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煥瑜
(廣東省臺山市育才學校 廣東·臺山 529200)
朗讀能開發智力,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開發右腦的語言辨別能力,對促進大腦發育成長有一定幫助?!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長期朗讀訓練,能培養起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理解記憶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以提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正因為平時不少語文教師對朗讀能力培養的忽視才造成了學生“朗讀難,作文更難”的局面。所以我們覺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朗讀習慣是迫在眉睫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呢?我認為應從下列幾方面進行分析。
興趣為一切學習的前提,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主要采取下列措施,燃起學生在課堂中朗讀的興趣,讓學生從“要我讀”轉變為“我想讀”。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點燈人”“引路人”,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朗讀的意義。
古人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個人對有興趣的事情就會不怕辛苦,并持之以恒地進行學習,因此教師要把學習朗讀的優點告訴學生。在初期要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對書本內容產生好感。然后想方設法創造讓學生愛上朗讀的情境:語言渲染、兒童動畫、童話故事、圖片等各種多媒課件,同時必須對書刊進行精心挑選,內容適合學生心理,吸引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朗讀教學中,早期朗讀應從學生年齡階段入手,每位同學生活環境、受教育方式、接受能力都不同,特別低年級同學,我們要注意找那些文字較少、語言簡單、相對口語化的文章、故事,比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小金魚與漁夫》《烏鴉喝水》等都適合低年級學生,這些文章對小學生就會非常有吸引力,與小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用滿腔的熱情引導學生,就是要讓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因此教師就是正確的“引路人”。
朗讀是一門傳情藝術,掌握好字詞是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幫助學生掃清朗讀障礙、提高朗讀能力的基礎。學生在朗讀時一定要發音“正確”,就是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應普通話標準,不能添字也不能掉字,不能讀錯某些字,更不能讀輕音,學生朗讀時聲音要清晰響亮、干凈。低年級學生在一、二年級已學會的字詞會盡量穿插在文章里面。在學生認識生字詞時,課堂以檢查、反饋、有效調整學生認知興趣、吸引學生主動識字,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筆者經常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課堂上采用這些方法:理解記憶法、文字比較法、語言渲染法、情境表演法、音樂渲染法等。同時要求學生朗讀速度要適中。經過對二年級學生語文朗讀調查發現,開始的時候,學生朗讀速度比較慢,一般情況是80-120字/分,與標準的朗讀速度150字/分相差較遠,但也有小部分學生讀得非???,像開機關槍,在朗讀中胡亂追求速度,較容易出錯。學生正確讀出標點符號停頓非常重要,每自然段間也應有大的停頓,并把握朗讀高潮,合乎節奏的重要性。
我們在語文課堂上的朗讀一般有教師講讀、范讀,還有教師帶頭的領讀等。講讀就是教師在學生初步接觸課文還不了解文章的內容、字詞、句子時,一邊解釋文中的意思,一邊朗讀句子,速度比較慢,方便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而在教師范讀時,就是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認真地聆聽,學生內心進行模仿跟隨,產生想跟著教師讀的沖動。比如在講《坐井觀天》這一課時,學生對這一課的內容理解不深,如何把課文里面對話的句子區別來讀,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不同的句子用不同的語氣。于是在范讀課文時,筆者要求學生特別留意讀時的語氣變化。然后開始進行領讀,學生在筆者的引領下,可以體現文章里面對話的不同感情色彩。這對以后進行寫作也有較大的幫助。筆者還經常開展課堂朗讀總結、兒童故事演講朗讀、詩歌朗誦會、讀書報等比賽,及時掌握學生的朗讀水平狀況,并對表現較好的學生給予物質獎勵與精神鼓勵。
老師在范讀課文時必須再現文章情境,在朗讀時運用各種各樣的朗讀方法,可以把在朗讀時的一些感受告訴學生,然后讓學生帶著感情來朗讀,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課文所描繪的內容情境,從而在心里產生共鳴,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另外我們要從課文內容發展的過程來引導學生的情感變化,在變換朗讀的方法時還要處理好速度、語音、語調、停頓等技巧,并從中讀出味道,讓情景融入學生的心。
在平時訓練中,我們必須及時對學生的朗讀情況及時進行評價,正面肯定與表揚相結合,從積極角度出發給學生指點迷津,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充分發揮評價激勵功能。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要創設濃厚的“書香”環境,讓學生產生一種置身在知識海洋中尋寶的意境。比如平時在語文教學中,非常注意觀察班中熱愛大聲讀書的同學,并不失時機地在班中開展各種課文朗讀比賽活動,選舉出班中的朗讀之星,及時表揚。并定期召開讀書會,組織在班里辦朗讀小報,展示學生讀書筆記等活動。我運用實踐法,幫助收集關于朗讀的名言,讓榮獲朗讀之星的學生上臺談談朗讀的心得體會,進而更加激發學生對朗讀的喜愛之情。
合作朗讀是在班中成立多個合作小組而開展的朗讀,我要求學生在各個小組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例如分角色、分段進行朗讀,他們在小組合作朗讀時由優秀的朗讀者帶領,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例如,在進行《動物王國開大會》這篇文章的朗讀時,要求先由小組中朗讀最好的學生進行領讀,然后齊讀,最后再由每個小組中選派一個代表在全班進行比賽,比比哪一個組朗讀得最好。這樣的過程使學生在組中個個奮力表現,實現了學生朗讀能力和朗讀技巧的提升。
除了教師的或學生的范讀和領讀以外,當然還應該有學生的自主朗讀,其中學生在課堂的自主朗讀所占比例也是相當高的。由于學生的能力不同,有的學生讀得快,有的學生讀得慢,進度不一,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朗讀,讓學生通過自己朗讀逐漸掌握課文朗讀的節奏,學會課文里面的生字詞,體會文中的情感,比如在《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的朗讀時,筆者要求每個學生根據文章中的拼音將句子讀準確,遇到有不明白的打上標記。同時又要帶著感情來讀,要充分體現小蝌蚪們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的情感變化,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完成對課文的初步認知和理解。
低年級學生的朗讀進步是一步一步地實現的,當自主朗讀來到一定的階段后,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當眾朗讀,當眾朗讀可以選朗讀的好手,也可以是進步比較快的同學。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機會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朗讀。它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互相學習,同時提升學生朗讀的自信心以及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到后來筆者還進行了全班同學的朗讀比賽,從而更加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比賽也讓學生對朗讀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進一步促進了朗誦能力提高。
綜上所述,在“雙減”的春風指引下,如何提質增效,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所面對的一個新課題。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把朗讀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40分鐘,讓學生在每一節課都能進行有效的朗讀,并且能持之以恒。用科學發展觀去指導教學,把握語文朗讀教學規律,積極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筆者相信,這一代的革命接班人一定能成為祖國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