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廣東 肇慶 526000)
肇慶市坐落于廣東省的中西部,是廣東和廣西的樞紐,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與西南地區重要樞紐城市。2021年為肇慶市“十四五”開局之年,肇慶市布局創新型城市發展,借助區域樞紐的優勢,不斷深化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肇慶市在生態文明建設、區位交通及綠色生活等方面不斷挖掘自身優勢,為大灣區核心城市提供優質服務。肇慶市將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突出科技引領作用,提高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加快經濟發展的方式轉變,優化經濟結構,以優勢資源及服務輻射其他城市,逐漸成長為創新型城市,促進區域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肇慶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風光秀麗,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民風淳樸,文明法制蔚然成風。肇慶市臨近廣州佛山等地,有優質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生態資源以及宜人的氣候環境,其豐富的土地資源為參與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軌道交通項目建設已初具規模,已建成的肇慶東站已經接入貴廣高鐵、南廣高鐵和廣佛肇城際。粵港澳大灣區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出發,依據灣區內不同城市的特色量身定制發展規劃,加強城市間的協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發布,讓肇慶市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創意產業最早是英國學者20世紀90年代提出:那些源自于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創意之父約翰·霍金斯(2001)將創意產業定義為: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應用,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行業。在我國,最先使用這個概念的是臺灣地區學者葉明云、梁靜,2014年將其定義為:源自于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提升之行業。學者王操2019年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意為核心、新興科技為支撐、各類豐富的文化產品為內容,隨時代發展而演變的文化產業的高級模式,是“版權產業”“創意產業”“內容產業”以及“文化產業”的總和,較為全面地定義了文化創意產業。總的來說,國內外對于文化創意的概念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都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創意+文化產品+技術”的綜合體,以新興科技為支撐,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知識密集、人力資本密集、附加值高、融合性和滲透性強等特點,是目前以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外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近些年,文化創意相關產品及服務的產業發展迅速,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產業規模小、基礎差,存在很大的差距,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廣東作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限性區之一,具有起步早、產業規模相對較大、市場化程度高等特點。
肇慶市擁有豐盛的傳統歷史文化,豐厚的人文歷史底蘊,是廣府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也是廣府地域文化和白話的發源地,形成了多樣的文化形式,比如端硯文化、龍母文化、宋文化、嶺南土著文化等多種形式,豐富及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肇慶市的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肇慶市依托珠三角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基礎,利用肇慶的地域的優勢、加快人才聚集,推崇傳統歷史文化,增速產業機構轉型,推進文創產業與地域傳統文化的融合,造就一批規模化的文化創意企業,進而推動區域建設,逐漸發展成為規模較大、發展成熟、氛圍濃厚、人才密集的創意基地形態。
伴隨肇慶文創產業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省級,產業融合發展,初步建設成以高科技企業為主導,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文創產業規模不斷提升,結構不斷優化,初步形成了以高科技企業為主體,其他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當前,肇慶市已經建設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一個,省級文化產業園三個,二個省級重點文化企業以及一家上市文創企業。文化創意產業占肇慶市GDP總量的3.3%。同時,一大批科技園及影視基地等大型項目相繼投資建設,如硯州島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園、端硯文化村等,為融合當地文化資源和各行各業提供了機遇。
肇慶為傳統的農業地區,除第一產業不錯以外,其它各項指標都比較落后。2019年GDP為2248.8億元,地方一般財政收入114.2億元;2020年GDP為2311.65億元,地方一般財政收入124.5億元,以及資金規模、工業產值等,以上各項目數據均據均居珠三角最后一位,比較非珠地區的湛江、茂名和汕頭等市也不如。2019年肇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9%,輕工業增長6.1%,重工業增長7.3%,其中,輕紡增長8.9%。
目前可以查詢收錄的肇慶市服裝相關企業共有994家,遠遠低于廣州48279家,深圳34457家,東莞23057家,佛山9305家,中山9044家。由此看,肇慶市服裝行業發展嚴重滯后。《珠三角地區服裝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是指出,圍繞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等城市,港澳協同發展,緊密合作。根據《綱要》的規劃,優化各地區功能布局。廣州作為總部,重點發展中高端女裝及男裝;深圳打造高端時裝及童裝的集聚地;珠海佛山建造內衣城;東莞發揮針織服裝優勢;中山設計牛仔及休閑裝;肇慶發展服裝加工業;惠州涵蓋服裝加工及休閑服裝。未來十年,服裝產業重點向珠三角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轉移,有目的地把核心地區服裝業的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上述地區,規劃建設諾干個專業園承接轉移,形成資源配置合理,中心和周邊呼應的良好發展格局。肇慶市依托自身的人口紅利,服裝相關產業必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政府部門要強化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對文化專利的保護,增加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力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該產業中。充分發掘肇慶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以及當地的產業基礎,舉辦大型的文化節事活動,如肇慶國際旅游文化節、肇慶“宋”文化節、肇慶美食節、肇慶影視文化博覽會等。通過大型文化節事等多種多樣活動的舉辦,壯大肇慶及肇慶文化相關產業的影響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發展。
除此之外,積極鼓勵、引導和扶持企業開發、推廣弘揚民族精神、地方文化、反映時代特點、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漫和網絡游戲、軟件產品。推動3G手機動漫游戲等新業態的發展,激勵動漫相關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與企業間的合作,積極設計研發動漫形象等相關的衍生產品。大力發展影視文化產業。借助當地優越的生態環境,以及具有南國特色的自然地貌,打造“天然影棚”,吸引各類影視劇組進駐本區域拍攝。積極發展創意設計產業。企業應該加大投入,努力提升我國文化與產品向結合,努力挖掘文化價值,利用創意創新增加產品附加值[4],利用新媒體,傳播當地的文化和產品,深入挖掘肇慶特色文化價值,提升企業產品運營能力,重視創新,利用跨境文化優勢,促進產品改進與創新,增加消費者黏性,優化服務,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時帶動肇慶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的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在處在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同時也是文創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探索融合的時期,需要跨行業以及各種壁壘,形成一種新的組合新的文化產業形態。肇慶市目前有服裝企業900余家,但是95%以上都是微小企業,且大部分都是從事銷售,服裝相關輔料,以及低端加工制造,沒有相對知名品牌,其加工型企業從數量及規模上都較小,服裝產業發展落后,也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的企業,文化創意相關產業在發展中的資源、技術、市場等要素沒有形成突出的集群效應,因此企業經營者應根據自身實際做出準確定位,加強創新機制,加快產業集群發展,設計建設一批能夠融入傳統文化的特色產業集群,利用肇慶市目前的人口紅利,降低服裝制作成本,發展成一個以服裝加工為基礎,努力拓展自主品牌的新的產業方向和產業集群。[5]圍繞提升珠三角以及本地工業制造水平和服務周邊地區工業化發展,鼓勵工業設計發展;緊跟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建筑設計、規劃設計,發展廣告業,拓展移動電視廣告、網絡游戲廣告等新業態。
智能化、數字化的快速崛起及發展,自動化生產模式逐漸替代了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替代了傳統人工技術。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不斷增長,數字化轉型促使企業及品牌不斷渠道創新,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同時能夠促進企業各個環節的配合,提高效率,打造品牌核心競爭力。
移動多媒體的發展,形成了龐大的市場并引入了強大的流量,近年來短視頻平臺的迅速發展,抖音、快手、微信直播等短視頻應用的發展,也對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滋養了新的文化創新行業及就業崗位。以抖音 2020年 月公布的《2019抖音數據報告》為例,截至2020年1月5日,其日活躍用戶數突破4億。隨后 QuestMobile發布的《2020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大報告》中顯示,受疫情影響人們大量的生活娛樂等需求轉移至線上,致使2020年3月抖音月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14.7%達5.18億,月人均使用時長同比增長72.5%達1709分鐘。短視頻平臺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的影響人們的認知行為方式、消費與商業模式等方面,文化創意產業也是其中之一。
短視頻的快速發展,優化了文化創業產業發展的策略。精準的營銷策略能夠讓文化創業企業在段視頻中少走彎路,企業與目標群體建立聯系,挖掘自身產品與用戶的深層次聯系,明確其品牌定位,優化其營銷形式,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展示產品細節,打造IP形象,結合高質量的剪輯和精良的畫面,優化其內容,通過良好的運營互動及轉化方式,結合文化創意產品自身的特點及規劃,促進其產品銷售,提高其市場占有率。
文化創意難以獨立存在,需要以來社會生產獲生活的某個具體領域來承載并實現價值。“文創+”的包容性直接影響了文化創意產品的多樣性。“文創+”可以是文化創意跨領域、跨行業的融合,如“文創+旅游”“文創+農業”;也可以是文化創意的跨要素融合,例如“文創+品牌”“文創+設計”“文創+科技”等。“文創+”既要以文化資源作為根基,又要輔以技術對傳統文化資源提升,跨界融合,提升文化創意產品的附加值。這就為任何領域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以“文”蓄勢,以“創”轉化,以“+”賦能,著力于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消費者體驗、文化IP等要點,提高文化創意產品的新內涵,從而進一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肇慶豐厚的傳統文化,培育和開發富有濃郁嶺南特色、具有競爭潛力的文化產業。通過“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形式,充分發掘傳統文化和民間傳說,通過引進、培育文創類企業,強化旅游平臺建設,提高旅游相關內容的質量和層次,依靠文創創新創意的多種形式,促進文化創意相關產業的大發展。
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與高校合作,搭建項目載體,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實現與企業與高校的共同成長和發展,實現跨專業、跨行業乃至跨地區的合作,營造良好的發展壞境,健全保障體系,落實產教研融合,實現校企的深入全面合作。高校應在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引入商業項目,納入社會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素養。通過商業項目,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一方面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能培養更貼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高校還要加強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積極推動學生擇業就業、創新創業與校內勤工助學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與專業教學相銜接的職業教育,從而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及素養,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更好地契合社會發展需求和國家精神文化建設需求。
肇慶具有豐富的傳統歷史文化,豐厚的人文歷史底蘊,是廣府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也是廣府地域文化和白話的發源地,多樣的文創形式以及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為肇慶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創新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基礎。發揚文化創意產業不單有助于肇慶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肇慶市軟實力,也是肇慶市建設文化強市的需求,更是建設幸福肇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