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理工學院 鐘麗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概括,彰顯了國家政治理想、社會規范導向和個人行為準則,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4]。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時代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時期,又是人生最為關鍵的“拔節孕穗期”[5],因此做好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關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內涵、重要意義、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等研究較為豐富,而本文試圖引入管理學的“價值共創”理論,探究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創新模式,豐富高校價值觀教育的內容。
本文對作者所在高校的1000名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展開了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得出以下的結論:
(1)高校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度較高,其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選項上正確率達到了91.4%,并且有71.1%的受訪學生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學習生活聯系密切,以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積極性上比例達到63.7%。
(2)目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方式有待提高。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來源,受訪學生認為顯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87.2%)的比重要高于隱性教育(校園文化活動79.2%),但又認為隱性教育(校園文化活動76%)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作用要高于顯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71.4%),同時指出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宣傳形式不接地氣(61.2%)”。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需求與教育方式單一簡單等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
根據前述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狀分析,將“價值共創”理論引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旨在將教育模式做到“有情懷、接地氣”,真正達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6]。
價值共創理論產生于21世紀初,分為兩種不同的視角:一是以Prahalad 和R amaswamy ( 2004) 為代表提出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即“互動是企業與消費者共同創造價值的重要方式,共創價值形成于消費者與價值網絡各結點企業之間的異質性互動”的觀點[7]。二是以Vargo和 Lusch ( 2004) 為代表提出以“相互服務”為核心,認為“實體為了自身或其他實體的利益,通過行動、過程和行為表現等使用專業化能力(知識和技能) 的過程。[8]”,這兩種理論都改變了傳統的價值產生理論,從早期的由生產者為主導,消費者被動接受的價值創造模式,轉變成為消費者參與到生產過程中共創價值,使生產者的生產性資源與消費者的操作性資源達到充分融合。因此可以看出“價值共創”的本質是指在價值共創的各個環節中,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緊密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創造、傳遞和擴散價值的過程[9]。
傳統的高校價值觀教育模式與傳統商品主導邏輯極為相似,由思政教師或輔導員自主設計教育方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則被動接受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教育內容的正確性和完整性,但沒有意識到學生擁有的操作性資源的重要性,在教育過程中雙方資源未達到充分整合。通過引入價值共創的理念,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加強教育過程的互動,強化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雙方所擁有的資源,一方面激發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夠得到更多的教育思路,突破瓶頸,促進學生與教師的共同成長。
根據Prahalad 和 R amaswamy理論的DART模式,在這一模型中,D代表對話、A代表獲取、R代表風險和利益關系、T代表透明,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DART模式中,教育主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在這個基礎上展開對話,針對雙方感興趣的教育內容充分表達意愿,并且在模式運行過程中,公開各方的信息以便可以被獲取和透明,這就克服了傳統環境下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也可幫助參與各方行為決策,進行風險與利益評估[9]。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DART模式將引導教育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作用于共同指向的教育客體,共創教育價值,探索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創新模式。
1.教育模式的主客體
教育的主體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意識和行為能力,并且是實際參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之中的人或組織,即教師、學生及組織;教育的客體指教育活動所共同指向和作用的對象,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10]。主體通過作用于客體,形成良好和諧的教育關系,共創教育價值。而產生的教育價值又反作用于教師與學生,使雙方都能得到情感價值和功能價值,促進創新教育模式良性循環。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DART模式中教師與學生的教育身份不是相對的,而是相互合作的交叉關系。
2.教育模式的基礎
DART模式強調在線上線下平臺社區中展開有效的參與方互動。通過打造交流平臺社區,使得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信息能夠得到充分的交互溝通(A元素),以及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化(T元素),這就是我們提到的通過平等主體之間的對話,充分表達主體意愿,以及保證各方信息的透明化。
3.教育模式的運行機制
(1)“平等對話原則”:根據價值共創理論的對話元素(D元素),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性互動關系。雙方轉變傳統的思政教育理念,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讓學生有參與感和儀式感,對學習產生成就感。
(2)“面對面原則”:即是教師必須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想法、反饋意見,結果必須是經過充分討論的。
(3)“重點激發原則”:先選取部分積極性較高的學生,比如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黨員來試行模式,保證課題的先行研究基礎。在研究過程中培育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再由學生影響學生,增強教育粘合度,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4)“學分激勵原則”:設置“學分激勵”機制,比如學生參加一次主題教育可獲得學分,學分是作為入黨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一是為了更好得到預期的共創價值,反饋有效的教育效果;二是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價值共創的教育模式中來。
(5)“過程控制原則”:這里的“控制”不是指干涉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而是把握風險和利益評估(R元素)。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入DART模式,目標是形成閉環循環形式,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自身產生的能量反作用于學生本身。但是這個最大的難點在于增加教育主體(學生)粘合度。將學生群體納入教育主體中,目的是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感”和“接地氣”。而在這個搶奪注意力資源的社會,如何吸引到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在其中有獲得感和成就感,以此來引領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思政教育中來,是建立模式的攻堅環節。
1.價值因素
價值因素是指學生在社區平臺形成互動行為的難易程度。價值因素是價值共創行為產生的首要影響因素,這代表著學生要覺得社區平臺教育有價值才會參與到價值共創活動中。
2.實用因素
實用因素則是指社區平臺提供的主題教育能夠滿足學生內在需求的程度,實用性越強,學生的教育體驗感越好。而反過來,教育體驗感越強,對主題教育的認同感會更高。
3.成就因素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的方式娛樂性是精神層面的體現,主要反映了虛擬社區環境能否給顧客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感受,能否從精神上激發顧客的共同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