四中全會所開啟的制度建設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行動,全部最終展示了黨和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想,以解決當下問題著手,面向未來,其終極指向是要實現人民生活的美好。大學校園里的哲學思辨能力、文學水準等級、美學鑒賞能力、人文環境打造、文創產品開發、文體表演層次同樣呈現著師生的文化審美水平,代表著共同的文化尊嚴。
高校的發展要靠內涵和底蘊,如果社會貢獻是一所大學的名片,那么校園文化就是這名片的底色,既呈現高校的外在氣度,也表達著它的內在精神!我們更要以居安思危的意識,防止走向文化瑰寶失傳與遺忘的險境,所以文化從來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