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銅業鉛鋅金屬有限公司 曾倩嫻
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其特有的文化建設工作,企業文化建設則是西方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價值文化,二者在理論基礎、工作重心以及工作內容和方法上皆有所不同。然其同屬于對于企業工作環境中特有工作人員群體所進行的服務管理建設,在具體的工作管理服務中具有一定互通性[1]。
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建設工作與一般企業文化建設是雙向互補因素,思政工作在總體上保障企業文化建設的進行,企業文化建設亦可為思政工作提供新的工作內容。二者融合有利于共同促進員工企業凝聚力提升、工作素質及質量優化進而推動我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既是基于我國基本國情與國家經濟發展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進一步推動我國企業發展,保障企業長遠利益的內部發展需要。然就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發展建設融合現狀來看,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基于此,筆者將為之提供簡要的有效途徑分析。
總體而言,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二者皆為現代企業發展重要軟實力,是保障企業長遠發展利益,提升企業在現代市場發展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基本原則指引,有利于保障企業發展根本方向不動搖,提升員工工作責任感與職業使命感。相較于一般市場企業而言,國有企業員工工作穩定性較強。因而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極易導致部分員工工作敷衍,缺乏基本職業道德素養。通過開展思想政治建設工作,將其與具體企業文化相融合,在推動企業員工進一步了解該國企企業文化的同時,提升員工的工作思想觀念,推進員工思想精神建設,明確工作信仰,將之與企業文化發展目標相銜接。進而為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支撐[2]。另一方面,優秀的企業文化建設對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反作用,先進科學且具有時代性的企業文化,能夠為具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具體方法與建設模式上的借鑒參考。通過將新時代發展出來的優秀企業文化納入思想政治建設工作,可有力推進思政工作時代創新發展。
就目前我國部分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現狀來看,工作模式陳舊單一是影響其與企業文化有效融合的主要障礙之一。總體來看,目前各國有企業領導管理及工作人員皆將提升企業經濟效益作為工作之重點,目光過于集中于企業經濟發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大部分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的進行依舊參照傳統模式,簡單進行思想會議或傳達思想政治文件即可,未能及時對員工進行具體思想導向指引。在具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上流于形式,工作活動方式陳舊單一,缺乏生動形象的思想政治建設成果[3]。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國有企業在自身建設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學習借鑒西方企業管理優秀成果,企業文化即是其中之一。但目前仍有部分企業領導管理人員對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意識不夠、認識不清。一方面,部分企業領導管理人員未能對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進行精準認知,只簡單關注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將其看作是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全部工作內容。另一方面,部分企業領導人員對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意識不足,致使企業文化建設脫離實際,缺乏明顯的企業發展特征,也無法真正發揮其促進員工工作凝聚力與職業素養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企業文化形象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其早已成為提升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變量。企業文化形象,一方面取決于該企業的商品實力,另一方面則依托于該企業的文化實力。然而,目前部分國企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缺乏自覺與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的意識,使得該企業的文化形象缺少紅色文化的基因傳承。思想政治文化作為保障國有企業長遠發展利益的精神動力支撐,是企業文化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紅色思想政治文化與國有企業文化形象相融合是推進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環節。
國有企業作為保障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也是保障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因而,推動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國家與企業文化建設融合,首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這是自國有企業發展以來的歷史傳統,也是新時代推動國有企業自身建設、全面發展的獨特優勢。黨組織是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先行者,也是重要領導者,推動二者融合必須借助多種手段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4]。一方面,國有企業的相關領導管理及黨組織必須從本地國有企業自身的發展現狀出發,將馬克思先進科學理論進一步本土化,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相應切實可行的有效促進融合的指導方針,以供相關具體工作部門借鑒實施開展工作。與此同時,除外部管理工作外,國有企業黨組織內部也應進一步強化自身黨建工作,通過多種形式的黨建活動如定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史學習教育與主題教育等,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科學理論成果精準傳達至國有企業工作人員,為之提供必備科學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企業思想政治色彩不變色,堅守初心、保持政治定力不動搖。另一方面,從當前國內及國際市場環境出發,推動國有企業思想政治與企業文化建設融合應從全局出發,將黨組織作為領導核心,始終用黨的先進科學理論統籌現代企業文化建設,進行企業文化理念創新,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以人為本”的管理方針是進行企業管理、企業章程制定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融合的前提。面對越發激烈的市場環境競爭,國有企業更是成為新時代經濟轉型調整的重要主體。在進行創新改革的同時,國有企業必須堅持懷有“以人為本”的根本情懷。一方面,堅持“以人為本”,有利于更加貼切了解企業員工的根本需求與自我價值訴求目標,進而為之尋找與國有企業自身未來發展目標相結合。在推進國有企業實現新時代競爭優勢發展的同時,使之成為員工夢想成真、個人價值實現的理想平臺,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以及企業凝聚力。另一方面,從國有企業日常管理工作的進行來看,只有充分尊重員工主體地位,滿足員工物質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礎之上,才能夠有效提升員工工作效率[5]。國有企業的相關領導管理人員必須結合自身員工價值文化需求以及企業自身經濟實力制定員工激勵機制,推進企業文化建設,進一步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實,從而促使員工自覺進行職業素養提升,實現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
推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與企業文化建設融合,國有企業相關領導管理人員必須改變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單一陳舊的現狀,充分利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成果創新國有企業思政教育方式。一方面,隨著現代信息傳播交流方式的變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應與時俱進,在傳統“灌輸式”教育之外,積極利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進行教育工作方式創新。另一方面,面對現代思想與價值觀多元發展的現狀,為進一步強化思想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與時代性,國有企業必須不斷對思政教育內容進行豐富拓展。國有企業作為現代企業文化理念的建設與傳承者,現代社會主義價值觀與社會責任的承擔者,必需借助現代企業科學文化與傳統優秀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豐富創新,推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在內容上的銜接度。
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之間存在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二者相關的組織機構以及活動形式之間融合不夠。因而,為推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融合,必須推動其管理組織機構以及活動形式上的融合。一方面,就國有企業的部門職能劃分而言,行政主管與黨組織二者分別負責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如此劃分,盡管有利于明確雙方職責。但就企業文化管理工作本身而言,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組織,加之日常交流合作較淺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的融合。基于此,為解決上述問題,國有企業相關領導管理者必須從組織結構上對之進行相應調整,改變以往傳統的管理理念。在堅持黨組織領導的前提下由其統一進行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將部門劃分進一步下落至具體工作人員劃分,由專門的工作人員而非部門進行工作建設。如此以來,有利于減少因分屬不同部門導致的摩擦與交流不便。另一方面,通過組織教育的形式想企業員工傳達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強化員工干部的職業素養。實質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應是一種“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6]。因而,國有企業相關領導管理人員可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在活動形式上的融合,利用群眾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通過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節日進行組織活動,通過依據特定主題的“合唱比賽”“演講大賽”以及“文藝匯演”等引導員工自覺學習黨和國家新的科學發展理念,感受紅色思想政治文化熏陶。
在新時代市場競爭中,企業文化形象建設至關重要,是推進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二者融合的優秀成果,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企業社會影響力,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利益提供必要保障。具體而言,一方面,國有企業相關領導建設人員應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打造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產品與服務,營造良好企業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以黨團員為主要對象,吸收引領更多員工主動參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設,從教育對象主體上保障教育效果。積極聽取借鑒員工意見,促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向專業化、精準化方向發展。同時,不斷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積極進行管理制度創新,不斷完善自身企業文化建設制度,為創造優質文化產品與服務提供必要物質保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即為國有企業特有的競爭優勢,也是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大內容,這是國有企業文化形象的重要特征。因而,在進行現代企業文化競爭的過程中,國有企業必須進一步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領與導向作用,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和黨組織的優良傳統為基底,批判吸收新時代優秀企業文化,打造獨屬于國有企業的文化氛圍,積極進行現代國有企業文化形象創新,強化國有企業文化形象與市場競爭力。
總而言之,推進新時代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融合至關重要。國有企業相關領導管理人員應不斷強化自身擔當意識,從思想觀念、組織管理模式以及具體工作方法上進行創新管理,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之間的契合度,不斷為之提供銜接的橋梁實現二者深度融合。進而為國家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堅實、優質的物質基礎與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