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科技學院 河北·廊坊 065201)
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來源于美國,美國學者R.Nelson把高新技術定義為需要大量投入資金和先進技術產出為標志的產業。在學術界,普遍接受的高新技術產業定義,是指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是可以代表一個國家、區域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領導型產業,也是一個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爆發點。
1.2.1 技術知識密集型
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過程對技術和知識的要求很高。其本質是知識和技術的高度集合,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之間的比例上。隨著技術的發展,有些高新技術產業的這一比例達到了40%甚至一半以上。
1.2.2 產品具有附加值
高新技術產品在技術、腦力和資金成本的高額投入,使其產品附加值遠遠高于傳統產品,在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工人平均附加值比傳統產業高1/3,工人的平均工資普遍高于傳統產業20%。利潤也很豐厚。
1.2.3 高額資本投入
高新技術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研究和開發所需的儀器和設備以及用于商業用途的設備。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高科技產業耗資數萬億美元,而其中的高技術研發費用更達到數千億美元。
1.2.4 高風險性
高新技術不僅是一項巨大的投資,也是一項具有探索性和未知性的工作,難度大,風險也很大。出于分散風險的需要,同行業的一些大型公司往往會形成戰略聯盟,共同進行一些重大技術的研發工作。
1.2.5 高回報率
高新技術產業雖然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其回報率也較高。這種高回報率可以通過一些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得到證實。近幾十年來,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產業的利潤回報率遠遠超過了其他傳統的產業。
1.2.6 高智力人才需求迫切
高新技術產業是智力密集型產業,企業要想獲得競爭優勢,基礎是擁有高端型的技術人才,對專門人才的需求比例通非常高。所以,各企業間的競爭主要是圍繞高級人才的競爭。
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了國家的重大戰略,尤其是2021年隨著兩會的召開,國家發改委發文回顧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七年來的成就:2015年出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的目標任務已全面順利完成。其中,在推動改革創新部分,數據顯示北京輸出到津冀的高新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過1200億元,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在津冀分支機構累計達8300多家,這些成就不斷推動者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廊坊市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轉移的集中承載地,利用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大量來自北京的研發成果在廊坊進行轉化。同時,廊坊市作為河北省高新技術創新層級里第二梯隊里的領先城市,其創新發展模式有著鮮明的特征。
目前,北京中關村200多家企業已在廊坊市建立了分支機構,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業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3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簽署合作協議。清華大學重大科技項目孵化基地、中關村軟件園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平臺等20多家科技轉化基地落戶廊坊,科技成果也得以在廊坊轉化。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廊坊市已逐步構建形成一系列創新平臺促進廊坊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廊坊市目前已建成6家高新區.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5家、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8家。截至目前,全市市級以上孵化器和孵化平臺總數為88家.孵化場地面積130多萬平方米,企業和創新團隊達1000余家(個);在投資規模上,截至2019年,高新區落地了一批產業項目,其中,創新材料占有主導地位;在科研成果及轉化方面,截止2019年,全市共登記科技成果117項。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4項,國內領先水平47項,國內先進水平27項。全年獲得省級科學技術獎12項。全年申請專利8950項、授權5547項。全市簽訂技術合同3015項,技術交易額達到90.66億元,增長187.0%。
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同時政府也建設了一系列基礎的創新項目和平臺,為高新區服務。目前,廊坊市已在創新平臺的輔助支持下,建成龍河科技園、固安肽谷生物醫藥產業孵化港、香河機器人產業園等科技企業孵化器。
廊坊市高新技術產業,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環境下,歷經多年發展,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是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問題和挑戰也逐步突顯。
廊坊市大部分高新區是從無到有,從空地上發展起來的。由于在發展早期急于擴大規模,招商引資中對項目規模大、投資密度較高、成果推出快的大型企業較為重視,導致目前有一些高新區產業關聯度不是很高、專業化程度也較低,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集群。而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園存在的集聚效應較差、企業間產業技術關聯度不高的問題也慢慢出現,制約著廊坊市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發展。
廊坊市目前雖然已有一些科技輔助平臺,但發展水平和效率并不高。因缺乏深度開發和試驗平臺,高新技術成功的轉化速度也并不十分明顯,因此,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應繼續研發建設多種形式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完善產業鏈條和資金問題。
人才的短缺是高科技產業創新發展中的攔路虎,沒有大量高端對口人才,是無法真正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的。目前,廊坊市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較大,缺口比較明顯。而要解決一直存在的專門人才短缺的問題,依托高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協同支持,共同開展培養人才的工作。
在京津冀一體化逐步推進過程中,廊坊市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打造了一批行業的龍頭企業,但龍頭企業絕大部分是通過融合引進方式進行合作孵化的,而廊坊市本土的高新技術企業相比來說則發展明顯滯后,體現出廊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和孵化能力還比較弱,產業內部自主創新能力難以迅速提升,從更為深遠的層面來看,對廊坊市未來經濟持續穩健發展也是不利的。
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七年目標任務已順利完成,廊坊高新技術產業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借助協同創新發展的東風,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發揮作用,為高新技術產業長期發展做好規劃。相關部門應對高新技術產業布局進行重新審視,再進一步調整發展規劃,結合區域經濟特點,進一步深化建設有區域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區,充分發揮產業集聚發展的輻射力,推動產業集聚和協同進步。
另一方面,政府應重視培育特色品牌,強化企業的品牌意識,幫助企業品牌進行推廣。同時,要具備高度的服務意識,為聚集園區提供完善的服務體系,實現政企高效協同運行機制。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形成良好的市場氛圍,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保證高新技術產業有序穩定發展。
開發探索有效的運營手段,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鏈化,使用先進的技術替代落后的產能,重點發展有發展潛力的新型高新技術產業,注意提升技術資源整合水平,實現高新技術產業鏈的雙向拓展。同時,要圍繞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需要,建設有廊坊本地產業特色、功能定位較為清晰的產業集群區,進一步通過進行產品優化市場結構、資本整合等過程,以保證高新技術產業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
目前,京津及石家莊對廊坊市人才的虹吸效應,導致廊坊市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因此,廊坊市政府應制定發布引進專門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優惠政策,優化本土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營造利于留住人才的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所急需的知識和技術,要積極與廊坊市高校和研發機構結合,開設相關課程或者專業,培養高新技術人才。構建人才信息共享平臺,及時更新供需信息,高效地引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到廊坊創新就業。
在不斷引進人才的同時,要逐步探索建立適合本地區實際的科技孵化中心和研發基地,同時要加強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培訓和技術提升支持;在資金支持層面,要主動為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要設立科技專項基金,建立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創業基金;拓寬融資體系,加大對中小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和培養。同時,廊坊市現有的骨干企業要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協作,形成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業生態不斷優化、整體創新實力不斷增強的產業集群,為廊坊市高科技產業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