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彥




摘要:羅伯特·舒曼一生共創作了三首鋼琴奏鳴曲,三首鋼琴奏鳴曲都是創作風格趨向成熟時期的作品,在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其鋼琴作品具有獨特的詩意風格。對于其鋼琴作品的研究,不僅能夠探討總結其創作風格和創作技法特色(如和聲特征、調性色彩、曲式結構等),更能夠追尋他在創立自己獨特而具有標簽意義的作品風格道路上堅定向前的腳步,學習其深刻的精神世界內涵。
關鍵詞:舒曼? 第二鋼琴奏鳴曲? 第一樂章? 和聲技法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3-0029-04
羅伯特·舒曼①是浪漫主義時期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音樂評論家,是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音樂作品主要以鋼琴作品為主,包括鋼琴套曲、奏鳴曲式、變奏曲式、鋼琴小品等,舒曼的作品具有最獨特的風格特色,即是其作品中的詩意表現。他將旋律、和聲、調性、節奏等創作材料運用詩意的個性化手法,音樂作品極具浪漫的情感表現力。
某種程度來看,他的三首鋼琴奏鳴曲更像是舒曼在從古典主義嚴格的大小調功能性創作技法到浪漫主義時期創作風格的不斷摸索、創新過程中的成果。以這首《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在調性、曲式結構、和聲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保守與創新,古典與浪漫兩種不同風格的矛盾與沖突,在他的創作中相互融合,和諧統一。
一、曲式結構簡要分析
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為奏鳴曲式,具有較為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式的結構原則,分為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幾個大的部分。尾聲結構較大,又可看作第二展開再現部,是對主題材料的進一步強調和鞏固。整體的主調性為g小調,但作品運行過程中經過了多次調性轉換,以豐富作品的色彩、變化作品風格。其中呈示部又分為主部、連接部、副部1、副部2和結束部,主部與副部部分遵循古典主義時期的調性風格,即主副部調性對立統一原則。作品中部為展開部,展開部材料由呈示部主題材料變化發展而來,展開部共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先由四個小節的左手離心式大跳作為過度連接,這里的材料與呈示部主部主題的材料相似,有不可忽視的聯系,接下來第一階段主體部分則源于呈示部副部Ⅰ的主題,截取片段進行分裂展開。第二階段是在此前基礎上進一步發散、變化。高聲部旋律以大波浪式加小鋸齒形的形態出現,而低音則呈現出與高音旋律類似平行的旋律線條走向,音樂語言新穎,且聽覺感受絲滑順暢。展開部第三階段則是將第一階段的高音旋律與低音聲部倒置,增添一些加花變奏,最后171至172兩個小節以柱式和弦的設計承接再現部。再現部實現調性回歸,并稍加擴充篇幅。整首作品調性色彩豐富、明暗交替,和聲材料以及和聲進行兼具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新舊兩種風格,溫柔細膩且個性鮮明。簡單的結構圖示如下:
二、和聲材料的選擇和運用
從和聲材料的使用情況來看,舒曼在這首作品中主要運用的還是簡潔且規范的大小調功能性和聲材料,和弦基本為三度疊置,多使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或七和弦,少量出現屬九和弦。除此之外,他還運用了重屬和弦、副屬和弦等離調和弦、降二級的“那波里”和弦,增強和聲的色彩多樣性,用和弦的半音化的進行體現調性的游移和擴張,以及借用持續低音造成和聲的混淆,使音樂富有極具特色的漂浮性。整首作品運用了豐富的和聲材料,打破古典和聲的規范性,追求和聲效果多樣性和特殊性,以表達其濃烈的主觀情感,展現了其最具詩意氣質的創作風格。
(一)屬九和弦
本樂曲中屬九和弦的使用并不多,但偶爾使用也給作品的和聲增加意料之外的變幻、調劑效果。如作品第195小節,作曲家先是運用了屬七和弦,再在小節的第二拍轉化為屬九和弦,延續至第196小節,并最后在197小節解決到一級主和弦。
除此之外,甚至在重屬和弦中運用到屬九和弦,如作品第207小節,g小調屬七和弦的屬九和弦解決到屬七和弦第二轉位,再回到調式一級主和弦,這是當時比較特殊少見的用法,是作曲家的巧妙設計,作品中時而出現這樣較為特別的和弦組合,使和聲迸發出不一樣的色彩效果。
(二)降二級“那波里”和弦
降二級“那波里”和弦在傳統和聲學里定義是降低小調式二級上構成的和弦,其和弦結構為第一轉位,轉變原理是降低調式二級音,將原本的減三和弦變化為大三和弦,進行功能轉換,多作用于轉變調性。在本作品中,第292小節運用了“那波里”和弦,進一步豐富了和聲材料的類型。如(譜例1),由主和弦到降二級“那波里”,再回到主和弦。
譜例1:
和弦降低二級后,不僅在色彩上達到了一種特殊性和傾向性,也起到一種類似經過和弦的過度連接作用。
(三)離調和弦
離調和弦中離調的概念是指音樂作品中出現了某一臨時變化音或臨時帶變音的和弦而引起了調性色彩的改變,并且這種改變僅短暫停留,之后又回到了原來的調性上,這樣的調性變化就稱作離調。而離調過程中臨時帶變音引起調性色彩改變的和弦就通常稱之為“離調和弦”。“離調和弦”主要運用副屬和弦、副下屬和弦,如作品第8小節至11小節,作曲家在這里使用了g小調的重屬七和弦第一轉位,在下一小節解決到屬七原位和弦,和弦七音下行解決到屬七和弦的三音,第9小節回到調式主和弦。本作品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都運用了一定數量的離調和弦,造成調性的不斷游移、擴張,促使音樂主題不斷發展,音樂作品渲染力層層遞進,浪漫主義音樂之意境與風情拂面而來。
三、和聲進行的手法
(一)四五度進行
舒曼在寫作中大部分還是運用大小調功能性的和聲進行手法,即四五度和聲進行,在作品中體現為正格進行、變格進行等。但從色彩性來看,兩種進行又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色彩風格,正格進行偏向于古典主義和聲的規范、明亮、大氣、理性的特點,而變格進行則比較偏向于浪漫主義和聲的散漫、憂郁、婉約、詩意等特點。在作品中這兩種進行占主導地位,第29~34小節,按照g小調屬和弦至屬七和弦回到主和弦,并重復一次,是標準的正格進行。而作品第242~248小節,以下屬功能和弦Ⅳ、Ⅵ級為主,延續三個小節后,進行到主和弦。無論是正格進行還是變格進行,均為典型性的和聲進行手法,和聲色彩簡潔、明快,音樂主題清晰明麗。
(二)和弦外音
和弦外音是作曲家們常使用的變化和聲色彩的方法,增加一些不協和的音響效果,改變和聲的色澤。舒曼在作品中也常用到經過音、輔助音、倚音等和弦外音,并且尤其喜歡運用線性思維對音樂進行線條化的創造,以達到旋律柔和、流暢靈動的效果,且更具有延展性。如作品第105~108小節,就運用了雙重輔助音和雙重經過音的技法,旋律層次感分明。
(三)持續音進行
作曲家通常喜歡在作品中傾注自己的情感,也經常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法表達不一樣的情緒,如持續音進行。在這首作品中,舒曼就在副部主題第41~43小節、第233~237小節運用了g小調屬持續低音的進行,造成和聲復雜混淆的效果,豐富副部主題的色彩,使音響效果產生不協和的化學反應。除此之外,在尾聲部分,第294~297小節,又運用了G大調Ⅰ級持續和弦的特殊進行,強調調式主和弦,達到穩定、收束樂曲的效果。
(四)其他進行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們大多都在嘗試突破嚴謹規范的和聲進行,追尋一種個性化的情感解放。舒曼亦是如此,他不滿足于功能性的和聲進行,渴望用自己的音樂作品追求精神的理想化、情感的釋放。因此,他偏愛一些特殊的和聲進行,如作品第260~263小節(譜例2)。
譜例2:
這是一個屬七和弦的連鎖進行,從G大調Ⅴ/Ⅵ、Ⅵ到Ⅴ/Ⅱ、Ⅱ再到重屬和弦。屬七的連鎖進行,也可解釋為連續的離調和弦進行,造成調性的不穩定性與游離感。與傳統古典和聲相比,和聲色彩變化明顯,音樂語言富有感染張力。
四、調性的擴張與游移
(一)調性布局
奏鳴曲式的曲式結構,使得整首作品的調性整體上遵循了統一原則,從橫向思維角度,調性布局的內部邏輯性更緊密。舒曼對于這首音樂作品的調性布局大致上遵循了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式的基本調性原則,如主副部調性對比,再現部調性回歸等。但在某些細節,如轉調手法上,筆者發現他在創作時常將轉調與音樂中表達的情感進行聯系,音樂情感簡單使用近關系轉調,而復雜的情感則用遠關系轉調來體現。
這首作品主調為g小調,副部Ⅰ調性為其關系大調降B大調,然后在副部Ⅱ轉至降E大調,在結束部轉回主調g小調。展開部調性劇烈擴張,首先是f小調,然后通過等和弦轉換、半音轉調、模進使調性不斷游移。先后經過降G—C—降D—g—C—F—g—D—F—d,最后回到主調g小調。調性變化規律性不強,色彩性明顯,比較復雜。轉調手法以半音轉調為主,大多以調式屬七和弦作為中介和弦。再現部調性回歸簡單,先是回歸主調g小調,然后通過調性對置的方法轉至同名大調G大調,在尾聲再次回歸主調。
(二)轉調方法
1.等和弦轉調
等和弦轉調是運用自然和弦,進行同和弦轉換,這種轉調方法使得轉調過程自然、流暢,旋律銜接平緩,是作曲家在創作時最普遍運用的轉調方法之一。本作品第47小節,舒曼以降B大調的Ⅰ級七和弦等同于降E大調的屬七和弦,通過同和弦轉換達成轉調,再解決到降E大調的主和弦,并在接下來幾個小節重復多次屬和弦到主和弦的正格進行,迅速將新調調性進行鞏固。本次等和弦轉調運用于副部主題Ⅰ與副部主題Ⅱ轉換之間,轉調過程迅速,而旋律音型又采用柱式和弦,使得兩個主題過渡尤其順暢且穩重。
2.半音轉調
半音轉調是通過兩個調中和弦所含的共同音進行升高或降低半音,從而迅速地轉至下一個調,半音轉調適合遠關系轉調,調性之間銜接順暢,轉變迅速。故而還有另一個特點,即轉調的突發性,所以半音轉調更適合放在樂曲展開發展,或是高潮部分。而本作品中,半音轉調的位置也正印證了這一特點:展開部,主題材料迅速發展的部分。整個展開部調性色彩極其豐富,調性轉換較為復雜。這是作品第116~117小節,以調式屬七和弦為中介和弦,變音則為和弦中的升fa到還原fa,從降A大調轉至C大調。
譜例3:
舒曼在展開部運用了大量半音轉調的手法,并且多數采用屬七和弦為中介和弦,將調性不斷游移、擴張,這樣的調性擴張手法是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不常運用的,調性變化劇烈復雜,使得作品的色彩風格也變得尤其跳脫不羈,音樂內容充盈飽滿,且富有表現力。不難得知,舒曼并不滿足于循規蹈矩的作曲技法,在創作中會不斷進行新的嘗試,追求更具創造力與張力的創作技巧。
3.調性對置
調性對置是另一種轉調手法,不經過銜接過渡,不需要共同和弦,直接將調性從原調轉至另一個調性,兩種調性形成一種并列關系,不遺留過度痕跡。本作品尾聲部分第234~235小節,采用調性對置的手法,直接將g小調的調號降xi、降mi還原,從g小調直接轉至G大調,非常隨性化的轉調手法,可謂干脆利落,完全不顯累贅。在此細節上,足可窺見舒曼浪漫不羈的靈魂在創作技法上的體現,與其獨特的詩意風格也極為貼切。
五、結語
筆者作為創作技術理論的研究學者,對舒曼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音樂本體進行深入、全面地分析,筆者發現舒曼對于和聲技法的運用細膩成熟,和聲色彩個性鮮明,和聲選擇復雜多變,且具有創新性。
作為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兼具古典的傳統嚴謹與浪漫的詩意不羈。例如對于和聲材料的選擇,舒曼并未完全摒棄古典主義時期代表性的大小調功能性和聲,但與此同時,他也熱衷于突破功能性的和聲(運用如變和弦、和弦外音等),以增強和聲的動力性和色彩性。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音樂表現力,細膩的情感、感性的情緒均充盈其中,充分展現出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作品情感飽滿且發散的時代特征。
這其實是一位富有浪漫氣質的藝術家,分析其音樂作品,窺探其精神世界,筆者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以及來自于憂郁靈魂深處的理性與感性的掙扎,萬分動容。
參考文獻:
[1]吳式鍇.和聲藝術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于潤洋.浪漫主義音樂—為《音樂百科全書》詞條釋文而作[J].音樂研究,2004(01).
[3]王東路.舒曼音樂創作的浪漫主義特征[J].音樂研究,1982(02).
①(美)保羅·亨利·朗著、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亞汀譯:《西方音樂中的文明》第十六章,第8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