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筆者立足我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現狀及問題,結合新時代學生特點,對于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矩陣建設提出幾點針對性的思考,初探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矩陣建設路徑。
當代大學生更愿意在互聯網環境中與人溝通,嚴重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關系和交往能力,也造成了傳統思政教育手段無法及時有效的掌握和影響被教育者內心狀況。因此,高校將網絡思政教育納入思政教育整體大格局中,通過網絡思政教育讓主流文化在網絡渠道發聲、占領網絡陣地。利用社會熱點問題,結合特殊歷史節點,在網絡平臺主動發聲,深入學生群體,了解被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并作出適當引導。有計劃、有指導地逐步開展網上大討論,幫助學生關注問題、分析問題,通過觀點的碰撞,拉近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加理智、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同時,對網絡上學生爭論的焦點進行歸納、總結,及時開展線下面對面回訪,加深理解與記憶,進一步提升教育效果。
在傳統思政教育過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主要通過日常談話、走訪宿舍、主題班會等途徑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利用體育文化活動、志愿實踐等平臺展示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長,這些方法和途徑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時空距離影響,也造成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網絡的普及讓信息傳播的空間變得更加開放,當代大學生通過門戶網站、社交媒體等網絡平臺,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閱信息、獲取資源。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空間相較于傳統思政工作過程而言更為開放,借助互聯網平臺,線上資源與線下活動融通。通過新技術新手段,深入了解事物的內涵與發展,打破時空壁壘,走出封閉的象牙塔狀態。同時,還可以通過校園網、“校長信箱”、微信公眾平臺留言功能等,加強高校與外界的聯系,掌握學生、家長、社會三位一體式的思想動態,加以引導,以便做出及時有效的判斷與決策。
互聯網初興時期,網絡只是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媒介,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也是我們常說的Web1.0時代——將網絡視為現實教育空間的鏡像,將新聞通知等直接搬到網站上,只是起到拓寬宣傳渠道的作用。而之后隨著各類社交平臺的興起,高校逐步開始創建網絡思政社交平臺,建立公眾號、設計吉祥物,傳播信息、展示形象、加強互動。部分高校同步建立起思政教育管理系統,借助新興技術規范和創新網絡思政工作。如今網絡思政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之一,高校通過網絡的多條觸手,深入學生的精神生活中,做出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育引導。減少灌輸性、概念性的理論宣講,盡可能多的提供學生喜聞樂見的精神產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可視化、交互性程度,高度契合和滿足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
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占主導地位,而長期忽略了被教育者的地位和感受,只是擔任被動接受的角色。注重“灌輸式”的理論教育,以主流價值觀生硬地去影響被教育者,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樣的教育模式對于教育者本身及其教育內容、方法、設計等要求較高,被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心理狀態也非常重要,只有在各方面均達到較高水平時才可能達成較好的教育效果。而在網絡時代下,思政教育和被教育行為都具有極大的自主性,教育者的身份逐漸弱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客體地位不再顯著,每個參與者都可以對某些事件根據自身的理解發表解讀,也可以針對他人提出疑問,并進行多次反復辯駁。這種互動式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更加理解教育者本身,但魚龍混雜的信息源也會分散大學生的注意力,引發思想上的混亂,不利于其接受有利信息,也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
互聯網的出現為人類的信息交換提供了新的平臺,通過其強大的信息處理、存儲和通訊功能,提高了信息交換的效率,擴展了信息交換的覆蓋面,重塑了信息交換的新模式。同時,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媒介,成為了思政教育的新工具,網絡思政教育雛形初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傳播學原理和思想宣傳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①。但社會各界大多從狹義維度來理解和界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對于網絡思政教育的認知是片面的,沒有對互聯網工具屬性外的其他屬性進行探究,僅僅將其作為教育工作的新載體來看,有學者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互聯網為載體開展教育的一種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②
多數思政教育工作者將互聯網視為現實空間的鏡像,將思政教育內容如新聞、通知等,直接照搬到網絡上,網絡思政教育平臺也相對單一,但在當時確實起到了提升宣傳效果、擴大教育范圍、增強溝通效率的作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擴張,互聯網從工具化產品逐步演變成新型社交平臺,如今更是成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機制也從雛形“工具論”、“載體論”發展至今,互聯網被更加廣泛地應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開辟了高校思政工作中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形態。思政教育工作者開始在各大網絡媒介上開疆擴土,從門戶網站到社交平臺,建立官方網站、設立公眾賬號,傳播信息、互動交流、展現形象。
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相關理論也在不斷完善和深化,有學者在前期觀點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網絡本質,針對網絡影響,利用網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網民施加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養的網上雙向互動的虛擬實踐活動?!雹?/p>
但是這種工作機制仍不成熟,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操作困境,缺乏對網絡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的進一步挖掘,缺乏對新聞傳播規律和互聯網發展規律的合理運用,缺乏對學校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的鏈接與結合,需要進一步厘清網絡思政教育內在邏輯,提升網絡思政工作效率,創新網絡思政育人思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定位”。這標志著我國的高等教育也隨之邁入新時代,高校教育實踐活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新時期網絡思政工作肩負起高校教育實踐的新使命、新任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有學者提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領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和創新的一種新趨勢?!雹芸偟膩碚f,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就是要利用新型技術手段,把握“立德樹人”的核心要義,構建良好的校園網絡生態,著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吸引力和實效性。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它具備自身特有的教育思維、教育內容以及教育環境。網絡思政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既相互滲透又相對獨立,它從屬于當代高校教育實踐體系,也代表者這一體系的未來發展方向和新形態。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與計劃性,特別是在當今互聯網環境下,需要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矩陣能夠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和靈活調整,而這一要求的實現主要依賴于充分的前期準備。具體而言,前期準備階段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基本環節:信息獲取與分析環節、方案制定與優選環節、宣傳引導與推廣環節。
信息獲取與分析環節作為前期準備階段的首要環節,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網絡信息素養,具備檢索、判斷、傳播、分析與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同時善于利用多種渠道獲取受教育者思想動態信息。此環節中,不僅要求教育者會用網絡渠道、新媒體,更重要的是如何融合傳統渠道與方法,例如綜合面對面訪談、公開社交平臺側面了解、隱蔽社交平臺觀察等渠道,更高效全面的獲取信息。同時,要善于向計算機網絡數據人才尋求幫助,開展專業的信息分析。依靠思政工作者自身經驗分析或實證分析發在互聯網條件下發揮作用不大,而且受到個人體力精力的局限。因此,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分析技術,形成信息自動采集與分析,不僅可以提升效率,而且可以幫助思政教育工作者從大量低級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促使其將更多精力用于解決問題的工作當中。
信息獲取與分析環節的主要意義在于通過發現問題以確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做什么”,而方案制定與優選環節的主要意義則是明確“怎么做”。主要包括兩大操作步驟:一是根據信息獲取與分析環節發現的問題,擬定針對性的方案,包括教育者、對象、目標、內容、方法和載體等,形成多個備選方案。二是對形成的方案進行優選,選擇的標準應該最大限度貼近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滿足受教育者的自身需求,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參與元素,提升受教育者的積極性,提高方案的執行效率與最終成果。
在一定條件下,完成前面的方案制定與優選環節可直接進一步實施,但經過近年來經驗的總結,“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已經無法適應日趨復雜的網絡競爭環境。為了追求最佳的實施效果,建議高校可酌情增加一些宣傳引導與推廣步驟。具體來說,就是可以凸顯教育方案中的部分特色或優勢,能使其迅速吸引受教育者群體的注意,提升其參與教育活動的興趣。
主體教育過程是在前期準備環節相關工作完成之后,思政教育者根據第一階段制定的教育方案實施具體的教育步驟和環節,被教育者學習內化后,乃至進一步外化為具體行動的過程。主題教育過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環節:關系建立與互動環節、信息發布與輸出環節、選擇性接受與反饋環節。
在網絡思政教育過程正式開始之前,首先需要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這里所說的關系不是狹義上的“老師與學生”關系,而更像是“買賣關系”——一種是教育者提供自身教育資源給受教育者挑選,由受教育者選擇是否要接受教育;另一種是教育者主動出擊,與被教育者產生互動、建立聯系,從而開展教學過程。在這樣的“買方市場”下,網絡思政教育者需要線上線下多管齊下,主動與受教育者建立關系,并通過頻繁互動提升親密程度,并始終保持網絡互動關系的生機與活力。
在與受教育者建立關系并產生初步互動之后,教育者可以正式向其發布和輸出教育。這里所說的“發布”和“輸出”是教育信息傳播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發布”一般沒有特定的受教育者對象,針對范圍較廣,常用的發布和輸出渠道包括學校官方網站、公眾平臺官方賬號、其他門戶網站熱門推送等?!拜敵觥币话汜槍μ囟ǖ氖芙逃后w,針對范圍較小,一般為一個班級、一個聊天群,“輸出”的內容也更為精準和個性化。同時,在教育信息發布與輸出環節要特別注意遵循網絡信息傳播的特定規律,把握其時效性,注意發布與輸出的頻率。
隨著網絡思政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發布或輸出信息后,受教育者并非像靶子一樣全部接收,相反的,他們會有選擇的接收自己感興趣的、或有益處的信息。并且在接收信息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會向教育者作出一定反饋,例如參加線下的一些附加活動等。此外,在該過程中,受教育者不僅會針對教育信息本身進行反饋,而且會針對教育過程中的其它各要素以及整個過程提出各種質疑、意見或建議,這些反饋對于教育過程的下一階段——評估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評估,從根本上說,就是測定網絡思政教育活動最終的成效是否符合預期標準,測量標準包括:制定的目標與內容是否恰當、是否運動了適當的方法與載體、是否在教育過程中進行了合理互動、受教育者最終是否有所學習收獲。在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評價體系中,應更加側重教育過程、教學質量的評估,對于最終達到的效果只是評價體系中的一個小部分。反饋評估階段的主體多元,既包括教育者也包括被教育者,還包括受教育者家庭成員等,他們對教育過程中的環節、內容、安排等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缺少任何一方的評估都不能稱之為完整的反饋評估環節。要實現高效的反饋評估體系,還需構建智能化大數據評估系統。要根據網絡思政教育環境下的實際需求,充分運用互聯網時代的新理念、新技術服務于反饋評估環節中。
注釋
① 劉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方式——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02):103.
② 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6.
③ 韋吉鋒.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學審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02):52.
④ 馮春芳,成長春.理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涵義的新視角[J].江淮論壇,2004(0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