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濤 王繼才
([1]昆明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昆明 650031;[2]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科 云南·昆明 650031)
醫學生承載著歷史的使命和時代的囑托,有著大學生心理特征的共性特點,又有著專業發展的個性特征,在理想與現實、培養周期與經濟壓力、學業與就業壓力、交往與閉鎖、職業規劃與專業選擇等矛盾面前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醫學生畢業后踏上工作崗位,即將肩負起治病救人的職業使命,其心理健康與否,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價值實現和學業成績,而且與今后作為醫務工作者能否更好的為人民健康事業服務密切相關。醫學生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順利完成學業,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身心和諧起到了關鍵作用。培育醫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況、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有利于其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改善為人處事的態度,不良心理合理宣泄,可有效促進醫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走上工作崗位。
采取按年級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昆明某高校大學臨床醫學、影像學、麻醉學、康復學等大一至大四共計1000人。
采用一般情況調查問卷、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應付方式問卷、抑郁焦慮自評問卷(SDS,SAS)、防御方式問卷(DSQ)等進行調查,分析研究醫學生異常心理狀況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探討其可能形成原因,從而為醫學生在應對心理問題時有可靠的依據及合理化的建議。按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同學,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充分調查醫學生可能存在的異常心理問題。統一發放,完成后統一回收,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4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982份,有效率98.2%,其中大四112份,大三256份,大二224份,大一390份。全部問卷當場回收。
本研究共收集有效問卷982份,其中臨醫學專業480份(48.9%)、影像學專業 180份(18.3%)、全科醫學 152份(15.5%)、醫學檢驗專業69份(7%)、法醫專業55份(5.6%)、康復專業28份(2.9%)、缺失18份(1.8%)。其中男生412人(42%)、女生570人(58%)。民族:漢族802人(81.7%),白族51人(5.2%)、彝族33人(3.4%)、傣族13人(1.3%)、其它民族83人(8.4%)。年齡17歲~25歲,平均年齡(19.83±1.71)。所學專業與個人愿望:非常符合、滿意的104人(10.6%)、比較滿意480人(48.9%),一般的345人(35.1%),不滿意的42人(4.3%),很不滿意的11人(1.1%)。
本次測評scl-90總分為(147.12±46.23),各因子分評分:
軀體化:主要反映軀體不適感,包括呼吸、心血管、胃腸道和軀體疼痛方面(17.53±5.35);強迫癥狀:該因子主要反映主觀的身體不適感(20.45±6.81);人際關系敏感:人際關系不自,自卑感突出(15.99±5.95);抑郁:苦悶、失望、悲觀的心境和情感感受(20.93±8.16);焦慮:由于神經過敏或緊張出現軀體征象(15.94±5.82);敵對:思想、感情及行為方面的敵對表現(9.34±4.66);恐怖:恐懼某些公共場地、人群、交通工具。此外,還有社交恐怖(11.04±4.09);偏執:猜疑、妄想、被動夸大等思維(9.49±3.48);精神病性:幻聽,思維播散(15.48±5.45);其它:主要反映睡眠及飲食(10.96±3.99)。
從本次測試結果分析醫學生存在抑郁、焦慮情緒,部分學生有強迫癥狀、偏執癥狀、不能很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等問題。
抑郁自評量表能相當直觀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本次測評抑郁總分為21-53分,平均(42.66±5.26),其中因子分評定:
精神性情感癥狀(3.23±1.08);軀體性障礙(15.97±3.76);精神運動性障礙(4.15±1.12);抑郁的心理障礙(19.30±3.16)。
從本次測試結果分析部分醫學生存在抑郁情緒、有的表現為軀體癥狀,心理癥狀,思維問題等,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個別學生需要專業幫助和診療。
焦慮自評量表,能夠較好從求助者的感受測評焦慮,本次評測總分為20~55分,平均(42.48±8.04)。
從本次測試結果分析部分醫學生存在焦慮情緒,表現為焦慮不安、緊張、無故擔心,以及各種軀體不適,如心慌、頭痛、疲倦乏力、胸悶等癥狀;約8%的學生評分達到50分以上,符合醫學上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就需要專業醫師的診療。
通過該問卷反映不同的受測者的應對方式類型和行為差異的比較,反映心理發展成熟的程度。該量表包括62個條目,共分為6個分量表,分別為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本次測評各因子分為:解決問題(0.71±0.15)、自責(0.34±0.22)、求助(0.61±0.23)、幻想(0.42±0.22)、退避(0.45±0.19)、合理化(0.45±0.19)。
從本測評可以看出在應對突發事件或應激環境時,大部分醫學生能夠合理使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成熟的應付方式,而較少數醫學生采用“退避”、“幻想”、“自責”等不成熟的應付方式,說明大部分醫學生采用應對方式是“合理化”的。
本次測評各因子分為:不成熟防御因子(3.82±1.09)、中間成熟防御因子(4.20±0.94)、成熟防御因子(5.32±1.18)、掩飾因子(4.55±1.05)。
從本測評可以看出在對付應激事件時,大部分醫學生能夠采取成熟性防御機制,其次是中間成熟防御機制,少數學生采取不成熟防御機制,如抱怨、幻想、退縮、投射,或者是心理問題的軀體化等機制,反映出其心理健康有問題,當面對應激時,就容易出現種種精神障礙,從而影響其學習和生活等。
本次調查通過數據的整理和統計分析,初步了解醫學生異常心理的發生發展規律和分布特點。可以有效代表某高校大學學生的異常心理分布:
(1)從本次測試結果分析醫學生較多存在抑郁、焦慮情緒,部分學生有強迫癥狀、偏執癥狀、不能很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等問題。表現為焦慮不安、緊張、無故擔心,以及各種軀體不適,如心慌、頭痛、疲倦乏力、胸悶等癥狀,甚至個別學生達到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需要專業醫學的幫助和診療。
(2)從醫學生對異常心理的感知調查研究可以看出醫學生在個體面對環境挑戰時,大部分醫學生能夠采取有效的積極應對,部分醫學生采用“合理化”的應付方式,提高自己對應激反應的水平。少數醫學生采用“退避”、“幻想”等不成熟的應對方式,極少數反映出矛盾的心態和兩面性的人格特點。
(3)在對付應激事件時,大部分醫學生能夠采取成熟性防御機制,其次是中間成熟防御機制,少數學生采取不成熟防御機制,如抱怨、幻想、退縮、投射,或者是心理問題的軀體化等機制,反映出其心理健康有問題,當面對應激時,就容易出現種種精神障礙,從而影響其學習和生活等。
(1)醫學的學科領域豐富高深,在校期間不僅要涉及廣泛的醫學基礎課程,還要精準掌握醫學分科的專業知識;未來職業的特殊性也為醫學生在校學習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同時,醫學生有比其他學科更系統的學習培養階段,從基礎學習到臨床實習再到職業規范化培訓,高標準、嚴要求使得醫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方面有著較大的壓力。特別是大二、大三年級,步入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學科知識結構的轉變,若自我期望值過高,不能有效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必然導致不健康的心態產生。
(2)醫學學科發展特點決定著醫學必須不斷創新,新技術、新理論、新觀念涌現,對即將從事工作的從業者,提出各種素養的挑戰。如果醫學生美好期望與現實脫節、不能夠理性評價自己、家庭的過高期望和無法適應這種發展與競爭的社會需求,積壓已久的心理失衡和負擔,都可能產生抑郁和焦慮癥狀。
(3)醫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趨于成熟的發展階段,個性鮮明、求知欲強,但在遇到情感困擾、人際壓力、人生目標的不確定時,也容易導致心理應激。
(4)醫學生由于報考時專業被調劑,對所學專業不滿意,無法以積極進取的心態應對學習,從而成績下滑,學業負擔上升,如果不能及時的自我疏導,常常自卑、焦慮、回避現實,產生不良心理問題。
本研究對某高校醫學生心理健康進行抽樣調查,分析醫學生身心障礙的發生率,提出產生心理沖突和心理疾患的原因,從而對當代醫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并從醫學生的異常心理入手分析原因,以便培養醫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有效促進醫學生畢業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從調查中發現,醫學生正處在人格趨于完善、心理趨于成熟的人生重要階段,受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和海量信息的沖擊,其心理問題呈現多樣化。應該針對醫學生表現出的心理問題,給予及時疏導,使其盡快轉變思維方式,增強內在激勵和自我調節能力。利用社會支持資源,運用積極成熟應對方式,培養抗挫能力,促進身心健康成長。同時,不同專業的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又各有其特點,應該根據各專業獨特性,實施全方位、多層次、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保證學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