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磊
(蘭州新區舟曲中學,甘肅 蘭州 730087)
將“整本書閱讀”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一項課程內容,蘭州新區舟曲中學開展了為期兩年的探索。我們將精力主要集中在高中生整本書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上,精心設計實施了一系列“整本書閱讀”實踐活動,諸如讀書海報展選、課前好書推介、校園讀書沙龍、師生共譯經典、研究性學習報告會、線上閱讀不停歇等。這些活動豐富多彩、意味濃厚,彰顯出我校作為蘭州市“書香校園”的文化特色,為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增添了活力。與此同時,我們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為指引,悉心挖掘“整本書閱讀”課程內涵,結合學生實際,努力將“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推向深入。
為踐行新課程的精神理念,落實新課標的實施要求,學校語文教師團隊盡心竭智,學習鉆研“整本書閱讀”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對《鄉土中國》《紅樓夢》的教學設計反復研思,對《論語》《三國演義》《杜甫傳》《人類簡史》等優秀作品的閱讀指導日益求精。老師們認識到“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存在著“讀”與“思”、“繁”與“簡”、“知”與“行”等多種教學關系,只有處理好這些矛盾,才能突破“整本書閱讀”與單篇選文、學科融合、社會生活間的鴻溝,為學生帶來累進式的能力提升和實實在在的精神滋養。“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的有效推進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幾重關系。
對“放”與“收”關系問題的思考,其實是對“整本書閱讀”學習活動中教師身份及其作用的思考。教師究竟該以什么樣的身份和姿態介入活動過程之中呢?我們認為,教師應該是方向的扶正者,動力的維護者,學習的共進者,教師應和學生在相同的學習場域中一同發展,不斷豐富文化內涵、積淀教育智慧。過去,我們也曾開設閱讀課,鼓勵學生讀名著,學生不同,書本各異。教師究竟如何科學組織、有效施策?結果有心乏術,難以掌控,過度開放而流于形式。我們也曾把整本書閱讀提到日常課業的重要地位,布置檢查,跟進落實,又與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相互齟齬,收束太緊而成效有限。事實證明,缺乏深度設計、忽視學生實際、教師“一廂情愿” 的做法,其結果往往“有效而無收,有多而無一”,還不如師生約定一段時間、共同閱讀一部書來得實在,來得有意義。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老師授課期間,指導學生“每個月讀一本文化名著雷打不動。從高一第二個月開始,到高三的最后一個月,一本都不落”,程老師對于教育的文化自覺和執著堅守,為激勵我們的行動熱情樹立起典范。
朱熹曾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朱子全書·論學》),他的觀點對我們推進“整本書閱讀”的學程安排帶來啟示。好的辦法莫過于師生一道選擇書籍、確定一段適度寬松的時間,分階段、明任務、有梯度地展開學習交流,師生共同閱讀感受,共同思考梳理,共同走過一段美妙的研讀之旅。教師只有親身參與,才不會想當然地脫離學生真實的閱讀情境,才會對學生的動態和困惑心有了解,以便合理調整學習內容與進度,提供切實的閱讀指導與幫助。教師的“參讀參研”會為學生點燃希望的火焰,加注堅持的動力,而學生又會在某個不經意時刻給予教師啟迪與思考,激勵我們探尋解讀名著的新視角、新入口。
這里的“放”與“收”,還意味著教師應該準確判斷、合理利用學生的疑問引領閱讀探究。有的學生愛鉆牛角,舍本逐末,缺乏價值;有的學生積極活躍,提出的問題卻又天馬行空、不著邊際。我們鼓勵學生質疑,需教他們細致斟酌,所提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意義,能否通過提煉概括、查閱資料、交流研討等途徑獲取答案、解決問題。閱讀雖然開放,但開放亦有邊界,對于一些不假思索、脫離實際的問題,教師理應果斷指出,及時遏止,以免浪費時間,苦勞無獲,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只有在行動中努力做到收放有節、張弛有度、組織有序、引導有力,才能保證“整本書閱讀”順利推進下去。
這里的“綱”,是對選讀書籍的價值審定,包括教師對學生閱讀整本書所獲得的關鍵品格和必備能力的認識。“目”是基于價值而確定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活動,為實現整本書閱讀目標而服務。只有講清道理,探明學理,才能科學組織內容,合理實施教學,綱舉目張,目標清晰,環節到位。
例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這部篇幅短小精悍、影響舉足輕重的社會學著作,觀點鮮明凝練,思維邏輯性強,語言簡潔有文采,材料豐實接地氣。新課標要求整本閱讀,正是著眼于學生未來學習發展的需要。對本書性質特點把握準確,才能確保教學目標明晰、學習步驟合理、閱讀策略有效。1.通讀本書,提煉概括全書的中心論題。2.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有哪些特點,結合目錄及書中概念加以歸納。3.作者如何圍繞特點(概念)展開論述,結合具體篇目分析其論證思路。4.參閱“前言”“后記”,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創作意圖和全書旨要。閱讀的目的,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說,只是“初步接觸社會科學論著……對社會科學研究有些體驗和印象”,略微經歷一番學術類著作閱讀門徑就可以了。至于書中涉及的諸多學科知識和專業概念,不必做專家學者式的精研細究,它們不是本書閱讀的重點,如有興趣,可自行涉獵拓展。積累豐富閱讀經驗,深化梳理、思考與探究,綜合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研讀作家作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應是高中生閱讀《鄉土中國》的價值核心。
我們極力推薦學生閱讀王力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是一本概述古代文化的知識匯編,類別清晰,內容豐富,取舍精當,配以各種圖片資料,美質良工。全書共分14個專題,“天文”“歷法”“樂律”部分非領域專家不能盡解,學生可以瀏覽或忽略;“宮室”“車馬”“飲食”“衣飾”的話題與古人生活息息相關,饒有趣味,可以選擇性閱讀;而“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知識,經常成為文言文閱讀的障礙或設題材料,需要學生細致閱讀,加強積累。我們要讓學生了解工具書的用途在于查考參詳,勤于翻閱,不必死記硬背、囫圇吞棗,更不必字斟句酌、窮究深意。假以時日,定能起增長見識、濡染熏陶的作用。
前人經驗告訴我們,書的“類型”決定書的“讀法”。“整本書閱讀”要為學生素養和精神打底,更應精挑慎選,慘淡經營。《論語》以體會“圣賢哲思”為要,《紅樓夢》應感受其體大精深,《杜甫傳》讓我們目睹家國興衰與責任擔當,《談美書簡》帶我們領略藝術境界、學人智慧。教師只有站在學科發展、社會需要、學生成長等多重視角來審視價值,去粗取精,精心籌劃,才能在課程建構和具體實踐中授人以漁,努力完成好時代賦予語文課程的任務與使命。
整本書閱讀教學實施,既要發揮面向整體的教育功能,又要承認學生間的學習差異;既要處理好與高考訓練的權衡分配,也要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訴求。因此,教學過程應該注重基礎,分清主次,尊重個性,精泛結合,為不同能力學生的發展提出要求,提供幫助。
像《鄉土中國》《談美書簡》這類“大家小書”,內容精要,思想深邃,學術性強,對學生理解帶來一定挑戰,適合全體學生通覽全書,精讀細研。正如吳欣歆教授所說:“整本書的學習活動設計在內容上突出表現為‘整合’,即需要通讀全書才能完成的活動。活動過程‘強迫’學生在整本書中多走幾個來回,整合信息,整合事件,梳理全書的人物關系等。”這樣的閱讀學生需要三進五出,感受和體驗整本書的豐富內容;也正是這樣的閱讀,學生在文本間的每次行走才可能有新的發現與思考,大大增加學生思考的深度。對于那些學習基礎較弱,閱讀能力欠佳的學生來說,要求不宜過苛,能夠完整讀一遍,“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養毅力,涵養心智”,適當做些梳理探究,效果也是好的。
有的學生接受力強,求知欲盛,引導他們閱讀《人類簡史》《南渡北歸》《三體》等當代佳作,亦多可喜。這些書籍別開生面,極具吸引力,引人入勝,欲罷不能。但這些書部頭大,耗時多,不宜精雕細刻。以《人類簡史》為例,以色列歷史界青年翹楚尤瓦爾·赫拉利以其曠達才思和宏厚視野,為我們講述了“智人”這一生物界原本極其普通的一員何以經歷7萬年后最終登上物種頂峰的發展歷程。書里有許多見解令人耳目一新、流連忘返。國家、民族、法律的概念是如何產生的?金錢、帝國、資本主義這些帶有“貶義”色彩的人類發明又是如何推動社會發展和文化演進的?資源真的有枯竭的一天嗎?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仿生學,這些人類智慧中最為神奇、最為尖端的科學技術終有一天會控制人類,結束智人的歷史嗎?作者的觀點雖為一家之言,卻可以激起學生對未來未知世界的探索熱情。“整本書閱讀”教學應把握好契機,不斷促進不同學科知識與方法的交融互通,使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實踐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在與學生共同品讀《論語》時,我們就會發現,孔子本人非常重視事物的文質之美,好的內容配以好的形式,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樂曲要內涵純正、旋律和諧,才是“盡善盡美”;君子要品德高尚、言行合禮,才稱“文質彬彬”。 “整本書閱讀”的理想追求又是什么?答案應是“沉思”與“言說”。師生不但要將書的養料內化為知識結構與智慧,還應拿起手中的筆,記錄下閱讀的成長經歷,描繪出豐富的精神世界。
馬宏斌老師依托學生管理、指導社團的豐富經驗,為“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策劃奔走,建言獻策,撰寫《努力推進整本書閱讀,全面推進住校生素養》;武菊花老師擅長利用思維導圖指導閱讀,將她的心得整理成篇,以饗同人;馬世海老師苦心孤詣、率先垂范,憑靠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與學生一起研磨交流,精譯《論語》全文。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亦不乏美言錦句,真知灼見。楊志豪同學在品讀《史記》時,以文言形式表達了自己對歷史的思考:
古之成大事者,必結眾而成其事。觀夫劉、朱之輩,身起草莽;祖宗皆為黔首,布衣之位而中人之才也。然劉邦起于泗水,提三尺劍而擁四海,縱橫無敵者,蓋非一人之功也:蕭何之徒以關中膏腴而供其乏,張良之輩以關東之士解其困,韓樊之屬以天下之兵伐秦擊楚,起自于黎庶,征伐十四年而天下定。位上至尊,號令四海,尊榮夷夏。若夫劉季獨身起事,勇不及項王萬一,謀不及韓張微毫。圖以獨身而逐鹿問鼎,恐俄頃之間,身死草野且為鄉人咥矣。古之獨夫,類同桀紂,皆有勇力。桀可曲鉤衡梁,紂斷椽摧角如折一羽,然勇力既成,功業盡失,是以眾叛而親疏,觀之為君上,何如一獨夫哉?
王曉琦同學讀過梁衡的《人人皆可為國王》(《現代雜文的思想批判》,余黨緒選編,上海教育出版社)一文后寫道: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國王有國王的長處,平凡人也有國王所不及的地方。不必一味追求國王的“大”而忽視平凡人的“小”。大、小在各自適用范圍內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所以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是不明智的。只有陰陽相濟,大小相容才能達到“和”的境界。
解文靜讀過王世貞《古文觀止·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后,寫下這樣一段見解:
這篇文章,從另一方面看待完璧歸趙這一事件,也從另一角度評價了藺相如。我們對藺相如的印象一直是正面的,都認為他是一個心胸寬廣、忠君愛國的人。而王世貞卻認為完璧歸趙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性命,使出縱橫家的手段。誠然,愛惜自己的生命,這無可厚非。中華民族向來注重氣節,《史記》字里行間,或許包含著作者自己的主觀情感,從而給我們帶來一定的誤導,沒能真正全面了解某個人物或事件,這是我們所缺失的。文章給我們以啟示,看待人物事情時,不可主觀臆斷,要全面分析,事物都有兩面性。
海德格爾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我們應珍視師生的言語生成、鮮活創造,因為其中不僅蘊含著語言的錘煉、思維的歷練,更有文化的浸潤、個性的張揚、精神的升華。
綜上所述,理解“整本書閱讀”教學應是一種策劃,一種建構,只有在行動中綜合把握放與收、綱與目、精與泛、質與文的教學原則,不斷調整優化教師與學生、目標與內容、過程與方法、存在與表現的相互關系,大膽嘗試,小心求索,“整本書閱讀”教學才會形成一股強勁的教育合力,在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與實踐中綻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