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理工學院 江蘇·常州 213001)
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在中國基礎教育的舞臺上正在發揮著巨大的影響。然而,目前校外培訓機構市場亂象叢生,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相關法律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規范,但相關條例與其實行仍不完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市場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
學界對于校外培訓機構相關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國內外現有研究可大致分為以下三大類主題:(1)對于校外培訓機構的概念界定。1992年,Stevenson和Becker首創了影子教育的概念,即校外培訓的雛形。(2)基于相關政策理論,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研究分析。孫伯龍通過對我國市場準入管制轉型理論的探討,探索校外培訓機構的發展路徑;張墨涵通過學術界對政府相關政策以及對現狀的理論探討來分析校外培訓機構的政策走向。(3)基于校外培訓機構現狀,探討分析其存在問題。論校外培訓機構的特點、問題及定位監管提出現階段對校外培訓機構理論構建和探討存在的不足;論校外培訓機構對基礎教育的侵越與干擾提出現如今校外培訓機構對基礎教育存在負面影響的問題,分析探討校外培訓機構的合理定位。雖然成效卓然,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1)研究多停留在理論探討,缺少數據收集、分析和實證研究,無法為相關政策的完善和相關治理措施制定提供實證研究支持。(2)基于市場調查的研究缺乏且存在諸多不足,研究角度較為單一,未能將市場調查與政策理論結合來分析研究。再者,針對常州市該問題的市場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缺乏。
基于“十四五”規劃所提出的當今社會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叢生等問題,本文針對常州市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市場調查。我們采取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形式,結合當前國家疫情形式進行多方面分析,為常州市有關部門的治理提供調研基礎、實證支持,同時幫助學生家長合理選擇校外培訓機構、警示相關培訓機構自查自糾。
1.1.1 環境原因
常州市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的盛行與教育競爭、文化觀念等軟環境因素有著重要的聯系。這是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在常州市盛行的最重要因素。
(1)激烈競爭使校外培訓機構盛行。參與校外培訓機構是家長、學生一致認可的培養應試教育中更強競爭力的方式。究其原因,競爭因素占比最大。81% 的家長為了提高孩子成績給孩子報名校外培訓機構,57% 的家長希望培養孩子一技之長。而學生本身因競爭壓力也是推動其參與校外培訓機構的重要因素——59%的學生想通過參加校外培訓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2)心理因素助推校外培訓熱潮。家長、學生的攀比心理助推校外培訓機構興起。據調查,40% 家長選擇讓孩子參與校外培訓的原因是競爭太激烈,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另外,44%的學生由于隨大流而參加培訓。
1.1.2 學校因素
常州市絕大多數學校以大班制授課為主,且學校數量多,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無法僅靠校內學習滿足自身需求。調查數據顯示,43%的學生在校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而選擇校外培訓;34%的學生認為學校授課水平有限,參加培訓尋求更大的提升。
1.1.3 經濟因素
常州位于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教育資源優質,為常州校外培訓行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發達的經濟使得大多數家庭能夠承擔校外培訓費用并愿意增加額外費用培養下一代。
1.2.1 學生注重全面發展,學科與興趣發展相輔相成
據調查,74%的學生參加學科培訓,52%的學生參加興趣愛好培訓,其余則參加考證留學培訓。
1.2.2 學生危機意識強
據調查,44%的學生是隨大流參加培訓,43%的學生表示希望通過參加培訓趕上老師上課的節奏。在訪談的學生中,不少同學表示班級學習競爭強、學習壓力大,希望通過課外學習提高自己。
1.3.1 家長重視孩子教育培養
據調查,47%的家長的孩子在小學低年級(三年級以下)開始參加培訓,對于培訓的種類,報名學科類課程占76%,藝術特長課程占68%,奧賽培訓占15%,由此可見,現在家長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參加培訓一則提高孩子的成績,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二則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長,開闊視野。
1.3.2 家長更關注機構的教學質量
據調查,86%的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機構時會著重考慮教學質量。近一半家長對目前所在機構基本持滿意態度并希望培訓機構能多從孩子興趣入手,采取鼓勵式教學。
1.4.1 培訓機構收費亂象突出
絕大多數培訓機構在宣傳、咨詢等前期環節中拒絕透露培訓收費明細條款。除此之外,部分機構存在“亂收費”和“坐地起價”行為,其內部無明確的收費規定且一經繳費不予退還。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間,大部分培訓機構改用網上授課、電子教材,而其收費并未根據變化做出相應調整,收費仍存在不合理之處。
1.4.2 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部分培訓機構招聘無教師資格證、無教學實踐經驗的老師授課。該問題在藝術特長類培訓機構尤為突出。由于沒有統一的教師資格認定標準,此類培訓機構對教師水平要求不統一導致教師素質更為參差不齊。
1.4.3 服務意識欠缺,機構體制不成熟
大多數校外培訓機構咨詢服務存在欠缺,部分工作人員對自身機構了解不足、態度欠佳,拉低了服務質量。這反映出機構在人員安排、服務理念、運行機制等體制方面的不成熟。這種體制不成熟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間得到體現:大多數培訓機構體制混亂導致在疫情防控期間機構運行混亂,出現網課質量不高、師生家長工作人員對接混亂等情況。
2.1.1 校外培訓市場供需矛盾突出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培訓機構的規模品質、師資素養成為學生家長選擇培訓機構的重要標準之一,就目前來看,大多數培訓機構無法切實滿足學生家長需要。在疫情防控期間,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線上教育成為熱門,家長選擇種類增多。機構的硬件設施和教師的軟實力都在被放大和對比。
2.1.2 校外培訓機構過度注重經濟效益,忽視教學質量及運營的規范性
調查發現,不少機構把盈利作為第一要務,為盈利采取虛假宣傳等不當手段,而忽略了教學質量及機構運營的規范。據調查,疫情期間不少培訓機構趁機加價,而其授課和管理卻未能及時調整,教學的質量無法保障。
2.2.1 有關部門需明確對校外培訓機構的一系列具體要求
由于相關規定的不完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運營存在諸多不規范之處,教學規范性和教學效果也無從考核。因此,在一些共性問題上,有關部門需在原有規則的基礎上加以具體的解釋,為校外培訓機構提供統一的準繩、提出明確規定。同時,有關部門也需對不同機構的教師資格認定、教學內容制定等個性問題向相應校外培訓機構提出進一步的具體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提出了民辦教育機構“分類管理”的思路,有關部門應該依照該思路分類提出要求,使不同類型的校外培訓機構運營有具體規則可依,有效減少校外培訓機構利用籠統規則打“擦邊球”造成亂象叢生的情況。
2.2.2 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監管力度
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是治理校外培訓機構亂象的關鍵一環。政府應該不斷地優化相關準入制度,以更高更嚴格的標準衡量篩查校外培訓機構,限制管理不完善、師資不合格、辦學標準不達標等不規范的校外培訓機構進入市場。對于現有的校外培訓機構,政府也應加強監管力度,定期以抽查、暗訪等形式對其進行檢查以保證其運營符合規范要求,并督促整改。
2.2.3 加強正向輿論引導
只有學生、家長克服盲從、攀比心理,正確認識校外培訓機構的作用并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選擇校外培訓機構才能真正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因此,有關部門需加強對輿論的正向引導,引導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校外培訓機構注重社會效益、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教育質量的要求日漸提升,校外培訓機構擁有巨大的發展提升空間。作為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的常州市應該緊跟趨勢,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有效對策治理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以發揮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對常州市基礎教育的最大促進作用,推動教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