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明
(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青海·西寧 810012)
思政課教學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與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教學的質量及效率不僅對高職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也關系著學生未來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務必要針對思政課教學做出改變,而借助新媒體技術展開教學工作,不但符合發展“互聯網+教育”的潮流,也能有效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與親和力,滿足高職生的自身發展需要,從而提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網絡大環境的逐漸成熟,人們對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更加關注,其中就包括新媒體發展對教育教學工作都會帶來哪些影響,以便更好地促進兩者的融合發展,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當前,在現實生活中新媒體的運用體現在各個方面,如人們在工作與學習中常用的微信、QQ,休閑娛樂用到的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對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影響,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其中,機遇在于,豐富了思政課教學的資源、方式,有效完善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挑戰在于,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對網絡信息的判斷、篩選能力較弱,容易迷失自我,特別是情緒化煽動性信息、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商業化不良信息等,對學生的政治覺悟與思想觀念會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大,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甚至會使學生的理想信念偏移、價值觀多元化、明辨是非能力減弱等。
“互聯網+教育”是我國“互聯網+”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很高的戰略意義與實踐價值。近年來,學術各界對“互聯網+教育”的研究十分重視,這也是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問題。而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應當立足于實際,在思政課教學中積極使用新媒體息技術,將其建設成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
如今的大學新生基本都是“00后”,他們從出生開始就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所以當代大學生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非常高,非常熱衷于通過完成一些事情。因此,將新媒體技術如何可以合理應用到思政課教學中,那么不僅可以確保其傳統優勢得到發揮,還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課堂教學予以完善,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吸引力與感染力,這既是思政課教學發展的主要趨勢,也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要。
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實現兩者的融合,首先要有硬件支持。目前,絕大多數高職生都有智能手機,并具備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能力,而且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不僅有智能手機,還有IPAD、筆記本電腦等智能移動終端設備。此外,各大高職院校近年來也在不斷加快校園建設,已逐漸實現了免費無線網絡的全覆蓋,學生可以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隨時免費使用WIFI,極大滿足了學生的線上學習需要。
現如今,微信、QQ在高校師生的生活、學習與工作中已不可或缺,對開展信息化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此外,各種客戶端、APP、公眾號的構建,也為思政課的信息化教學帶來了便利,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如雨課堂、云課堂、課堂派等,其中課堂派并不需要安裝APP,只用關注微信公眾號就可以使用,對思政課教學而言十分方便。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發展,當前很多高職院校也在加大開發慕課的力度,在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等網絡學習平臺上,思政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近年來,在教育部門的推動下,互聯網上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更加充足,極大補充線下思政課教學的不足。
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高職生的理論基礎學習相對薄弱,且對理論學習興趣不高,許多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不是玩手機就是睡覺,而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手機既是輔助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工具,但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三心二意,不關注教學本身。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實際教學情況,將手機積極作用可以更好發揮出來。
首先,在第一節課之后,教師可以按照班級構建思政課學習微信群或QQ群,并要求學生可以關注主流媒體的微信公眾號,如“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中國教育報”等,讓學生可以在閑暇之余閱讀這些微信公眾號所推送的文章與新聞,引導學生自覺關注國內外正在發生的事情,以此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這樣的理論熏陶下,潛移默化地提高政治敏銳性。
其次,在課前的導入環節中,有的教師會讓學生講一講最近發生的一些新聞事件。但有的學生并不知道如何選取新聞素材或沒有新聞素材,這時教師可以在微信群或QQ群發送一些重要新聞的鏈接,提供給學生選擇。同時,可以讓學生下載“云課堂”“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APP或關注“微助教”“課堂派”等微信公眾號,為思政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再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手機簽到,這樣既能節省課堂時間,也能保證簽到的真實性,確保學生的參與程度;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在學習平臺上發布討論的話題,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觀點或教師設置搶答,這種方式在討論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中的運用效果顯著,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在發布課前預習資料的時候,也可以通過相應的APP或者其他學習平臺,讓學生能夠提前獲得案例材料,這樣不僅節省了課堂時間,也讓學生能夠有更加充分的思考時間與空間。與之相同,在課后復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同樣的方式,為學生發布一些學習資料,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料。
最后,在以往的思政課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的。上課的時候,教師為了完成既定教學任務,不會抽出太多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而下課之后師生又沒有交流的機會。而微信、QQ等軟件的出現,可以讓師生交流得以延伸,學生可以與隨時隨地向教師請教學習上的困惑,這樣既促進了教學效率提升,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在此情況下,學生對思政教師將會更加信賴與認同,在思政課的投入程度也會逐漸增強,這對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作用。
在思政課教學中,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對高職院校而言,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符合其教育特色。通常情況下,實踐教學可以分為課堂、校內與校外實踐教學,而在校外的實踐教學中,基本都是在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的,如烈士廣場、革命舊址等,但部分地區的紅色資源有限,而職業院校又比較多,組織大批學生開展校外實踐教學的難度相對較大。為了可以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實現其多樣化、立體化的發展目標,高職院??梢赃\用新媒體新技術平臺開發全新教學設備開展實踐教學,如VR實踐教學,以虛擬場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在課堂就能得到非常真實的體驗,這不但可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在“互聯網+教育”的不斷發展下,大批思政MOOC與SPOC上線,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也更加普遍,高職院校也需要緊跟時代發展,采取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拓展思政課教學的渠道。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隨時在線學習,然后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堂上找老師答疑,這樣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有利于思政課教學針對性的提高。
新媒體與思政課教學的融合并不是思政教師或思政部門可以獨立完成的,需要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可以自上而下有一個全面的規劃,這是由于它的實踐中涉及到多個部門與領域。例如,新媒體教學中教師需要抽出很多課余時間、付出更多精力,如果保證思政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各專業間課程的結合與協調;新媒體教學的激勵獎勵機制如何設置等,這些對新媒體與高職思政課教學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開展新媒體教學的重要基礎在于,如何從教學思維上發生進行轉變,而這需要建立在學懂、會用新媒體的基礎上。然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因為各種因素,如家務繁重、年齡偏大以及職稱已評等,對新媒體教學缺少主動適應的動力,而部分青年教師也對新媒體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的融合存在畏難心理,導致兩者的融合發展難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必須要加大對其的推廣宣傳,并通過開展相應的培訓與教育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使用新媒體新技術開展思政課教學,進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思政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個個正處于人生發展重要路口的大學生,面對學生的發展需求與現實困惑,教師應當以理論的邏輯力量征服學生、吸引學生,讓學生可以重新認識思政學習。在此過程中,新媒體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師通過使用相關的一些手機APP,通過它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則可以促進課堂互動效果;此外,學生也在平臺上提出問題,與師生一起探討。總之,思政教師要積極創新對新媒體平臺的使用,使其可以在教學中發揮最大價值。
總之,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與高職思政課教學的融合已是必然趨勢。為此,高職院校應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積極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加大對新媒體教學的研究,通過借助新媒體技術有效開展思政課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及質量,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