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藝
(常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 江蘇·常州 213100)
《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這部作品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肖邦非常優秀的一部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這首曲子也經常被作為教學范例。這部作品不但融入了波蘭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內涵,也寫進了肖邦的個人經歷,表現了肖邦在跌宕人生經歷下的思想變遷,因此其表現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并且這首曲子創作手法也有自己的特色。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鋼琴曲,本文對其創作背景進行了梳理,對其創作進行分析,以便于為相關的研究和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波蘭舞曲起源于十六世紀,是波蘭現有的最早的民間舞蹈,是一種中速的、固定式的節奏性舞曲,一般是三段體結構,從強拍開始,每一個小節第一拍的后半拍,通常采用同音重復的形式。波蘭舞曲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有時也會加上第聲部。在十六世紀后期,波蘭舞曲也開始向其他地方傳播,在瑞典就出現了與波蘭舞曲非常相似的波爾斯卡舞曲。受到民間鄉村紳士的推動,波蘭舞曲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成為宮廷大型聚會當中的開場舞伴奏,所以波蘭舞曲的氛圍,常常是豪華而聲勢浩大的。到了十八世紀十九世紀,波蘭舞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創作數量越來越多。
肖邦自小就十分熱愛波蘭的民間音樂,所以,對波蘭舞曲也是有種鐘愛,他對這種熔鑄著波蘭民間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歌舞音樂形式非常熱衷,在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創作波蘭舞曲,發展到《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無論是在技巧方面還是在情感方面,都已經十分的成熟。在肖邦之前,也有很多作曲家進行了波蘭舞曲的創作。這首鋼琴曲是在華沙起義的背景之下創作的,當時受到起義的影響,愛國青年肖邦十分希望參與這場戰斗當中,但是,由于家人的反對,所以,當時肖邦只能懷著低落的心情,獨自待在維也納。可想而知,此時的肖邦內心是十分掙扎的,既有對華沙起義的擔心,又有不能貢獻自我力量的無奈。同時,由于這次起義導致肖邦早已準備就緒的音樂會無法正常舉行,時間一拖再拖,最后甚至取消,給肖邦帶來了極大的打擊。在維也納的這一段時間,肖邦經歷了非常復雜的心路歷程,也正是這樣,給了肖邦很多創作的靈感,在現實經歷的磨礪下,肖邦的心境愈加的成熟,懷著復雜的情感創作了《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
要想很好的學習《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這首曲目,那么必須要掌握其節奏與曲式結構。在這首曲子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86拍節奏,而86拍節奏是一種頗有起伏的旋律,在實際的演奏過程當中,呈現出的都是如泉水涌動一般的前進節奏,律動特點是強弱弱、次強弱弱,這首曲目采用這樣的節奏,能夠讓人在平靜起伏的節奏當中感受寬宏大氣。在這首曲目當中,還大量的運用了波蘭舞曲的典型節奏。當主旋律一出,16分音符便同音反復,顯示出了波蘭舞曲的強力的節奏,呈現出其整齊高傲的特點,整個氛圍威武而莊嚴。這首曲目的尾聲部分非常的龐大,從268-271小節,都是右手旋律的連續下行,左手則全部采用帶附點式節奏,這樣的演奏將這首曲子在最后推到了高潮,使得音樂在尾聲部分到達巔峰,最后的三連音節奏鏗鏘有力,顯示出了波蘭舞曲強大的內在力量。
肖邦在輝煌的大波蘭舞曲的旋律中融入了回旋音、顫音等變化多樣的裝飾音,除了凸顯波蘭民族風格以外,這些裝飾音的融入,從自然音節方面,對整首曲子進行修飾,但是它們沒有破壞既定的旋律輪廓,并且還意外的凸顯了旋律的華麗性與豐富性,從而使得整首曲子的旋律線條呈現出更加豐富飽滿的特點,表現出了樂曲多變的活力。從技巧方面來看,作者似乎有意呈現出炫技式的技巧,因為這部作品當中,雙音跑動以及長句子的修飾音等技巧性的動作非常的多,可謂是令觀賞者眼花繚亂,嘖嘖稱奇,無疑凸顯出了創作者的精巧構思和深厚的演奏功力。肖邦在創作波蘭舞曲時,為了使旋律更加充實,他經常采用也十分擅長采用變奏的手法,《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也是如此,不管是在前面《平穩的行板》中,還是后面的《輝煌的大波蘭舞曲》當中,都采用了非常多的變奏來充實旋律,一個旋律反復的進行和變奏會使其愈加華麗,音樂呈現上彰顯出活力和娛樂性。
因為這首曲子是由《平穩的行板》和《輝煌的大波蘭舞曲》這兩個部分組成的,從形式方面來看,前者是一首鋼琴獨奏曲目,而后者最初是肖邦給鋼琴與樂隊合作創作的一首曲目。從篇幅方面來看,《平穩的行板》雖然是作為這首曲子的一段“引子”,但是它的演奏時間卻占據了整首曲目演奏時間的1/3長度,就一般鋼琴曲的“引子”而言,它的篇幅顯然大大的超過了。《輝煌的大波蘭舞曲》在音樂性質和色彩性對比方面,與作者的協奏曲非常近似,并且,這首作品體現了高超的技巧性,其尾聲充滿力量,很容易使人把其當作一個協奏作品的末尾樂章。相比較來說,《平穩的行板》基調抒情而安靜,平穩的行板整體比較安靜柔美,而輝煌的大波蘭舞曲則體現了濃烈的節日氣氛和莊嚴宏大的氣勢,在演奏時,也熔鑄了燦爛的技巧,因此從寫作的意圖來看,肖邦在如此宏大,華麗的波蘭舞曲前面加上了如此安靜的一個“引子”,很容易使前后形成強烈的對比,增加了整個作品的戲劇沖突,而且從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平穩的行板會凸顯其后波蘭舞曲的耀眼光輝,同時也充分的呈現出鋼琴演奏者的高超演奏技巧。
筆者在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以及作品在演奏方面的一些技巧的基礎上,為了更加準確的演奏作品,通過一些資料的借鑒和自己的練習感悟,主要針對這首曲目演奏過程當中的難點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演奏詮釋方法:
由于《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這首曲子的龐大結構與華麗的旋律,所以在技巧方面,也給演奏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雖然裝飾音只是起到修飾的作用,但是在這首曲目當中,創作者融入了非常多的裝飾音,才達到了最終呈現的華麗風格效果以及炫技式的演奏技巧。肖邦對于裝飾音的演奏是自然流暢而花腔式的,這一點也可以從他對學生的說法當中得到證實:在揚·艾凱爾所寫的《肖邦音樂的演奏》,這部書中,記載肖邦曾向自己的學生提到,他的樂曲當中的裝飾音,需要采用“意大利式歌唱”的方法來進行演奏。例如在平穩的行板的演奏中,就加入了很多長的裝飾句,類似于小段的華彩樂句,對于這種裝飾音的演奏,必須要表現精巧性,整體節奏應該是富有流動性的演奏人員在演奏這部分時,應該注意消除手臂的緊張,并且選用指力觸鍵法來發力,手腕則要根據旋律的上下行而帶動,總之要保證發力的集中,這樣才可能最終呈現出清晰明亮的音色,體現這種長的裝飾句的效果。又比如,第55小節當中采用的大跨度的裝飾音,就十分講究彈奏的準確性,在演奏時,演奏人員要堅決果斷的下鍵,以呈現出堅實的音色,為后面飽滿的情緒做好鋪墊。
八度演奏技術雖然也屬于雙音技術中的一種,但是憑借其在演奏中的特殊性,常常被作為一種單獨的技術。在波蘭舞曲的演奏當中,因為會有樂隊參與,所以將其改成鋼琴獨奏曲目時,就會在演奏當中穿插樂隊全奏。當樂隊進入時,容易烘托出輝煌的、高亢的情緒,所以,在其中應用大跨度和弦與八度音程,主要是為了營造出一種宏偉的音響效果。在對和弦與八度進行演奏時,必須要保證整體影響效果的呈現,要注重整體力量的投放,演奏者的手掌和手指應該保持比較穩定的手型,使其具有支撐能力,尤其是掌關節不能垮塌,手指也要盡可能的貼住琴鍵,這樣才能夠使發音更有力量,彈奏方向主要是向前、向上的,也就是呈現出反彈力,演奏者要細心體會彈奏聲音的整齊性與集中性,還要使聲音具有通透感的特性。
在演奏中,雙音演奏常常可以增強音樂表現力,滿足人們對于音樂藝術的審美需求,但是雙音跑動對于演奏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彈奏的難度比較大。在《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這首曲目當中,也運用了很多雙音技術。在平穩的行板,第52小節的連接部分就出現了6度音程的疾馳,連奏的雙音相比于斷奏而言是更加復雜的,在演奏的過程當中,演奏者要有意的突出高音線條,所以在練習時,應該著力訓練手指對于觸鍵的控制能力,要使手臂放松,但又不垮塌,指關節要有力而穩定,按照連音的指法循序漸進的進行訓練。在輝煌的波蘭舞曲中,還出現了雙音的裝飾音、下行和顫音。對于這一類雙音跑動的演奏,應該使用“前臂彈奏法”,演奏人員需要將自己的手做成彈和弦的狀態,將自己的手指輕輕置于要下鍵的位置,手臂力量下沉,由手肘部向前送力。
綜上所述,肖邦創作的這首《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具有豐富的音樂性和超高的藝術性,這首鋼琴曲植根于波蘭,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彰顯了強烈的民族感情和個人感情,也是肖邦早期創作的優秀鋼琴曲之一,因此,值得我們學習與探討。《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演奏的時間非常的長,也熔鑄了非常多的演奏技巧,所以對演奏者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我們不應該對其有畏難情緒,這首曲子整體氣勢恢宏,旋律方面流暢唯美,一直以來都吸引著許多的鋼琴演奏者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