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幸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考察期間多次前往革命老區,瞻仰紅色遺址、遺跡,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在這些革命紀念地,習近平總書記回顧黨的歷史,緬懷革命先烈,重溫理想信念,闡釋初心使命。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西看望慰問干部群眾和駐贛部隊時表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1]。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充分發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用紅色資源涵養初心”[2]。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參觀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時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3]。由此可見,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傳承好、發揚好紅色文化,十分注重學習紅色英雄人物和紅色精神,這為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契機。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中蘊含著豐裕的價值意蘊,具有獨特的政治價值、歷史價值、教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新時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鮮活素材,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前行的寶貴精神財富。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同時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更加需要學習革命英烈身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偉大魄力和不凡勇氣。王右木作為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傳播的播火者,他的一生偉大光輝,挖掘王右木精神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有助于接受綿延不斷的紅色信仰洗禮,積極挖掘本土紅色資源,追溯紅色記憶。
對于英雄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4]。榜樣是支撐我們奮勇前行的重要力量,通過震撼人心的王右木精神指引方向,可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更好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王右木烈士是中共四川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是四川最早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和開拓者。王右木原名王丕昌又名王燧,出生于四川綿陽江油武都鎮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年少時期,面對著國家的積貧積弱,王右木對家國存亡有著特別的情懷,在心中埋下了救亡圖存的種子。王右木積極建立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創立《人聲》報,創建四川地區黨團組織,為推動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傳播與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王右木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榜樣力量,譜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樂章。
王右木自四歲起就跟著大哥讀書識字,八歲進入私塾后就常聽私塾先生和大哥為他講授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英雄保家衛國的故事,這不僅啟迪了他的智慧,更是將救國精神和英雄氣概牢牢地鑄在了幼時的王右木心間。1913年,王右木在成都師范學堂畢業后,繼續前往日本留學進修,他懷揣著滿腔求學熱情,可在遠在異國他鄉,王右木切身感受到了“支那人”“東亞病夫”的侮辱和歧視,這深深刺痛了王右木的民族自尊心,這也更加堅定了王右木為洗雪國恥、振興中華而奮斗的決心。學成歸國后,王右木創立了《人聲》報,在《人聲》報“本社宣言”中,王右木具體羅列了八條辦報的途徑,并在文章的最后寫道“上列八條,就是本社對讀者諸君所表示的最誠懇、最鮮明的態度;至于本社為什么要取這樣的態度,就是全為了我們的最終目的:為全人類謀均等幸福”[5]。王右木宣傳革命思想,創建四川黨團組織,開展革命斗爭,積極投身于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并為此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的一生凝聚著炙熱的救國愛民精神。
王右木出生之時正值洋務運動末期,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發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而我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孱弱,外有強敵,內有憂患,百姓生活困苦,加之國人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屢屢失敗,亟需為近代中國找到一條嶄新而科學的發展道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王右木學成歸國后返回故里,脫離封建家庭,與妻兒前往成都,受聘于四川高等師范學院任學監一職。在任職于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期間,王右木以學校為依托,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他一方面利用課上課下的時間,經常和學生們交流思想,鼓勵學生關心政治、關心時局的變化,支持和鼓勵他們參加革命活動;另一方面利用當學監的便利條件,挑選和培養青年學生中的積極分子,積極培養進步青年。于1920年建立了馬克思讀書會,這是四川地區最早誕生的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組織。于1922年創辦了革命刊物—《人聲》報。于1923年向黨中央提出了“建立工農武裝,開展裝武革命”的寶貴建議,并建立了中共成都獨立小組。這些就是王右木敢為人先的開拓創新精神的最好證明。
王右木創辦《人聲》報時經常會評論青年運動問題,抨擊舊思想舊制度和各地軍閥的政治作為,并因此得罪了很多當時的高官和軍閥。1922年,王右木在《人聲》報中揭露了駐扎江油的軍閥劉膏腴和偽縣長相互勾結、強征人口稅的貪污行為。為此,王右木的兩個哥哥被抓進了監獄,他的大哥王初齡被打得遍體鱗傷,二哥王榮昌被毒打致死,王右木內心十分悲痛,但并沒有因此而害怕退縮,而是更猛烈更尖銳地揭露軍閥的黑暗行徑。王右木宣傳馬克思主義精神,勇敢批判和揭露現實社會,積極喚醒民眾覺悟,領導聲勢浩大的教育經費獨立運動,詮釋了頑強不屈的拼搏斗爭精神。
在創辦《人聲》報時,由于資金有限,王右木除了將離家時分到的錢投入辦報,更是將自己每月的收入也貢獻了出去,為此,王右木一家常以稀飯或者粗葉菜充饑。辦報最困難的時候,他更是將自己的衣服、家中的鐘表、碗筷和妻子的嫁妝都拿去典當。辦報的人手不足,王右木就身兼數職,凡事親力親為,寫文章、給報紙排版、報社的內外雜務他都自己干。王右木的思想更是深深影響到了他的家人,2005年,王右木的后人在經過協商后,將王右木故居,也就是王家的祖宅向國家無償捐獻,作為陳列紀念之用。王右木一心為公的無私奉獻精神,不僅通過王右木的英雄事跡表現了出來,更在王家的后人中表現了出來。
王右木是馬克思主義在四川地區的最早傳播者之一,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許多仁人志士為了救亡圖存在國內廣泛宣傳國外進步思想,王右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影響,最重要的就是因為他始終結合中國和四川地區的具體實際,將國外思想和國內現狀以及百姓生活情況相聯系,從教育出發,在思想上改變青年動機,借用青年熱血愛國的特性組建了馬克思讀書會、社會青年團、民權運動大同盟等革命組織,并利用當時社會矛盾尖銳的特點,領導學生、工人進行示威請愿、罷工罷課等活動,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群眾中的影響力,為革命發展儲蓄了力量。除此以外,王右木還通過了許多形式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他自覺研究馬克思學說,進行學習研討和集會宣講,在學校和革命組織中對知識分子進行理論講解,在生活中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采取“閑談”的方式進行理論普及,并通過《人聲》報,揭露軍閥的罪行,從身邊發生的小事出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馬克思理論。王右木貼近生活,緊扣現實問題,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和渠道,貼近人民群眾,為人民辦事的宣傳方法,對于如今網絡媒體發達的今天,具有借鑒意義,能夠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與時代特征相結合。
革命先烈流血犧牲,奮勇拼搏,為了勞苦大眾的利益而頑強奮戰,最終建設成了社會主義新國家。如今,共產黨也面臨著“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的挑戰。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部分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了經濟發展浪潮的影響,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首要任務。由此可見,只有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牢記在心中,才能夠真正取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保證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的正確性。
不忘歷史,才能更好地發展未來。中國近代以來,有無數如同王右木一樣的革命英烈,他們或是一個普通的戰士,或是老師,或是商人,來自各行各業,但是擁有同樣的愛國熱情和英雄氣概,他們為我們所敬佩。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些革命先烈們不應該被淹沒在浩瀚的歷史煙塵之中。一個國家的發展在于人才的發展,而助推人才發展的最根本方式,就是讓他們擁有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和家國認同感。中華民族站在新時代的風口之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加強國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傳統的紅色教育模式大多死板、空洞,多采用課堂理論教學形式,這不僅不能很好地達到紅色教育的效果,反而會增加人民群眾對于接受紅色教育的抵觸感,為此,必須結合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創新教育模式。創新紅色教育傳統的室內講授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讓人民群眾身臨其境、實實在在地接受王右木精神的紅色信仰洗禮,體悟革命先烈無私奉獻和英勇不屈的精神,引導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的健康全面發展。同時有利于創新紅色教育形式,提升紅色教育效果。
必須充分借助紅色故事作為傳承紅色精神、弘揚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的價值,培養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深厚感情和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讓他們作為傳播紅色文化的親身者和實踐者。要讓人民群眾回歸家鄉、回歸本土,提高其歸屬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培養他們對本土紅色資源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主動承擔起弘揚紅色精神的使命與擔當。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紅色文化史充分體現了其創新和艱苦奮斗的特點。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深入開展創新教育和艱苦奮斗教育,學習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為了革命理想不顧一切地大無畏精神,是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學習王右木精神活動的有效開展,有利于培養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玉汝于成的精神境界。歷史的煙塵讓許多英雄人物被掩埋,穿過漫長的歲月,我們追憶過往,學習他們所留下的紅色精神。它不光融入我們的血液,更撐起我們的脊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一百個春秋,如今正是國家固本紅色文化教育之良時,千千萬萬中國人民身上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情結在火焰般的紅色文化之中激發起來,沸騰起來,升華為崇高的責任心,呼喚著神圣的歷史感和使命感。學,不必拘于一室之中;行,不必追求萬里之路,我們要夯實基礎,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要走出課本,挖掘身邊的紅色故事,弘揚先輩的紅色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基因。我們要“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6]。我們要主動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建立深厚的愛國情懷,有一點光,便要發一份熱,同無數的革命先烈們一樣,為了建設美好家園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