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陳秉樸 李 海 李文川 韋花媚 羅春英 朱曉瑩
([1]右江民族醫學院基礎學院 廣西·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醫學院臨床醫學院 廣西·百色 533000)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轉歸的基礎醫學。在臨床診療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學生們將理論課學習到的基礎知識在實驗課中進一步掌握和理解,從而運用到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多年來,病理學形態實驗教學的講授模式大多是固定的,傳統的、一成不變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導致學生對病理學形態學知識的學習失去了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激發學生對微觀病變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在實驗課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對病變組織的觀察和識別能力,進而將理論和實際有機的結合。近年來,我們形態學教學團隊因勢利導,在病理形態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整合多學科基礎理論知識,聯系實際案例進行授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下面是我在病理學形態實驗教學過程中的總結與體會。
醫學知識包羅萬象、琳瑯滿目,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融會貫通。病理形態學的學習要將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有機結合起來;這些重要的基礎學科,都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解剖學講述了人體器官的正常結構;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研究機體正常的微觀結構特點及其執行的相關功能的科學;生理學是研究生命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現象和機體各個組成部分功能的基礎學科;病理生理學闡釋疾病的本質;而病理學則是一門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探討疾病本質的學科,是以多元的基礎學科為基礎,應用于臨床、服務于臨床的基礎醫學。各學科在醫學領域都有不可撼動的地位,且學科內容相輔相成。我們教學團隊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及生源質量的一般情況,精簡教學內容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建立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編寫了案例版理論教材,為案例教學的實施打下一定的基礎,為把提供案例教學把基礎與臨床課程整合,提前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創造了條件。
所謂的無解剖學無醫學,道出了解剖學是學習所有醫學學科的基礎,解剖學講述了人體的正常結構,局部解剖學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正常人體器官的結構,病理學亦是一門形態學科,屬于微觀的、異常的組織結構學。因此病理學實驗課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帶教大體標本時,將大體正常的組織器官與病變的組織器官相比較,要講大體標本的肉眼所見(正常與異常的區別),讓學生更清晰的明確病變部位及病變部位的性狀、質地、顏色,通過對標本的觀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盡量避免學生死記硬背,鼓勵學生活學活用,提倡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和運用,達到事半功倍、舉一反三的目的。
病理學描繪了疾病的微觀結構。在講解大體標本的同時可通過多媒體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資源(聲音、圖片和視頻等),將細胞層面的微觀結構滲透給學生。同時有側重點的講解正常組織與病理切片在顯微鏡下所呈現的區別,闡明不同表現之間的相互關聯,同時聯系大體病理標本的病變部位及肉眼改變,了解病理組織切片所呈現的病變是在什么組織結構改變的基礎上發生的,通過宏觀的大體表現理解微觀層面的病變特點進而充分理解疾病發生的本質。在講解過程中同時培養學生觀察顯微鏡的能力,首先低倍鏡觀察組織病變的結構特點,然后通過轉換不同倍數的物鏡動態的觀察組織切片細胞的形態結構特點。疾病的發生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病理切片記錄的只是疾病某個階段的組織學形態,要建立發散思維,聯系疾病動態發生發展過程,全面的建立臨床思維。
病理三維標本數據庫是相關學科專業人士依靠數碼相機和圖片處理軟件制作等先進的科學技術將大體標本制作成三維圖像,然后再利用一系列處理方法后將三維圖像設置成互動觀察的模式,同時標注出有病變的部位及相應病理診斷和診斷依據。學生可以在校園網覆蓋的任何區域使用軟件對三維圖像的標本進行學習,學習過程中圖片可以進行放大、縮小、旋轉、移動等操作。建立病理三維標本圖像數據庫,一方面有利于病理大體標本數據的數字化保存,減少典型病理大體標本不足的缺陷,同時規避長期浸泡在4%中性甲醛液的大體標本發生失真的情況(比如顏色丟失、形態改變等);另一方面加強了學生的時間管理,讓學生擺脫時間與地點的束從而緩解學生人數多與典型病理標本數量少之間的矛盾。
數字化切片亦稱虛擬切片,是計算機程序精密的操控顯微鏡載物臺自動的、有序的、規律的移動,對所觀察到的病理組織切片視野進行全方位的、全自動的聚集掃描,同時逐幅自動收集數字化顯微圖像,拼接成一幅定態的、高精度的、多視野的、無縫隙的自動拼圖數字圖像。制作數字切片、建立數字化切片庫、開發數字化切片庫網絡平臺等最基本的工作是要收集、篩選和制作高質量的、適合教學使用的病理組織切片。高清掃描切片數據庫通過網絡平臺能從存儲系統檢索,在網絡瀏覽器上運行圖像管理軟件,之后在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如同在顯微鏡下觀察。數字化切片能提供整張切片全視野信息,有效彌補傳統玻璃組織切片的固有缺陷,在現階段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更具應用優勢。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后,同學們都可以在數字化切片庫網絡平臺進行學習,靈活了學習方式,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便捷。同時也可以避免因顯微鏡老化、玻片老化模糊或者學生顯微鏡操作不當造成的圖像不清晰。
將病理學教學內容制作成視頻短片,是對病理學實驗教學的有力補充。本教學團隊根據多學科整合后的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系統的總結,結合臨床實際案例制作短視頻。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同學可以在課堂或者課后根據小視頻內容進行復習或預習。及時解決了學生無從學起的茫然,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視頻學習有聲音、動畫,使枯燥的書本知識更容易接受。短視頻的播放時間相對較短,不會花費過長的時間,學生可以自主的、隨時隨地的點擊觀看學習,化零為整把零散的時間利用起來,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除病理教學影像外,病理網絡教學平臺以及病理實驗室對在校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面進行自測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理解所學理論知識。
臨床病理案例討論教學模式即臨床病理討論教學法,其核心宗旨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小組討論模式教學。可以將授課班級內全部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討論,上課前發放相關病例資料,資料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及臨床信息(包括主訴、臨床表現、遺傳史、家族史、相關臨床檢查結果、臨床醫生診療經過、轉歸、大體表現及顯微鏡下表現等),同時發放的還有上課時需要討論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充分準備,查閱文獻及相關資料結合所學的知識圍繞病例進行討論,每組可推舉一名同學總結發言,提出本組的主要觀點及其依據(包括診斷依據及鑒別診斷)。與此同時,其他組的同學可隨時提出不同意見或進行補充,同學之間進行討論。教師作為引導者,不可急于公布正確答案,應適時加以引導。等待所有同學討論及最后總結發言結束后,老師要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詳細解析,同時也要對每個小組的發言進行點評及總結,最重要的是需提出討論過程中學生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通過開展臨床病理案例討論式教學,學生可以將所學的病理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病例有機結合,全面的理解病理學作為橋梁學科在臨床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及扮演的角色。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臨床思維,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與復雜的臨床實操融會貫通。
臨床病理案例討論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側重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逐漸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改善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病理學形態實驗課的學習過程是理論聯系實踐的關鍵環節,上好病理學形態實驗課,有利于學生進一步驗證、鞏固和提高理論知識,知所學知所用;有利于培養學生靜態觀察、動態分析、綜合評價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整個病理學形態學實驗教學的質量。通過病理學形態學實驗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提高對病變組織的觀察和辨認能力,懂正常辨異常,從而能更好地將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后,多學科整合聯合臨床實際案例應用于病理學形態實驗教學的實際工作中,可以幫助學生迅速回憶起以前學過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更容易吸收接納新的知識,在認識正常的基礎上學會什么異常,最大程度的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另外,作為授課者——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掌控著教學節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組織小組進行討論研究,最后總結、歸納。此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擁有扎實廣博的理論基礎,需要教師在授課前進行全面的備課,查閱相關文獻。并且在工作中時常進行交叉學科備課,多學科教師統一全面的對授課內容進行把控及糾錯。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研討,觀點的碰撞,知識的更新,老師不但可以發現自己的缺點及弱點,同時可以從學生身上收獲大量感性材料。從而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更新教學模式及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控大腦興奮轉移,及時調節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自始至終維持精神集中狀態。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討論,充分發揮和調動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開闊思路,彼此受益。綜上所述,多學科整合的教學模式同時結合臨床病理案例討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