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理工學院 江蘇·常州 213001)
上世紀90年代初,研究人員Stevenson等人對日本高中學生進入高等教育機構的流程步驟展開了全面細致的分析探討,闡述了“校外培訓機構”的概念(2017)。Mark Bray對校外教育進行了詳細解釋,使得影子教育成為校外培訓單位的重要標志,他表示:校外教育是在政府辦教育機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當政府辦教育機構發生改變時,校外培訓機構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1999)。基于前人研究,本文以常州地區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發展狀況展開全面細致的分析探討,深度挖掘其中的問題,并制定一套合理的應對措施。
中小學培訓機構是通過社會組織、個人或中外合資創辦以提升學生能力、培養專業技能等為目的的機構,主要業務為興趣培養、競賽培訓、同步輔導等(周旋,2015)。這些機構中,有些是專為特定內容創辦的培訓機構,有些則是據學校所學課程提供的全科補習。
本文選取了常州市主要的4個區進行調查研究,分別為新北區、天寧區、武進區和鐘樓區。經調查發現,截止2019年底,常州市有證(照)的校外培訓機構共約六千所,且多分布在學校、住宅區附近。本文制定了兩份調查問卷(學生版及家長版),并擬寫了學生、家長、培訓機構教師及負責人訪談提綱。
本文對學生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具體情況如下:面向主要的四個區共發放學生及家長問卷各320份,其中有效學生問卷302份,有效家長問卷315份。
2.1.1 學生問卷調查分析
所調查的學生中,小學生占比27%,初中生占比19%,高中生占比53%。
(1)學生參與的培訓機構的課程內容。所調查學生中,75%的學生選擇學科培訓,53%的學生選擇興趣愛好培訓,8%的學生選擇考證留學或其他培訓。
(2)學生報名培訓機構的原因。據調查,60%的學生是自愿報名。28%的學生是受父母要求而不得不報名。7%的學生是被老師建議報名。5%的學生是跟隨大流。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是由于想要提高自身能力而報名。其余部分學生是被迫參加培訓抑或隨大流,這些學生在培訓過程中是否能真正學到知識技能,還有待考證。
(3)學生參與校外培訓的效果。32%的學生認為培訓班對自己的幫助大,效果明顯。58%的學生認為有點幫助。還有部分學生認為無幫助。
(4)學生進行校外培訓的時間。據調查,47%的學生平均每周進行校外培訓的時間為2—4h,17%的學生為0—2h,剩余小部分學生則超過4h。
2.1.2 家長問卷調查分析
(1)家長對于孩子參加培訓機構的看法。經調查,79%的家長認為有必要讓孩子參加培訓機構來彌補不足,16%的家長認為培訓機構可有可無,作用不大,其余家長認為完全沒必要。
(2)孩子開始參加培訓機構的時間。經調查,48%的家長選擇在孩子低年級(三年級以下)時讓孩子參加培訓,24%的家長選擇在孩子小學高年級時參加培訓,29%的家長選擇在孩子初中或高中時參加培訓。由此可見,現今許多小學生學習壓力加劇、負擔加重。
(3)影響家長選擇培訓機構的因素。經調查,家長選擇培訓機構時主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是教學質量。機構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學習。其次是與家庭住址的距離遠近。
(4)教育培訓費帶來的經濟壓力程度。經調查,58%的家長認為壓力一般,可以接受。18%的家長認為有壓力,接受起來或多或少有些困難。由此可見,家長對于孩子的培訓費用基本可以接受,但培訓也給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帶來了經濟負擔。
本文對常州市四個區的部分學生、家長、培訓機構負責人及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了解相關問題后總結如下:
(1)培訓機構競爭激烈,且存在不良競爭現象。各機構通過變動培訓價格吸引顧客來提高自己在同行之間的競爭力。同時,一些不良機構會惡意抹黑正規機構。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做出干預,制定相關政策來遏制這種不良現象,同時,社會也要積極監督,自覺舉報違規行為。
(2)培訓機構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成長并注重自身成長。為保證學生的成長進步,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軟實力,故培訓機構教師應定期參加培訓,吸取教學經驗,善自身方可育他人。同時應避免灌輸式課堂。
(3)較多學生每周花在培訓的時間過多,增大了學習壓力,壓縮了休息時間,這應該引起廣大家長的注意。適當培訓,不過分剝奪孩子的休息時間,一味地灌輸,只會適得其反。
(1)教育培訓行業師資力量參差不齊。
(2)品牌弱勢。如今市場上培訓機構很多,但令消費者信任的大品牌卻寥寥無幾,大多都是不知名的小機構。
(3)課程僵化,無創新特色。
(4)安全隱患問題突出,一些機構為節約成本,選址在比較破舊的地點辦學,甚至未經消防安全驗收,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對學生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1)培訓市場魚龍混雜嚴重,因某些不法機構的不誠信行為,整個培訓行業受到不良影響,導致信譽下降。
(2)辦學成本高。由于培訓市場競爭激烈,機構爭相聘請資歷更高的教師、運用更先進的教學設備、提供更好的環境,因而提高了辦學成本。
(3)競爭無序,存在惡意競爭。
(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第一,制定相關政策對培訓機構的準入門檻進行嚴格把控。一些機構不合格的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及辦學條件都對培訓機構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成長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第二,制定相關政策對違規營業的機構進行處罰。政府部門應對機構的規范與否進行明確的界定,并制定懲罰辦法來遏制違規經營。
(2)社區網格化管理。政府部門應利用已有的網格化聯動指揮平臺優勢以及互聯網的公開性,對培訓機構實時監督、及時更新信息,實現動態管理。同時,對上報的問題進行分類后流轉至相關部門,使其得到及時、準確的處理。
(3)建立良性市場競爭體系。政府部門通過合理的宏觀調控可以為機構營造一個良性、積極的競爭氛圍,使得各機構相互成就、共同發展。在此市場競爭體系下,不良機構也會被市場自動淘汰。
(1)建立機構管理層。機構不管大小都應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具備必需的部門與人員進行專職管理,例如宣傳部門、人事部門等,使分工明確。
(2)建立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在機構內建立一套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以便對教師等進行績效評價,以此來促進其發現自身差距從而不斷尋求提升。另外,績效評價可以與薪資待遇掛鉤,抑或設置獎懲機制。
(3)樹立品牌形象,擴大品牌影響力。要打造品牌,首先要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得到切實成長,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家長的信賴,從而使機構在市場中立穩腳跟。其次,機構還可以打造一些特色課程以提高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另外,機構還可以定期開一些公益講座,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也宣傳了自己,使自己的品牌為更多人所知。
(4)注重資源整合和資源升級。目前市場上大多數機構都不重視自身的運營能力,同質化嚴重。在社會更新換代極快的當下,培訓機構更應主動提高自己的運營能力、向他人學習,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升級,集百家之長于一身,方可立于不敗之地。
培訓機構的規范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監督,尤其是學生和家長的監督。各機構可按實際情況制定一套詳細的監督評價體系,邀請學生及家長定期進行評價監督,以此來發現問題、彌補不足。同時,還可通過設立信箱舉報、投訴熱線等,給外界提供更多監督方式。
當今社會,人們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催生出大量校外培訓機構。這些機構對學校教育進行延伸,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學生的學習,促進了學生的成長發展以及教育培訓事業的蓬勃發展。本文借助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調查發現了常州市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所存在的問題,包括準入門檻低、師資力量弱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從政府、培訓機構、社會等角度給出了多種應對措施。如今市場的更新換代極為快速,各培訓機構應當將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不斷完善,時刻改進,才能在市場的風云變幻中穩立不倒,從而促進教育培訓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