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亭
(武漢文理學院醫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積極心理學是在傳統心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學新思潮,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所提出和倡導的。積極心理學是從積極的角度對人類心理問題進行詮釋,對所有有助于理解人類心理的方法表示認可。其既可為有心理問題的人提供幫助,使其心理恢復到健康狀態,也可幫助大部分心理健康的人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其潛能進行挖掘,使其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對生活充滿幸福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育者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心理知識傳授給大學生,幫助其形成與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掌握自我心理調節方法,以完善其人格、促進其各方面協調發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規律,為幫助其養成積極心理品質而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積極心理品質對社會發展、個人成長具有積極影響。
(1)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擴充。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僅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給予引導幫助,但是忽略了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促進作用,因而大學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對大學生的心理疾病進行治療,而且關注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在深入理解把握大學生心理特點及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真實需求,將針對性的、豐富的教育內容傳授給大學生,使其積極主動地將教育內容加以內化,而且能開導其心智、引領其道德、優化其人格。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品質培養、解釋風格等內容可進一步擴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2)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延展。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傳授方式主要為課堂講授、講座開展、心理咨詢等,師生互動性不強,教育效果不佳。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引入案例、模擬情景、開展體驗活動等,對教學形式加以創新;調動學校與社會的力量,實現育人渠道的多元化;發揮大學生主體的作用,重視其人格健全,增強其積極的心理體驗。這些都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消化吸收有益。
(3)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主體地位予以肯定與尊重,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學性,能促進師生關系的改善,增進師生情感,使師生心理相容,還能增加大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積極性,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推進大學生良好心理機制的建立。其能為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心理基礎,增加大學生對該學科的認同度,從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思想價值觀,建立高尚的道德追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有助于大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健康的心理能促進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倘若一個人的心理抗壓能力強,具有自信心,那么將對其運動能力的提升、潛力的發揮有利。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對大學生潛力的挖掘,能增強大學生的成就感,鍛煉其創新思維,使其產生積極健康的情緒、體會到自身價值,從而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5)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其素質能力關系到個人發展、社會進步與民族希望。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積極心理理念為指導,重視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構筑,使其勇于面對社會生活中的重重考驗,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綜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及自我教育的力量,將外因與內因相結合,這樣才能促進大學生心理品質的提升。
一是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建設。高校應制定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方案,對培訓內容、考評辦法加以明確,對心理健康教師的上崗資格予以規范,定期開展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活動,并且聯合政府加大經費投入,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與福利待遇,增強其職業滿意度及幸福感,使其肯定自身的價值,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及思想修養,用積極的心態來感染影響大學生。二是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使大學生獲得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高校要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如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大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的結合,從而使學生深化對知識理論的領會,鍛煉自己的思維,培養自主探究意識及能力;組織引導大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或勤工儉學活動,使大學生了解當前的社會情勢,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獲得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三是展開挫折情境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教師要結合教育目標、內容等進行挫折情境的創設,引導大學生參與其中,啟發其對挫折形成正確的認知、進行合理歸因,將學到的知識理論運用于挫折應對中,在實踐練習中積累經驗,從而幫助他們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與自信堅強的品質,提升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發揮社團育人的積極作用,使大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產生積極的心理。一方面要從學生社團中選拔出心理素質過硬、能力強水平高的大學生,讓其擔任社團負責人,定期對其進行培訓、考評,使其更好地輔助教師,而且負責人應讓社團成員參與整個活動過程,使他們發揮各自的優勢,從中獲得歸屬感、責任感。另一方面要將維持心理健康的知識方法滲透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中,使課堂教學與社團互動形成良好互動,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并發展能力。五是打造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使大學生在受到感染的同時塑造良好的內心世界。高校要積極建造高雅優美的景觀,對校園設施進行完善,還要利用校史校訓對大學生進行激勵,通過校園網、校園廣播等渠道對典型事跡進行宣傳,使大學生在環境熏陶中樹立理想信念,增強道德認知,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
家長要掌握與尊重子女心理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把握其心理狀態,善于傾聽其言語、觀察其神情,并且主動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及技巧,結合子女的現實情況,靈活選用正確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時發現其心理問題并對其進行心理調適,引導其排除煩惱及困惑。而且,科學家庭教育的實施離不開溫馨民主的家教氛圍。這就要求家長將子女看作具有獨立思想、情感、心理的個體,與子女平等相處,并理解子女的合理需求及興趣愛好,鼓勵子女表達積極情緒,幫助子女及時排解消極情緒,在恰當的時機多多鼓勵子女,使其增強自信心;家長也應與子女建立積極的親子關系,向子女傳遞積極健康的情感,使其從幸福的氛圍中汲取力量,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合理運用激勵方法,對子女的優點與努力進行適度的贊賞并激發其潛能,對其缺點提出改進建議并予以引導,加強雙方的情感交流與溝通,與子女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關系,以促使子女積極主動地完善自我。當然,家長也應以身作則,保持身心健康,在言行舉止上做到得體文明,為子女樹立榜樣。
為創建積極的育人環境,有必要獲得社會的支持。為此,一是加強社會道德風尚建設,形成和諧積極的社會氛圍。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社會公德先進事跡的宣傳力度,弘揚公德價值理念,對社會道德環境加以凈化,引領大眾形成科學正確的道德認知。社區應倡導居民和諧互助、團結友愛,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增強公共意識,并且積極組織開展一些公益活動,對弱勢群體進行幫扶。二是發揮傳媒積極正向的輿論導向作用。宣傳者應對宣傳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對社會正能量、積極品質進行廣泛宣傳,促進積極社會輿論的形成。如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渠道宣傳積極向上的文化作品,將優秀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給大眾,培養大眾的思想道德意識與審美能力,或者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專欄,幫助大眾疏解心理壓力,做好心理保健。三是培養社會成員理性、積極、平和的社會心態。完善民意訴求、民生改善、權益保障等方面的機制,增強社會成員的法律認知,引導其合理合法地對自身利益訴求進行表達。和諧積極社會環境的構建,有利于大學生積極心理的塑造。
從內部因素考慮,大學生自身應努力提高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為此,一是大學生應形成積極、客觀、正確的自我認知。運用社會比較策略,通過自己與他人、過去自己與現在自己的比較來認識評價自己,理性看待自身的優缺點與成敗,對問題進行冷靜分析并積極尋找解決方法。二是大學生應融入集體環境,建立和諧友好的交往關系,打造積極的朋友圈。大學生應努力提升個人魅力,與他人保持真誠友好地交往,善于傾聽并提出誠懇意見,主動幫助處于困境中的朋友,從而建立起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增強個人歸屬感,形成積極良好的心理。三是大學生應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大學生應結合社會需求與個人情況設置明確的、可實現的目標,提升自我效能感與幸福感,從而產生積極心理。四是大學生應堅持體育鍛煉,鍛煉自己的意志力。恰當的體育運動既能增強大學生的體質,也能給大學生帶來積極的體驗,使其精神振奮,增強其成就感。此外,大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需克服主觀、客觀方面的困難,這對其意志培養大有裨益,也能促進其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