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 徐雯瑛
國家安全教育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舉措。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增強全黨全國人民國家安全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外國語言專業大多以每個國家的語言文化為基礎,學生對異域文化的接觸范圍更廣、程度更深,且畢業從事外語外貿相關工作的人數較多。綜上,在外語類高校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必要、緊迫且關鍵。
在外語類高校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事關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因此,調研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背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新時代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從外語類高校學生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了解程度和外語類高校國家安全教育實施現狀兩個方面入手,采取線下調研的方式進行。以西安外國語大學這一外語類高校為例,調研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不同學院的不同年級,每個年級、每個學院抽取2個班的學生作為調研對象,現場發放、現場填寫、現場回收問卷,防止調查對象之間的相互干擾,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并通過隨機抽樣、重點訪談的途徑補充問卷內容,以綜合探究外語類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現狀。
經過數據分析可見,從學生層面講,不同年級、不同院系的學生對國家安全問題的認識水平存在差異。在同一學院中,高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顯著強于低年級;在不同院系中,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學生關于國家安全問題的認識水平明顯高于歐洲學院、英文學院等外語類院系,但英文學院等外語類院系學生的安全敏銳度、家國意識、風險防控意識等更為強烈。在總體國家安全觀內容的掌握層次上,不同院系同一年級的學生差異不大,但也集中于宏觀層面的了解,缺乏系統具體的知識積累,且學生對國家安全相關知識的求知欲不甚強烈。在對危害總體國家安全熱點事件的認識方面,低年級學生的態度更為激烈,使命感更為強烈,高年級學生在方式方法和解決思路上更為客觀理性。從學校層面而言,國家安全教育主要依托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宣傳欄教育、形勢政策課程等,相關知識的系統性教育尚不完備,教育成效尚在積極探索中。
總體而言,外語類高校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現狀不甚理想。一方面,學生自身對總體國家安全觀認識不足,且學習內動力缺乏,對國家安全這一重大問題的責任感較弱,容易受他國文化的影響,安全意識淡漠;另一方面,高校在國家安全觀教育方式方法上缺乏創新,課程體系化建設緩慢,該課程專業教學的師資隊伍不足,且尚未從接受性的科學角度分析學生情況,高校應立足校情盡快探索具備可行性的國家安全教育路徑。
外語類高校必須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根本,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意識,這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如何做好外語類院校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創新外語類高校國家安全觀教育路徑是研究重點,如何緊密結合外語類專業課程學習、融入課堂思政要素是研究的難點。
創新教育路徑作為外語類院校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重點,應立足校情院情,立足不同專業學生的接受特點,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從全局角度進行探索。黃東升認為,“促進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內化的培育策略在于注重宣傳解讀、尊重學生主體、強化持續教育和回應現實訴求”[1]。“尊重學生主體”,圍繞主體開展制度宣傳、持續教育和回應訴求,針對性更強、更易產生求知共鳴,學習效果自然更上一層樓。對于外語類院校來說,女生總體基數較大,因此要結合男女生比例情況、性格差異、接受程度和興趣點等方面綜合設置教育方案。但對學習主體的具體分析只是創新教育路徑的一個方面,要在認識客觀主體的基礎上,以課程教育為基礎,以實地調研為補充,以知識競賽為促進,通過情感交流促進情感共鳴,催生主體本身的創新力,不斷豐富教育形式和內容。簡言之,創新教育路徑必須掌握受教育主體的特性,以教育形式創新帶動教育路徑創新。
作為外語類院校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難點,如何緊密結合外語類專業學習、結合課堂思政要素是急需探索的方面。針對這個問題,沈海濤認為應該“注重挖掘專業課程中的隱性國家安全教育功能”“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推動國家安全教育的協同效應”[2]。這其實是從兩個方面去解決國家安全教育結合專業課這一難點問題,高校一方面要以育人為根本不斷加強實踐“三全育人”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同課堂思政相結合,挖掘專業課程中的隱性元素,充分聯系國家安全相關知識,讓二者在有機結合中落地生根、深入學生內心。對外語類高校而言,專業課程設置中有很多中外語言學和文學的比較內容,可借此挖掘安全教育相關要素,但這對專業課教師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僅需要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以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為依托,還要不斷提升國家安全教育等相關知識的儲備,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結合自身教學特點研究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教案。基于此,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等,共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案,來解決結合專業課和思政元素這一國家安全教育的難點問題。
國家安全教育是黨和國家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工程,在實踐過程中不同院校存在著不同的實施重難點,但教育總是存在著某些相似的規律性,如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儲備、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等,要在實踐中找出加強外語類院校國家安全教育切實可行的對策,將國家安全教育貫穿于外語類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全過程,切實改變外語類高校學生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了解程度不深、學習動力缺乏的現狀。
在探析國家安全的教育實施路徑方面,外語類高校應持續加強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讓愛國主義的旗幟高高飄揚,并從學校體制機制入手,在建設完善中融入創新元素。繼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自2019年《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發布以來,各高校以其為綱領,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這與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契合的。換言之,愛國主義教育與國家安全教育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一方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青年學子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增強危機意識,為建設平安中國、和諧世界立大志;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是提升青年學子愛國素養的重大舉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代青年接力奮進,他們在國家安全教育中堅持底線思維,在矢志奮斗中強化使命擔當,以實踐報國熱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因此,開展外語類高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培育其國家安全意識,有益于厚植外語院校學生的家國情懷,有利于在日后工作崗位上提高政治站位,維護國家利益。在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實踐中,外語類高校應以黨史學習教育為背景,借助紅歌賽、微黨課、黨史知識競答、紅色觀影等多種鮮活的形式,寓知于行,寓情于心,使愛國主義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在相互促進中成為廣大青年學子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培養高理論水平的國家安全教育者。基于實地調研情況可見,將國家安全教育緊密結合外語類專業與課堂思政是一大難點,但它也是創新外語類院校國家安全教育的關鍵突破點。鄭文棟認為,“依靠高校輔導員隊伍將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為管理以及社團組織建設與推進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實踐活動相融合,是建立大學生正確國家安全觀的有效實踐路徑”。由此觀之,在外語類院校中,因其語言類專業的特殊性,僅依靠專業課教師是遠遠不夠的,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必須培養一支具有高理論水平的國家安全教育者隊伍,這支隊伍應以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為紐帶,以專業課教師、班主任為核心,其他行政人員為補充,在高校形成大思政、大培養格局。對外語類高校而言,高理論水平的國家安全教育者梯隊建設是第一步,要在此基礎上讓教育者先受教育,通過開展網絡學習、專家講座、教學競賽、研討交流等多種方式,預判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問題,以學生特點、價值需求和接受規律為遵循,切實提升國家安全教育者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建立健全外語類院校國家安全教育體系。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設立“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隨著國際國內的形勢變化,外語類高校國家安全教育必須因時而進,以教育者隊伍建設為基礎,以教育體系建設為關鍵。趙偉提出,在國家安全觀教育方面完善課堂教學體系建設,應構建三大課堂體系建設,即“基礎理論體系、形勢發展體系、安全制度體系”[3]。他是從國家安全的基礎知識學習、憂患意識培養和法治社會構建三個層面指明了體系建設的方向。對外語類院校來說,高校應不斷加強軍事理論、形勢政策的課程體系建設,從課程內容和課時設置兩個方面進行保質保量的提升;不斷加強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和黨課學習的頻度和覆蓋面,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共青團員模范引領作用,以樹立模范、表彰先進的激勵手段促進體系建設完善。外語類院校學生國家安全教育體系的完善,有利于促進外語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更新升級,更好踐行立德樹人,達到人才培養目的。
高校青年學子國家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通過對外語類高校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教育現狀分析和教育路徑探析,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并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高理論水平的國家安全教育者、建立健全外語類院校國家安全教育體系三方面著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