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蕾 孫 鈉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6)
項目式學習萌發于十九世紀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之后在美國得到蓬勃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理論模式。當時困擾美國發展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美國人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致使人們的精神生活萎靡不振,國家發展停滯不前。為了改變美國當時的社會現狀,拯救國家教育體系中的沉疴舊疾,進步主義教育學派由此而生并開始了一系列的摸索與改革。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最早提出了項目學習的概念。翻閱杜威在芝加哥實驗學校辦學時的相關資料可以發現,他主張廢除傳統的教室,并對傳統教學禁錮了學生真正的成長這一問題進行批判。杜威的學生克伯屈于1918年9月發表了《設計教學法:在教育過程中有目的的活動的應用》,文章在杜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設計教學法并對其進行理論闡述,要求學生通過實際活動學習并及時反思。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結合時代發展潮流,進一步衍生出了項目式學習模式。
項目式學習的英文名稱是Project-BasedLearning,意為基于項目的學習。其主要目的是為學生創造有效的機會,以便使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協作來解決問題。將其運用到幼兒園的教學中,可以延伸為Problem-BasedLearning,也就是基于問題式的學習。通過這種學習模式,幼兒能夠積極探求物理世界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掌握更多解決問題方法與知識。項目式學習并不關注幼兒對于某一個或多個問題提出特定的解決方法,它強調的是幼兒在試圖解決某一問題時所發展出來的技巧和能力,以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能力。在引導幼兒運用項目式模式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幼兒已有的經驗、即將獲得的經驗以及利用何種方法與手段可以幫助幼兒解決問題獲得新經驗等問題加以明確,以及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人們對于項目式學習概念的把握根據其研究主題、研究范圍以及研究對象等側重點不同有所差異,但其操作的基本內涵與方式是大同小異的。整個活動以幼兒作為情境創設的核心、項目的依次推進作為其基本導向、探究和合作為項目實施的路徑、將幼兒成果的評價和展示作為標志。主題明確、情境真實,利用幼兒身邊觸手可得的現象或工具,來為幼兒設置問題,強調幼兒自主探索,激發其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往往只強調教師單方面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幼兒內在的成長,并且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干預行為較多,不利于幼兒進行自助探索,極易打擊幼兒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而項目式學習則恰恰相反,關注幼兒在解決教學問題時所掌握的知識和發展出來的能力,把幼兒自身對于周圍事物的理解放在最為核心的地位上,以幼兒為本發展其探究能力,為其今后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3.1.1 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項目式學習基于幼兒的興趣點出發來建立探究主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其自身發展需求。教師以幼兒現有的經驗為基礎,并以其未來所需要掌握的經驗為目標,營造一種輕松歡快的氛圍,以此激起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讓幼兒自發內省的探究、感受事物之間的關系,深切體驗物理世界的趣味性,使幼兒敢于求知、勤于動手、樂于探求,在其思維完善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對下一階段的深度學習和核心素養的培育產生深刻的影響。
3.1.2 樹立幼兒學習信心
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評價幼兒的探求成果,評價的標準并不只針對結果,而是貫穿于整個過程,這里的評價是改進的工具而不是對幼兒智力的檢測。這樣的評價方式既能夠幫助幼兒改進自己對于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方法,又不會像傳統評價那樣唯成果為標準打擊幼兒學習的自信心,幫助幼兒盡情的表達自己,樹立自信,以至于更加從容地面對之后的學習生活。
3.1.3 發展幼兒創造力
創新為國家的興旺發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驅動力。創造性思維是指一切突破常規的思維活動,其內涵就是人腦對外界事物進行加工,加以自己的創造而形成新的內容。創新型人才是當前世界各國對于人才培養的迫切追求。如以項目式學習模式為幼兒開展教學活動,可以讓幼兒自行利用身邊的材料來發散思維。在整個過程中,幼兒親自發掘各種問題,在不斷地試誤中找到解決教學問題的方式方法,激發幼兒的創造力。
3.1.4 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進行了一系列的轉變。教師不再像傳統教學一味地灌輸,而是轉變為幼兒探究事物程中的引導者,教師適時的提供指導,卻不包辦、不干預幼兒的探索過程。在項目探索過程中,幼兒專注觀察、嚴謹記錄、敏銳發現并于同伴和老師主動交流自己的成果,整個活動重視幼兒參與思考的價值,幼兒是真正的主體。可見,項目式學習對于培養幼兒的自主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2.1 加深教師對本體性知識的理解
教師所具備的學科專業知識就是本體性知識,它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必備基礎,包括學科的基本知識技能、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學科體系等內容。對于幼兒教師來講,除了最為重要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條件性知識,我們作為教育啟蒙學科,還應掌握多科本體性知識。在幼兒運用項目式學習模式進行數學活動時,教師雖不再承擔講授任務,但要對幼兒在探索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困難進行預設,以便為幼兒提供適時的引導,這樣就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這樣的要求下,教師要對幼兒一日活動的內容進行全面的理解與把握,才能對幼兒有所幫助。
3.2.2 重塑教師的兒童觀、教師觀和課程觀
在項目式學習中,不光幼兒對活動保持著極大的熱情,教師也同樣如此。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往往享有十足的權威地位,教師對于所要教授的內容和方式有著極大的決定權,面對這種絕對性權威幼兒只能選擇服從。而在項目式學習課堂中,教師則追隨幼兒自身的興趣,并且及時對幼兒采取啟發誘導,以幼兒為本,真正將幼兒視為獨立的人、主體性的人以及具有發展潛能的人,對重塑教師的兒童觀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此外,教師也不再只是課程方案實行者這一角色,而是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與設計者,幼兒身邊的一片一葉都可以成為教師開展項目活動的課程資源,真正做到以生活為教育,為了生活而教育。
3.2.3 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能力
教師之間的合作對于其專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傳統教學中,每一位教師只關注自己領域內的問題,而忽視了事物之間本身就是存在著一定內在聯系的,割裂了各大領域之間的整體性。項目式學習則強調多種材料、多個問題的交融,教師需要掌握的內容更加全面,這就要求教師之間要通力合作、交流思想,對其開展的活動采取合理探討,分析解決在教育教學中所存在的困境,從而進一步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3.2.4 幫助教師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幼兒往往接受著與其興趣、經驗和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其學習積極性并不能很好的發揮,教師也很難高效快速的實施自己的教學任務,這樣既增加了幼兒的學習負擔,又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但在項目式學習中,幼兒自己建構符合其個人興趣的項目,并自發的對知識進行探索。通過教師提供適時的指導與配合,幼兒積極性大大提高,不但能使幼兒獲取相關的知識,更有利于教師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推動自身專業發展。
綜上所述,將項目式學習模式運用在幼兒教育中,依據項目式自身的特點,可以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提高幼兒自身的探索能力、文化知識、合作意識、責任感、自身習慣,對于培養幼兒理解能力有很大的輔助作用。項目式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引領幼兒不斷探索與思考。教師以項目式學習為基礎來開展教育活動,對于完成教學目標以及促進幼兒成長有著積極進步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教育逐漸轉變教學模式,項目式教學模式就是具備理論基礎、實操性強的一種教育模式,非常適合運用在幼兒教育中。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探究型模式,不光是科學的教學模式,更是有效的學習方法。一方面通過項目式學習,幼兒能夠在自己興趣領域內進行學習與探究,運用最優化合理的方式掌握知識,發展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與家長在協助幼兒完成學習的同時,也能夠與幼兒發展的心智傾向建立連接,最大限度的探尋幼兒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發揚幼兒長處,規避幼兒短處,為幼兒提供及時且適宜的教育,以期為幼兒之后階段的深度學習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