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潔楠 周 剛
(信陽師范學院 河南·信陽 464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其中,高校建設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工作,體現自己樂于奉獻的精神,將自己的力量用于建設志愿服務中。而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德育工作和思政課程主要是通過法制課、品德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形式進行的,想要提高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就要不斷強化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工作,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精神的需要,促進高校文化建設和發展。本研究主要通過分析對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發展現狀,研究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對策,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工作能夠行之有效的開展。
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建設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和高校精神文明工作建設的作用十分重要。當前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已經呈現出普遍化的狀態,在各類志愿服務工作中都能看到大學生的身影,尤其是各種西部支教、西部計劃、扶貧濟困以及其他各類志愿服務工作中。這些志愿服務工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錘煉學生的意志力,同樣也能得到社會和國家的認可,這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提升自我能力的途徑之一[1]。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能夠有效的促進社會的進步,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類志愿服務工作當中。從理論層面上講,高校開展志愿服務工作能夠回應個人對幸福生活的訴求,激發受教育主體自身不斷努力創造幸福生活,是大學生在除基本的教育課程之外提升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主要途徑。
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建設工作與高校內部思政課程建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自己的課程建設中都添加了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筆者主要通過對信陽市四所高校中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工作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分析,分析大學生在志愿服務精神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問題反饋的形式,進行問題系統性的分析。本研究的調研對象為信陽市四所高校本科大學生的數量共計2608名,問卷調查發放數量2608份,回收調查問卷2608份,其中有效調查問卷為2608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高校基本情況調查情況分析:
通過表1可以看出,四所大學的大學生對于是否參與校內志愿組織的積極主動性相比較持平的態度,有53.5%的學生表示愿意參與,46.5%的學生不愿意參與,造成這一現象的分析如下。
當前各高校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學生本人對不同類型的志愿服務工作的參與程度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需要健全的法律機制為大學生的服務工作提供保障。就當前的機制的建立而言,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雖然各地都有相關的規章制度來保障大學生志愿者的權益,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志愿者的后顧之憂,只有從法律建設最基本的角度著手,才能為志愿服務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工作當中來。
我國高校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建設方面還有一些欠缺,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資金支持方面。我國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中資金及物資投入相對較少。長此以往,物資短缺的情況嚴重阻礙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加上高校本身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培訓機制建設不完整,很多志愿服務工作的都是由學生自發組織的社團或組織來執行的,高校在相關的德育課程建設方面內容不夠全面和系統化,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有的高校雖然開展了相關的培訓工作,但是教學內容片面化問題較為嚴重,無法為學生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加上高校內部對于志愿服務精神建設的氛圍營造不夠濃厚,就出現了有大部分學生對于志愿服務精神不感興趣,因此,參與其中的人數也就相對較少。
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工作是當前高校在基礎精神建設中的重點,同時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支撐力量。國家應當加強對志愿服務精神培育的支持力度,讓大學生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感、誠信觀和綜合素質,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2]。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工作的建設同樣也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具體體現,在開展相關的活動的同時,可以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合在內,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大學化生對于志愿服務工作的正確認識,以高校教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在班級和校園內部形成一種良好的服務氛圍,將各項隱性資源正確利用,使大學生自覺地學習、認同并宣傳核心價值觀。
制度的建設是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工作的根基,當前我國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等制度的建設還存在一定的缺失,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的同時會對社會和個人等產生較多的顧慮,同時也承擔著相應的風險,導致很多大學生不愿意參與到志愿服務工作當中。因此,可以從法律制度建設的角度出發,不斷地健全法律法規,以完善的制度為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工作營造良好的實施氛圍、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以此來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發揮出他們全部的力量來進行志愿服務活動。除此之外,還可以提升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資金保障,從多方面為他們的服務提供物質保障。
良好工作機制的建設能夠為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工作提供優良的環境,高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搖籃需要正確的發揮它的導向作用,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服務氛圍,以校園為主陣地,推行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弘揚和實踐,發揮大學生群體的積極影響[3]。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校園內部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務培訓機制,彰顯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的同時,將學生的力量更好的利用起來,為社會提供更多有利的幫助。這樣的建設方式不僅能夠歷練學生的能力,還能提升學校的知名度。
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對于高校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高校應當從各個角度進行綜合考量,通過制度的建設為學生的志愿服務工作提供保障,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國家層面需要強化相關的法律制度,為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工作提供基礎保障,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工作的物質保障,建設一個良好的服務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