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黃子彧
目前我國針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話語方式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觀表現之一,因其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等方面的影響,也漸漸成為一個較有意義的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的概念研究和實踐研究需要結合其主要特點和現存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以此為根據提出策略進行相應的優化。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承載信息的中介[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網絡虛擬化社會中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運用中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較,網外思想政治教育某些時候存在單聲道灌輸的教育方式[2],面向如今這一新媒體時代的現實背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利用不同的傳播方式使其發揮本身特有的功能。
《現代漢語大詞典》給出話語的釋義為:說的話即言語;語言學術語即運用中的語言[3]。話語方式可概括為人們說話的方式,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話語風格和表達方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可概括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虛擬的網絡化社會中,利用網絡手段和工具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達話語內容的風格及方式方法。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有如下特點:一是引導功能,要傳遞思想并輸送先進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靠近主流思想;二是思想意識要求,圍繞著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中心任務,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三是網絡用語變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表達方法上使用網絡用語的新變化,在表達途徑上也具有網絡帶來的多樣的媒體手段,在時效性上更加方便快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空限制。
1.牽制于網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在目前階段已經相對于網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發生了轉變,但由于在借鑒參考上源于網外思想政治教育,現實中甚至出現將思政課或會議、座談等教育實踐活動的內容以文字形式移植到網絡的情況,這些內容難以得到關注擴散,甚至使受教育者覺得枯燥乏味不愿接受。同時,簡單將網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全部或部分生硬地移植到網絡空間往往忽略了現實空間便于面對面雙向交流這一條件,這就形成了單向灌輸的不良情況,缺乏互動性,降低了話語能力。
2.對網絡載體適應性不足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發生了一定的不同于網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在虛擬空間內,雙方平等交流、雙向互動的機會增多,在這一情況下會出現一些對教育者在教育中的權威性造成挑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話語方式不能很好地適應網絡載體及網絡環境的問題,造成了教育者話語力量不足的情況。
1.對新興網絡文化包容不夠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提高對新興網絡文化的包容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方式目前仍有一定問題,拉大了教育者和作為接納方的受教育者之間的差異,不能幫助受教育者更好地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觀點態度的認同和接受。同時,由于網絡用語更新速度較快,新詞、熱詞層出不窮,網絡用語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速度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其更新速度,在合理范圍內及時更新表達方式極為必要。
2.對網絡載體的利用不充分
網絡載體發展進步速度飛快,網絡工具極大豐富,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高校普遍是利用微信、微博、易班等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手段簡單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的推送,作用效果往往是單向傳輸,在交互式體驗等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針對不同網絡平臺和軟件的不同傳播特點沒有進行深度結合,這也使得傳播效果在實際操作中大打折扣。
1.情感投入與人文關懷欠缺
在情感表達上,受制于網絡傳播載體,實現這一目的面臨一定的困難。在網外環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運用神態、動作、語音、語氣等進行豐富的情感表達,但在網絡上實現這一情感表達就面臨困難。在面對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時使用一樣的表達方法,就弱化了對不同群體的差異化分析及對待,減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滿足不同群體需要的功能。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部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網絡信息敏感度較低,缺乏把握網絡潮流的能力,也不善于成為網絡空間的“造浪者”和“弄潮兒”,面對緊跟潮流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明顯出現了滯后情況。部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于傳播機制、話語方式等方面缺乏了解和研究,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不能進行有效創新以便于獲得大學生的認可。
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是由我國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一方面,我們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全過程,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方法指導教育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我們要以具有指向性的話語方式向受教育者輸送馬克思主義,幫助受教育者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網絡空間營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良好傳播環境。
2.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
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過程中,要善于結合大學生群體的特點,以具有青春活力的話語方式向大學生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立德樹人服務,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采取潤物無聲的方式在網絡空間對大學生進行先進價值觀念的傳遞。
1.及時完成觀念更新
要正確審視網絡空間環境,要避免網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約束,可以使用網絡新媒體的話語方式,如采取帶動大學生參與網絡話題討論、發布網文、網絡故事及漫畫刊載等形式,引發廣大學生的共鳴和喜愛。進一步強化互動性建設,積極運用互聯網平臺為溝通帶來的方便條件,采取留言板、討論區、社群管理等多種手段,加強高校有關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進而達成共識。
2.抓住網絡載體帶來的機遇
從網絡社交的表現形式來看,移動互聯網極大方便了人們的交往,在大學師生群體之間針對教學、管理等方面的交往互動已在網絡空間中得到了很好地發展和應用。以此為鑒,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共同面向網絡帶來的機遇,要積極借鑒吸收網絡話語在非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網絡教育實踐中的直接使用或轉化應用的方式,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
1.靈活面對新興網絡文化
面對網絡環境的變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順著環境變化的同時保持自身定力才能在保證穩定性質的同時提高自身話語的受關注度[4]。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靈活理性接受,正確面對新興網絡文化。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共青團中央、廈門大學等微信公眾號為例,它們都積極借鑒吸收了當下流行的、為廣大大學生群體所喜愛的網絡文化,提高了自身的受關注情況和相關內容的傳播。
2.運用好不同網絡載體
媒體技術是網絡話語方式的重要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進一步提高對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這包括加工包裝、推廣擴散、收集反饋的全過程,良好的媒體技術應用能力能夠給受教育者帶來更好的體驗。面對不同的網絡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感知把握網絡平臺特點開展話語方式的調整和轉變,例如在校園社交平臺需注重話語柔和互動暢通,在短視頻平臺要帶來較為豐富的感官體驗等。
1.重視情感表達與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實踐不能沒有感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在話語方式方面注重情感表達與人文關懷,進而影響受教育者,提高網絡思想政治話語的說服力。對于價值輸送和道德樹立等類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柔性親和式話語表達,避免表達方式過于偏向政治語言從而拉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離。針對各類學生群體的不同特征也可以采取具有人文關懷的方式進行表達,使話語方式適應不同學生群體的具體需要。
2.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業務水平的提高能夠服務于改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第一是要利用溝通交流的方式主動學習,提升自己的互聯網技術能力;第二是要隨時關注網絡最新熱點,及時研究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第三是要深入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傳播學及語言學等方面的內容,服務于話語方式的優化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