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碩 熊 英 常曉紅 王月嬌 于海彪 馮小庚
(遼寧大學化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6)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教師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立學、立校之根本。大學想要辦好,人的發展最為關鍵,需要不斷的傳承與積淀[1]。然而,事物的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人的成長進步也是同樣。從一位剛畢業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到發展成為博學睿智的大師需要很長的路要走。這個過程需要內在的源動力與外在的制度、規劃等因素共同推動。
教師是連接學生和學校的重要紐帶,學生對學校的印象、評價與感情也往往是由教師所決定的。因此,提高其教書育人水平、責任擔當意識、引領主流思想的能力關系到整個學校的風貌。在當前新時期,高校自主辦學已經成為大趨勢,各大高校也正根據國家政策逐步落實與實施,這在高校師資力量建設上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大量招聘教師,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人員配備問題;然而另一方面,招聘人員的后續培養發展很難得到保證,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存在潛在的風險。這些都需要通過實踐來探索可行的道路并加以解決。
目前,國內高校所招聘的青年教師大多是剛畢業的博士生,正處于社會角色轉變以及人生各種主要矛盾集中體現的時期。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需要充足的精力和耐力。在生活上,大部分青年教師都面臨著婚戀問題。然而,實際來看,大部分人的收入偏低,生活水平堪憂,對于成家立業存在著明顯的壓力。與同齡人,尤其是那些博士畢業后去各大企業工作的同學相比,收入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這難免會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影響工作的積極性。
另外,在工作中高校青年教師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很多高校都在實行“非升即走”的考核制,這猶如懸在青年教師頭頂的一把利劍[1]。在考核期內唯有拼命工作才能有機會留下來,否則就面臨著失業的風險。目前高校的考核指標大都集中在科研方面,主要體現在基金項目的申請與科研論文的發表;另外繁重的教學任務也是擺在青年教師面前的一大現實問題。為了達到評職稱的要求,每年都需要完成規定的課時量。然而,由于缺乏教學經驗,或者知識體系不完善,為了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備課。
對于新入職的教師,高校會根據文件要求組織崗前培訓。然而,根據考試要求來看,很多省區組織的崗前培訓考試都是開卷的形式。只要考前翻翻書,基本能夠順利通過。個別院校還會根據自身的情況,開設自己的培訓課程,主要目的也是提高青年教師的崗位勝任能力。初衷都是好的,但執行起來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學校不同的部門其培訓側重點不同,例如黨委宣傳部、人事處、教務處等組織的培訓,會分別側重于師風師德、教師素質、教學能力的培訓。多數情況下組織單位也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有時以視頻的形式自學,只要達到一定的課時量就算合格。實際上,如果不能夠統一協調,這些培訓都會難免流于形式[2]。
實行以老帶新的助教制度對于青年教師的成長至關重要[3]。由于缺乏授課經驗,青年教師很難直接勝任一門理論課。以助教的身份,再次進入課堂學習,通過輔助教學可以深化對知識體系的理解,完成深入的二次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習講課技能,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批改作業、課堂答疑等形式,與學生直接接觸,逐漸找到作為一名教師的自信。這對知識體系的傳承,教學特色的延續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們在現有方案的基礎上,提出并且嘗試了以實踐教學為先行的青年教師發展策略。即在通過崗前培訓之后,青年教師不直接承擔理論課的教學任務,而首先通過助教的形式,深入學習理論知識與講課技能,學會課堂應急處理能力。等經過為期2年的助教工作后,再安排理論課教學。在2年助教的同時,主要承擔實踐課的教學任務,以此作為其職業發展的獨立起點。
理工類學科都以實驗為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實驗課堂規模一般在20人左右,人員數量適中,指導交流非常方便。實驗內容與理論課配套,難度適中,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深入掌握。以此為基礎,一方面可以將在輔助教學過程中學習的講課技能在實驗課堂加以消化,提高授課能力;另一方面,實驗課堂形式靈活,可以和學生有更為直接的接觸。另外,理工科的青年教師都是剛畢業的博士,研究生期間積累了大量且寶貴的動手操作經驗,更有利于實驗技能的傳授,學生也會在實驗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多。
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能力,及時將所學的基礎知識消化、運用、升華是培養優秀學生的重要途徑。而加強科研訓練,則是一個高效的方案。大學一、二年級的本科生尚未面臨畢業的壓力,因此可以作為重點培養對象。讓青年教師作為本科生的科研導師,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列出,供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進行選擇。青年教師根據學生是學習情況、個人綜合素質等,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做出選擇,從而完成互選。將讓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手把手的科研訓練指導。青年教師可以在自己的科研實驗過程中讓學生跟隨一起,將理論與技巧性的東西結合到一起進行傳授,讓學生真正開動腦筋學到東西。在有一定的基礎之后,指定小課題,培養其獨立科研能力。同時,圍繞科研為教學服務的中心思想,開拓與實際教學相關的實驗研究,將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到一起。
本科生的畢業設計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有些高校要求的時間更長,往往需要在大四上學期就著手準備,進行論文選題與文獻綜述的撰寫。這個過程是對學生畢業前最重要的綜合訓練與考核。大部分的高校都要求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作為本科畢業生的指導教師,然而在實際過程中,教授往往對本科生無暇顧及,直接把學生推給自己的研究生,其實際指導效果并不太理想。與其交給研究生,不如讓青年教師作為其直接指導教師。通過與教授合作,完全有能力完成畢業指導過程,其最后的培養效果也更好。通過長時間的指導,一方面學生能夠學到更深刻、更具體的內容;另一方面,青年教師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己的科研課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實施,減輕一定的科研壓力,是一舉兩得之事。
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是檢驗實際成果的重要標準。國家每年都會舉辦大量的學科競賽,給在校大學生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除此之外,還有創新創業類的競賽,比如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及“互聯網+”大賽等。以此為契機,可以讓學生有最真實的項目執行體驗。從方案設計、整體規劃、實驗操作到總結匯報進行全流程體驗。青年教師可以借此機會,通過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思想進行展示,也可以將有實際應用前景的科研成果進行推廣轉化。學生通過參賽獲獎后,在獎學金評定,保研升學方面都會有明顯的優勢。如果在整體科研訓練中能夠發表研究論文,則更能體現出其科研能力,也更能得到目標院校老師的認可。而通過指導學生獲得獎勵,也能體現青年教師指導學生的能力,在其自身職稱評定方面也有一定的好處。以這樣一種模式,學生會有主動的學習求知欲望,也能讓青年教師有更強的參與動力。
以實踐課程為媒介,通過基礎實驗教學、強化科研訓練、指導學科競賽、指導畢業設計等具體途徑,可以逐步提高青年教師的講課技能,在此過程中積累教學經驗。該過程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消化,激發創新意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于青年教師的科研,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