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輝,李亞丹
1.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2.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十分必要,能夠引領大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理念,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以及時代性等特征,因此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應該有目的性的整合和完善,從而提升教學的成效。“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對于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師手段等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學校、教師應該融合互聯網+的優勢,探究嶄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徑,從而提升教學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可使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涵掌握得更加深入且具體。2004年,在中央16號文件當中提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指出要強化和完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秉持教育和育人科學的結合;教育和自我完善、改造進行結合;政治理念教育和實踐有效結合等等。文件當中的相關內容,體現了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思政教育建設的精華。
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大學生,都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因此,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大學的思想政治課主要是解決實際生活當中面臨的思想認知問題,從培養大學生的人格、品德層面出發,幫助大學生能夠構建正確的價值理念,提升政治素養。
從20世紀70年代,教育部就已經將思政工作作為一門科學。從理論層面出發,對其實施了精準化的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加強和完備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并且還能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定的人才儲備。思想政治教育從成立之日時就開始培育優秀人才,大量高學歷的畢業生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當中,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出了較大地貢獻。
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當中,包含了道德層面的內容。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職能,思政教育的開展能夠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幫助,而且可以規制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為大學生日后步入社會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全面發展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道德的發展,大學生在未來不只是要作為有文化的人才,還要有著一定的道德素養,包括含了誠實守信、協作理念、公平競爭等等,思想道德的建設能夠為其全面的發展以及日后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最為凸顯得不足就是教師教學理念較為滯后。此問題,有部分高校并未清楚的認知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于教育所形成的影響,對于互聯網+這一內容并不十分了解,也未將互聯網+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地融合,導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閉門造車,嚴重缺失互聯網的應用思維和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并未認知到互聯網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未進一步的認知到互聯網的優勢和特征,不了解互聯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優勢。除此之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沒有深入且細致化的研究過“互聯網+”,對于“互聯網+”應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具備著一定的時代性及特殊性,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應該貼合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但現如今有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方面十分陳舊,無法彰顯先進性以及時代性。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缺乏關聯,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消極以及抵觸的情緒,造成了教學成效逐漸降低。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方面過于陳舊,選取的教學案例缺乏一定的時代性,導致學生無法了解教師所提出的教學案例,致使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出現了抵觸的問題。除此之外,即便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課程是基礎性的課程,大多數的高校仍采用灌輸的形式對學生實施教學,缺乏互聯網的使用,并且在時事熱點問題和教學內容聯系并不緊密,這也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首先,達成互聯網+備學生模式。第一,為進一步使用互聯網的優勢資源,采取多元化的網絡平臺,整理和收集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學習方面的相關信息,從日常的網絡用語到網絡互動交流的內容,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第二,要采取科學的手段對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理論以及實踐方面的劃分以及研究,掌握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學習的看法和見解,了解大學生喜愛的思想政治課教育的方式方法。通過數據的收集及分析,針對信息當中體現出的問題能及時了解,采取行之有效地方式進行應對,并且在此過程當中,持續不斷的深入以及積累,推進“互聯網+”備學生機制的長效運行,進而轉變思想政治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方面互通錯位,受非所授的被動局面。
其次,達成“互聯網+”備內容的模式。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授課的過程當中,務必要強化信息的有效性以及真實性,對課程設置也應該加以重視,創新和完善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和研究,從而有效地提升教育的科學性。對教學內容不僅的選取也應該進行仔細的掌控,使教學內容能夠貼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還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將個人發展和國家的需要進行有效的融合。除此之外,拓展教學內容的領域,要重視學生的個人興趣以及個性的發展,強化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以及實用性,使學生可在實際生活當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例如,可以開展勵志攝影、哲學創作等活動,使這一種高品質的內容能夠進入網絡當中,提升內容的公信力,并且還要科學且適當的引導學生遠離一些低俗化的訊息,培養學生信息分辨的能力,引導大學生構建正確的核心價值理念。最后,要想達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學校就應搭建教育教學的管理平臺,將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活動轉移到網絡平臺上,以微課、微視頻的方式展現互聯網+內容,使教學內容可以在線上以及線下共同進行,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
首先,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形成“互聯網+”環境的教育理念,互聯網時代使得人民群眾不只立足于現實世界,也同樣是處于虛擬世界當中。而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社會的個體,也可以是網絡當中的虛擬人物,因此現如今的世界主要是由實際生活和網絡世界兩部分所構成。在現階段的環境當中,也可分為現實環境和網絡環境,也就是“互聯網+”環境。其次,由于電腦、手機的使用和普及,互聯網已然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教學工作當中。互聯網為教學工作帶來優勢的同時,也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劣勢。因此,學校以及教師務必要立足于網絡環境這一角度出發,探討和研究網絡環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可在高校內部進行問卷調查,獲得精確的數據,從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構建“互聯網+”環境的模式對于高校的思政教育來講是十分必要,能有效地提升學生主動學習這一門課程的興趣。最后,完善和優化網絡平臺,達成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環境,改變在大學生思政教育被動的局面,從教學內容的設計到教學技術的使用以及在教學設施等等方面,都應該構建和運行互聯網+環境的系統,從而達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網絡化,其構建平等且自由的交流空間,進一步地運用碎片的時間,以微信、QQ等社交軟件進行在線的互動和交流,將線下的教學和線上的教學有效的融合,從而達成良好的教學成效。
綜上所述,本文在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礎之上,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細致化的闡述,針對互聯網的優勢和特點,提出了優化和完善的措施,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順應“互聯網+”時代的需求,從而來提高教學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