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倫
(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一帶一路”建設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體現在:(1)調整中國農產品產業結構;(2)擴大中國農產品出口規模;(3)促進中國農產品多元化發展。面對“一帶一路”塑造的國際貿易新環境,相關企業既要抓住機遇,也要正視潛在風險。目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主要表現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風險、企業經營方面的風險、人才隊伍方面的風險。積極探究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及防控相關問題,就是為了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加強風險防控力度,科學化解各種風險,推動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進入更穩定、更蓬勃的發展階段。
發展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滿足國內資源需求、提高農業國際化水平。
實行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農產品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但與此同時,生產模式粗放化、供需關系不平衡、產能過剩等問題,仍然存在。在“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希望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加強農產品生產質量。目前,中國農產品產業的發展目標,不再是“數量至上”,而是追求“質量第一”[1]。在這種背景下,大力發展農產品國際貿易,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比如說,在農產品國際貿易“走出去”的帶動下,中國農產品產業積極進行內部改革,從生產線到銷售端,再到相關技術團隊,生產效率越來越高,生產質量也明顯進步,諸多生產環節都在發生變革,潛移默化之中推動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人口眾多,對農產品資源的需求量一直以來都非常大。進入新時期,隨著人們生活條件逐漸改善,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更高一級要求。但客觀存在的問題是,土地資源、水資源有限,農耕帶來的環境污染,也急需解決。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面對日益擴大的國內需求,農產品國際貿易打開了新局面。通過農產品國際貿易渠道,中國各個地區的優質農產品可以彰顯優勢,自信地“走出去”,占領一定國際市場,拓寬農民群眾的收入渠道。而國外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也可以順利地“走進來”,極大地滿足國內資源需求,提高人們生活質量[2]。
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活躍,可以加強技術交流,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農業國際化水平。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加強技術交流。農產品國際貿易相當于一個開放的窗口,可以打開相關企業視野,便于相關企業深入了解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提供一個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機會。可以說,農產品國際貿易是一個推動力,助力農產品產業朝著國際化方向邁進。另一方面,實現優勢互補。開展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合作機會。在彼此深入合作中,多方主體可以分享經驗、分享資源[3],真正實現優勢互補。比如說,由多方主體合作,共建生產基地、科技產業園、跨國工作站等,一起擴大經濟效益,共同維護農產品國際貿易市場。
“一帶一路”建設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涉及:調整中國農產品產業結構、擴大中國農產品出口規模、促進中國農產品多元化發展。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局面,已經發生一系列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中國農產品產業結構要積極進行內部調整。比如說,從“粗放型產業結構”轉向“精細化產業結構”,從管理層面、技術層面,有計劃地豐富農產品類別,提升農產品質量,更好地滿足“一帶一路”相關政策下相關合作國家的農產品需求[4]。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逐步深入,可以消除貿易壁壘,實現貿易互補,進一步擴大中國農產品出口規模。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實現貿易互補。基于“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各國的農產品資源可以及時進行對接,進行貿易層面的“互補”,逐步擴大沿線各國的對外貿易市場,避免出現“過剩產能”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消除貿易壁壘。“一帶一路”倡議帶來更開放、自由的國際貿易環境,沿線各國都在認真開發貿易渠道、貿易形式,主動消除國際貿易中的自我保護壁壘。這樣一來,沿線各國都可以規避傳統貿易壁壘[5],實現更自由的貿易往來,擴大農產品出口規模。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下,中國農產品朝著更多元化的方向邁進。具體來說,第一,農產品類別豐富。由于“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的農產品需求不同,中國農產品企業要積極提供豐富的農產品,進行農產品類別上的精細化拓展。這對中國農產品企業來說,是一種動力,可以提高企業的深加工能力。更重要的是,隨著不同種類的農產品邁進國際市場,中國農產品發展規模也會不斷壯大。第二,農產品合作多樣化。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撐下,相關國家的合作形式越來越靈活。比如說,在場地上,可以共建生產基地[6]。在技術上,可以共享先進生產技術。在人力資源上,可以共同培養專業技術人員。這種多樣化合作,可以構建中國農產品多元化發展格局。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農產品國際貿易潛在風險,主要涉及:生產技術風險、企業經營風險、人才隊伍建設風險。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出口農產品,仍然屬于初級產品,技術含量并不高。這說明,在農產品生產技術方面,還有待提升。具體來說,生產技術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有:第一,資金投入不足。在生產技術研發環節,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導致農產品生產技術難以進步,難以實現創新。第二,管理力度不足。對于生產技術改革,缺乏強有力的管理措施。尤其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部分農產品企業因循守舊,生產鏈沒有優化、升級,難以適應“一帶一路”新環境。比如說,部分農產品企業缺乏環保意識,沒有從技術層面[7],降低農藥、獸藥使用量,不符合農產品等級監測標準,偏離綠色農產品發展理念。
在“一帶一路”創建的大環境下,農產品企業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遭遇一些經營層面的風險。具體來說:第一,競爭壓力過大。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鋪開,參與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主體越來越多。這無形之中,就會帶來更大的經營壓力。尤其是一些生產規模不大、資源不豐富的小微型企業,很難頂住貿易壓力,很難爭取平等的國際貿易機會。第二,經營模式落后。目前,有些農產品企業已經初具規模,資源也比較豐富,但經營模式非常落后[8]。比如說,在農產品推廣方面,部分企業不懂得利用跨境電商,不懂得培養專業的技術團隊,嚴重制約了企業發展。以上都是農產品企業經營方面可能會遭遇的一些風險。
立足“一帶一路”建設背景,農產品企業要加強自身競爭力,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但在實際情況中,部分農產品企業并不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具體來說:(1)不注重人才培養。部分農產品企業邁進國際市場時,還是堅持原有的一套運營模式,沒有根據新環境,制定新的運營方案。這與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有一定關系。農產品企業要想更好地適應“一帶一路”新格局,就要加強人才培養工作,以先進團隊,推動國際貿易相關事宜。(2)不注重人才激勵。關于人才隊伍建設,部分農產品企業并不重視激勵,相關工作人員缺乏國際化視野,對行業沒有自信。這樣下去,人員流動性會比較大,很可能影響農產品企業發展。
基于“一帶一路”建設背景,關于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防控工作,要高度重視農產品生產技術、企業抗風險能力、優秀的人才隊伍。具體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大資金投入。針對生產技術研發工作,相關部門要投入必要的資金,鼓勵農產品企業進行技術改革、技術創新。為了帶動農產品企業技術改革,一些大型農產品企業可以發揮帶頭作用,組織“生產技術交流會議”“生產技術學習活動”,幫助小微型農產品企業一起進步。第二,強化管理力度。關于生產技術改革,相關部門要加強管理,確保各項改革工作有條不紊地執行下去。比如說,結合“一帶一路”新環境,關注農藥、獸藥的使用量,朝著環保化方向,進行生產技術改革,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鏈。
如何加強農產品企業抗風險能力?第一,提高抗風險能力。面對“一帶一路”新環境,參與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各個主體要靈活應對風險,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比如說,生產規模不大、資源并不豐富的小微型企業,要積極尋求合作機會,通過“合作共贏”模式,慢慢打開自己的市場,爭取自己可以消化的貿易業務。第二,改革經營模式。從“一帶一路”倡議出發,農產品企業要主動改革經營模式。比如說,為了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推廣渠道,相關企業可以邀請專業的技術團隊,規范化運營跨境電商平臺,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業務,從線下走向線上,從線上走向多元化。
(1)注重人才培養。邁進國際市場時,農產品企業要重新建立運營模式。比如說,農產品企業可以制定長效培訓機制,如:“農產品國際貿易渠道培訓”“農產品國際貿易資源培訓”“農產品國際貿易技術培訓”等,通過工作人員的個人進步,帶動運營模式轉型,逐步建立與時俱進的運營模式。(2)注重人才激勵。為了調動相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農產品企業要重視激勵。比如說,提供一些對外參觀、對外交流機會,打開工作人員視野,讓工作人員對農產品行業產生信心。基于這種自信,可以構建一個相對穩定的人才隊伍,促進農產品企業有序、健康發展。
積極防控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過程中,要提高“出口農產品附加值”。具體來說:第一,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為了加強出口農產品質量,相關企業要注意出口農產品附加值。比如說,由“粗放型加工”轉向“精細化加工”,通過先進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全面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質量,讓中國農產品更有特色,更安全,更美味,突顯出口農產品附加值。第二,運用好品牌戰略。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中國農產品要注重附加值,注重自己的差異化。為了增加出口農產品附加值,相關企業要強調品牌概念,進行品牌深度挖掘和營銷。比如說,從“質優”、“特色”、“稀缺”等角度切入,進行品牌構建,使出口農產品可以快速適應競爭激烈的國際貿易市場,占據一定地位。
為了更好地防控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還要擴展“農產品跨境電商業務”。具體來說:第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一帶一路”建設為跨境電商帶來更多便利。以跨境電商的方式,進行農產品國際貿易相關活動,可以快速傳遞信息,加強各貿易主體之間的互動。在這種互動中,除了可以達成電商交易,還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因此,相關企業要注意農產品跨境電商業務的各項優勢,創造源源不斷的商機。第二,構建高質量的跨境電商體系。“一帶一路”建設的穩步推進,加快了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基于這種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相關企業要認真反思現有的跨境電商體系,逐步實現資源整合、資源共享,構建更高質量的跨境電商體系,真正幫助廣大農民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關于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防控工作,不能忽略風險預判相關機制。具體來說:(1)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相比其他行業,農產品行業要防控的風險類別比較多,除了常規的政治風險、政策風險、資金風險、法律風險等,還要高度重視食品安全風險、生物風險等。建立風險預警機制之后,國家層面可以更客觀地評估各項風險,給相關企業一些指引,助力相關企業更好地抓住“一帶一路”機遇。(2)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不同國家可以發揮合力,共建農產品基地。共建共享國際化農產品基地的過程中,可以設置一套完善的風險共擔機制,邀請各個參與主體共同承擔相應風險。這可以充分激發各個參與主體的熱情,促進資源、資本、技術的深度融合。
綜上所述,面對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一帶一路”建設可以發揮多方面積極作用。未來,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為了更好地發展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努力:(1)提高農產品生產技術;(2)加強企業抗風險能力;(3)打造優秀的人才隊伍。在這個過程中,相關企業還要提高警惕,特別注意:(1)出口農產品附加值;(2)農產品跨境電商業務;(3)風險預判相關機制。尤其在風險預判相關機制中,企業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要不斷完善各項機制的細節,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