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澄
(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實驗學校,浙江 杭州 310000)
研學后教是構建新型“教”與“學”關系的有效手段,將該教學模式應用于作文教學,借助預習、教學以及檢查、互助等多種教學環節,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動性,在合作與互助的體驗中,持續深化對寫作的理解,提升語文寫作水平。研學后教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有效融合了合作與探究等學習模式特點,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教學實踐意義。
與傳統先教后學的教學模式相比,研學后教是指先開展“研學”,之后再進行教學,這不僅是學習環節的順序調換,更是教學思想、模式與本質的深層創新與發展。研學后教注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是立足學生學習的實際,合理調整教學內容的有效發展,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研學”環節是研學后教有效應用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前提與基礎,能夠為學生合理搭建自主思考與學習的平臺,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語文教師需要立足作文主要教學內容,合理布置預習內容,明確預學的基本要求,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作文主題進行深化理解,指導學生利用正確的預習方法,提升對作文主題的思考和自學效果。
以父愛作為主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應用研學后教模式,語文教師可以提前預留一定的課外作業,讓學生搜集生活中與父親之間發生的小故事,并在生活中認真觀察父親的語言表達方式或者行為,記錄父親的口頭禪或者典型行為等。同時,可以建立預學案,使學生按照統一的模板格式將觀察與思考的內容以文字形式填入預學案中的對應位置,從而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父親的具體行為與這些行為所反映的父親的性格特點、帶給自己的影響等建立密切的聯系。借助作業的形式,使學生以填寫預學案的方式形成觀察生活,并學會思考行為背后所反映的實質,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建立觀察、思考的良好習慣,更能使其有效積累生活化的寫作素材,建立對寫作基本思維方式的認知。另外,預學案的內容與格式設定,需要教師根據作文教學內容的不同進行動態化調整,以充分發揮思維引導的作用,針對不同主體的寫作主題,可以建立與其寫作方式特點相一致的內容,以寫物作為主題的作文研學,教師可以將預學案設置為某一事物的形態、味覺、嗅覺、觸覺特征以及作用或者與其相關聯想等內容,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圍繞某一主題,利用發散思維,全面捕捉事物特征,為寫作提供豐富且層次多樣的素材內容。
為了有效保證學生“研學”的效果,防止學生出現應付、敷衍作業,弱化自學效果等情況,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對“研學”效果的檢查,建立有效的預學成果反饋機制,采用檢查、評比等多種方式,形成正向的學習引導,使學生充分重視研學環節,積極對待預習內容,促進學生自學與思考能力的不斷深化與提升。預學反饋也是引導學生主動發現預習問題的過程,對于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具有重要基礎作用,是語文教師有效了解學生疑問與困惑的重要途徑,只有清楚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才能在作文教學中開展高效指導與專項練習,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逐步提升。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評比方式,對學生的預學案進行檢查,有效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并在評比過程中充分體驗被肯定與成功的感覺,建立寫作自信心。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預學案以匿名方式進行提交,教師結合學生的作文能力與寫作特點,合理分配并組建合作小組,將預學案交叉分發,盡可能避免學生直接看到自己的預學案,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內傳閱所收到的預學案,并展開評審。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尋找預學案中的優點,并利用不同顏色的筆,將其寫在預學案上,每人至少寫一條,完成后在小組內進行傳閱,要求優點的內容不能相同。在完成優點評價后,再換另一種顏色的筆,針對預學案的內容提出完善意見或建議。小組評審結束后,在組內進行評選,由學生選出印象最深刻、最富有創意的預學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開展點評的過程,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預學案,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分享,引導學生思考最佳預學案好在哪里,而完善意見較多的預學案存在怎樣的問題,使學生結合自己預學案的填寫情況,思考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等。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寫作的問題進行匯總,形成主題式的問題清單,據此做好課堂教學的調整與優化。
課堂教學是研學后教模式的核心內容,是以“研學”與檢查作為基礎,對學生自學情況進行有效指導,促進學生作文能力提升的關鍵。在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積極創設互動型課堂,采用合作或探究等多種模式,充分鼓勵學生開展互學互教,形成綜合性的教學指導,從而使學生在相互交流過程中實現作文水平的共同提高。
例如,在以相互關愛等作為主題的作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給予學生思想與寫作的自由空間,由學生自己選取角度,在規定時間內確定作文主題并完成相關寫作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由學生自薦進行分享,現場朗讀作文內容,其他學生在聆聽過程中,則可以選擇思維導圖、段落分析圖等任意方式,將所聽到的作文內容進行簡要記錄,尤其是作文的主題內容。同時,需要簡要記錄下聆聽的感受,包括印象深刻的內容、不太清楚的內容或者存在疑問的地方等。在作文朗讀結束后,開始“記者會”活動。由聆聽學生扮演記者,現場進行提問并分享記錄的內容,作文的作者需要現場進行回答。在以問答形式在學生之間組織交流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表現情況,及時給予一定的專業指導,如進一步優化學生的修改建議,引導學生領悟思想情感的表達形式等,同時,針對學生分享的內容,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完善,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加深對思想主題的理解,學會運用比喻、擬人以及夸張等修辭手法和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及欲揚先抑等寫作技巧,更加細膩地表現關愛的情感。最后,語文教師可以選出一篇作文,現場帶領學生再次進行修改,并組織學生將修改前后的兩篇文章進行對比,更好地理解寫作表達的技巧,從而使學生在教師指導與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實現作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研學后教的重點在于基于教師的合理組織與科學引導,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與互助學習過程中,將學習側重點由掌握學習內容轉為提升學習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充分重視語文課堂的有效生成,將教學活動作為有效載體,在學生的參與體驗中,準確發現學生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環節安排,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克服重點,化解難點,全面提升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在作文教學中最核心的教學環節是學生的作文練習,基于研學后教模式下,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選擇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內容再次進行命題,由學生結合課堂教學中所學的內容,自選角度,在規定時間內再次進行作文練習。在作文內容完成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兩分鐘休息時間,使其閉上眼睛,對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進行回憶,并以思維導圖或者矩陣圖等形式進行總結,之后,由學生自己對作文內容進行閱讀,并對作文內容進行審閱與批注,用紅色筆以波浪線畫出作文內容中好的地方,或者與教學主要內容相一致的寫作手法,并寫出運用的寫作手法或修辭手法。用藍色的筆對作文內容中能夠進一步優化的地方進行標注,并完成修改。自評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換作文,再次進行完善修改。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作文練習情況,現場選出寫作進步最大的學生,并頒發最具寫作潛能獎進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