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哲弘 楊美嬡
摘要:《天山風情》是王建民先生于1993年創作的一首具有新疆民族音樂風格的二胡獨奏作品。這部作品創作的靈感來源于“絲綢之路”,描繪了新疆地區美麗富饒的自然風光和淳樸濃郁的民族風情。樂曲最顯著的特色是運用了多變的節奏節拍,采用了不常見的7/8復合拍舞蹈性節奏;多次出現增二度的音程,演奏時需要運用不同的變化音;運弓重心的變化對樂曲中的音樂形象有很大影響,快板段落中,2/4拍的節奏型具有強烈的舞蹈節奏感,兩拍一個重音使運弓具有跳躍感,演奏者在演奏時要精準表達樂曲的內在情感及內涵。
關鍵詞:二胡? 天山風情? 演奏要點? 探析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3-0037-04
《天山風情》是王建民先生創作的一首現代二胡作品。王建民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他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尤其是二胡相關的創作更是頗有建樹。他的許多作品以演奏難度大、富有地域特色而聞名,代表作有五首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等。《天山風情》創作于20世紀90年代,運用新疆地區的音樂元素和鮮明的色彩對比,展現了熱情奔放的民族風情,贊美了新疆人民的樂觀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王建民先生曾說過的:“我希望以區域性的創作,用不同的色彩描繪,表達出一個大中國的主題,而怒視將所有東西雜糅在一起”,這是一首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強烈藝術感染力的音樂作品。
本文選擇研究《天山風情》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是:在現代二胡作品的演奏及創作由單一化走向了多元化的今天,《天山風情》作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對其進行研究的相關文獻相對缺乏,所以本文將圍繞樂曲結構、樂曲基本要素、樂曲演奏處理等方面來分析本首樂曲。
一、樂曲結構分析
《天山風情》這首樂曲的結構是復三部曲式,全曲由三個樂段以及引子和尾聲組成。首部由三個樂段組成,第二樂段由華彩和五個樂段組成,再現部由一個個段落組成,同時再現主題。
引子部分(1~3小節)為散板,是由伴奏樂器演奏的,速度較為自由,這一部分營造了安靜、悠揚的氛圍。首部為 A 段(4~71小節),分為三個樂段,即A-B-A’。主調是 C 大調,第一段是呈式主題,速度是稍快的行板,情緒較為抒情;第二段音樂材料與第一部分形成對比,節奏豐富多樣,旋律具有跳躍性,調性也不斷轉換。第三段調性從 C 大調轉到了 F 大調,音樂主題又一次出現,更進一步表達情緒。
中部為 B段(72~221小節),這一部分由華彩和五個樂段組成。調性從 C 大調轉為降 B 大調,速度為快板,情緒歡快活潑。B段從華彩樂段開始,運用半音化的模進來推動音樂的發展,音符先上行級進后下行級進。這一樂段音樂通過不斷跳進的形式將樂曲情緒推至高潮,節奏密度越來越大,展現出歡快明亮的景象。
再現部為A’段(228~250小節),是主題的變化再現,與開頭相呼應。調性是 F 大調,速度稍快,通過變奏的形式更加深化主題。之后音樂進入尾聲,尾聲為慢板,在自由延長的泛音中結束全曲,成功描繪出了天山風景的優美畫面。
二、樂曲基本要素及演奏處理
(一)節奏的運用
《天山風情》這首樂曲最顯著的特色是運用了多變的節奏節拍。整首樂曲中每一樂段的節奏都在根據樂曲發展不斷變化,比如樂曲中采用了二胡作品中不常使用到的 7/8 拍舞蹈性節奏。這種節奏型速度較快,節奏感強,適合新疆音樂風格作品,運用 7/8 拍能描寫出樂曲中新疆人民載歌載舞的場景。樂曲中 7/8拍這種復合節奏型的出現,影響了樂曲的整體布局,也是本首樂曲在與其之前的二胡作品相比有明顯不同的一大特色。7/8 拍復合節奏型在節拍結構上,看似是一個三拍子加四拍子的節奏,實則樂曲中的部分樂句是四拍子加三拍子的節拍模式。7/8拍的節拍邏輯是根據每小節的休止、重音等來劃分的,因此演奏時要特別注意休止符以及重音的演奏時值,把所有重音后的休止演奏夠拍。
在本首樂曲中,弱起節奏的運用也非常頻繁,大多出現在樂段的開頭。在演奏這一段時,應從推弓開始演奏,突出弱起拍后的第一個正拍重音,注重弓段的分配與長短弓的結合,表現出節奏的律動。同時旋律的節奏要準確演奏,避免節拍的時值不夠,影響對樂曲的表達。在演奏快段中的弱起節奏時,速度更快、音符更為密集,演奏時弓毛要緊貼琴弦,清晰地演奏出每個音。節奏是一首樂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運用的節奏型不同,音樂的表現力也就大不相同。把握好本首樂曲中的節奏與節拍,能更好的展現新疆人能歌善舞的形象特點以及樂曲的異域風情。
(二)變化音的把握
在樂曲引子部分,多次出現增二度的音程,演奏時需要運用不同的變化音。演奏這些變化音時的指法與傳統的調式指法有所不同,并且需要多用保留指,以保證所有音的音準,練習時可以通過鋼琴輔助提高對音準的把握。樂曲一開始便把聽眾引入到具有異域風情的氛圍中,#c1-bb1-#g1的臨時變化音出現,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行板部分中也有變化音的集中出現,演奏時一定要把握好音準。第一小節中的#d1-e1,f1-#g1,a1-bb1都是小二度音程關系,#c1-b1是增二度音程,這種不斷變化的音程進行和打破常規的音程關系組合也是本首樂曲的演奏難點之一。
樂曲快板部分和華彩部分中變化音的旋律節奏都相對較快,這就要求演奏者要能非常精準的演奏。演奏快板部分的變化音時,要控制好手指的距離,靈活掌握開放和密集這兩種手指距離。左手手指的靈敏度要高,要單獨練習復雜的變化音旋律,在練習增二度音程時二指和三指的指距應盡可能擴張,使音符演奏的快而準確。華彩樂段的后半部分,變化音的難點都集中在高音區,演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高音區音準的精確度。演奏時注意左手換把動作要一步到位,聲音要干凈利落,不能有慢慢找音的滑音感覺,過弦的時間要盡可能短。練習是必要的,但也要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應先對照校音器慢速練習,然后再加快速度,注重左右手的配合,否則音準和速度就都無法達到樂曲的要求,樂曲效果也就不能很好的表達。
(三)運弓的控制
在二胡演奏中,對右手運弓力度的控制是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重要體現。在樂曲引子部分, 作曲家用長調來表達新疆的廣闊地域特色,因此演奏時需要用遙遠和空靈的音色演奏,用慢長弓和漸強表現天山由遠及近的感覺,把聽眾的想象帶到天山腳下。第一個主音“e1”時值較長,這時就需要注意運弓力量的控制。在出弓之前要預計好運弓幅度,根據弓長與音符時值來分配運弓的力度。在運弓的時候,弓毛要保持貼弦度,從而使弓子的重量壓在琴筒上。弓子可向外略微傾斜,加大對琴弦的摩擦力,配合呼吸將弓子緩慢勻速帶出,整個右手大臂保持放松狀態,將弓子拉滿。同時,運弓到中弓位置時力度需自然加強,以表現出旋律的內在張力。右手演奏長音時左手手指也要加強揉弦,把樂句演奏的連貫、流暢。
演奏第一段音色要飽滿,速度不要太慢,聲音不要呆滯、不流動。同時,演奏時要注意旋律是否連貫流暢,否則會直接影響到演奏的音色。第二段中,有律動感的節奏和休止符交替出現,表現出活潑、愉越的情緒,這就需要運用有顆粒性的音色。提高弓速,保持每個音的清晰度,展現出一種動人的舞蹈畫面。進入散板樂段后,一開始速度要慢,換氣后速度略快于原始速度,以達到一種音色上的反差。
熱烈的快板部分,由于調式轉到了F大調,音色更加明亮,速度加快,氣氛也更加熱烈。在這一樂段中,2/4的節拍使旋律具有強烈的舞蹈性節奏感,兩拍一個重音使運弓具有跳躍感,演奏時需要手腕靈活、收放自如,才能表現出新疆人民熱烈的舞蹈場面。演奏時就需要演奏出干脆、跳躍的音色,運弓力度也要控制得當。前三小節快速密集的十六分音均在高音區,且每小節的第一拍都有邏輯重音,演奏時力度要集中,運弓貼弦度要大,奏出的聲音方能飽滿。緊接著節奏變的舒緩,和前面形成鮮明的對比,運弓的力度需較之前輕柔一點。身體放松,用身體的力量進行運弓,拉推弓要連貫自然。這樣的演奏能夠使運弓自如,聲音有力而不虛。在演奏中,運弓重心的變化還會對樂曲中的音樂形象有影響。
樂曲中還有模仿冬不拉的音色進行演奏的,演奏時右手可以使用撥弦技巧。但要注意的是,冬不拉樂器本身的發聲部位不是很大,音色比二胡稍顯干燥和沉悶。因此,當使用二胡模仿冬不拉時,應盡可能的使音色與其貼合。演奏時右手撥弦位置降低,并使用右手食指的左側拔弦,兩音之間連接的要緊密,這樣才能更逼真地模仿出冬不拉的音色。
(四)情感的表達
一首樂曲成功的演奏,除了要具備高超的演奏技術,更重要的是演奏者在演奏時對樂曲內在情感以及內涵的準確表達。想要演奏好《天山風情》這首作品,就需要準確的表現樂曲的層次以及情感。這是一首多段體樂曲結構的作品,它與傳統曲目不同,傳統曲目結構大多為帶再現的單二部結構。
樂曲引子部分主要是用舒緩的節奏、悠揚的音色,描繪新疆天山的美麗輪廓,仿佛為人們展現出一幅美麗畫卷,表現出一種浪漫的情調。演奏時按照基本的演奏技巧要求表現出來,就已經達到了初級的表演層次。
首部第一樂段是稍快的行板,主題旋律清新流暢,曲調悠揚,同時為第二段落的熱情奔放作鋪墊,演奏時需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才能使得樂曲有層次感,進一步描繪了祖國邊疆美麗富饒的天山美景,令人心曠神怡,用優美的旋律表達出內心的喜悅之情和對天山的向往。旋律中的變音比較多,所以形成了一種不同的旋律感,給人在聽覺上形成一種新穎的享受。第一段中的九拍跨小節連線,要有內在的律動與力度變化,體現出樂曲舞蹈場面的輕快和悠揚。第二樂段中,富有搖曳感的節奏類型與休止符交替出現,更加表現出人們在天山腳下一起歡快的舞蹈場面,體現出作者對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的贊美之情。轉調后樂曲進入歌唱的畫面,是對主題的更完整呈現,和第一次主題相比更具浪漫色彩,情感的表現應更為濃烈。在上一層次的基礎上,自如地運用新疆地域特殊的演奏技巧,準確地把握音準和節奏,并奏出飽滿悅耳的音色,這就具有了二胡的表現力層次。
中部隨后的散板段落則是為下一個歡快場景奠定基礎,并將音樂帶入高潮,情緒要熱情飽滿,使聽眾仿佛看到了一座座山峰高低起伏望不到邊,表達了作者對天山的無限向往。華彩部分之后就是熱烈的快板,速度加快,還采用了模進的手法,用跳躍的節奏表現新疆人民歡歌熱舞的場面,仿佛把人們帶入牧場,看到白云飄飄、碧藍天空下綠草茵茵牛羊成群結隊的景象,抒發了新疆人民對故鄉的贊美之情。隨后旋律越來越高亢,表達了淳樸的民族風情,體現了新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情。進一步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并完整地表現出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這樣就使樂曲演奏具有了感染力,進入更深的感情層次。
最后的再現部音樂抒情徐緩,再現主題旋律。演奏時泛音句多次重復,似乎是在表達美妙的歌聲漸漸遠去,心中仍有無限不舍之情,最終將一幅載歌載舞的美好畫卷收藏至每一位聽眾心中,將聽眾也帶入到樂曲的最高境界。
三、結語
《天山風情》這首具有新疆音樂風格的優秀二胡作品將民族特色音樂與西方的作曲風格相結合,運用豐富的寫作手法與演奏技巧,生動描繪了天山的美麗景色以及新疆人民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二胡藝術向著更豐富的方向發展。演奏這首樂曲應從多個不同的方面著手練習、感悟,不只是對樂曲的速度、力度、音樂記號等按要求演奏,還需要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曲家的創作經歷、新疆地區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民情風俗以及作品的音色特點、樂曲結構,要找出樂曲中具有地方性的特殊音調、特殊技巧和特別的旋律等,這些都是演奏中、大型獨奏曲必須分析的幾個方面,如作品中模仿新疆少數民族樂器冬不拉的演奏,就要在了解冬不拉音色及演奏技巧的基礎上用二胡進行模仿演奏。演奏好作品最高效、最科學的辦法就是多聽、多想、多唱,只有用心去感受作品,才能掌握音樂和旋律的起伏,才能正確體會樂曲的內在情感,才能完美的呈現作品,進而感染和打動聽眾。
二胡藝術其實也是一門豐富的情感藝術,是人們內心情感的體現,因此,演奏每一部作品都應當從其立意出發,以情感為演奏作品的切入點,在充分了解作品內容的同時也遵循音樂藝術的審美規律,最終才能成功的詮釋樂曲。
參考文獻:
[1]陳月紅.《天山風情》的藝術特點[J].音樂時空,2013(02):124.
[2]林立.二胡協奏曲《天山風情》的藝術特色與演奏分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
[3]陳梓劼.試論王建民二胡作品的藝術特征與演奏技巧[J].音樂大觀,2012(01):12.
[4]孫琦璐.淺析當代二胡創作的新變——以《天山風情》為例[J].音樂時空,2014(24).
[5]于佳池.二胡作品《天山風情》賞析[J].消費導刊,2018(29):108.
[6]何倩儀.淺析《天山風情》的演奏技法及音樂表現力[J].通俗歌曲,2017(02).
作者簡介:楊美嬡(1970—),女,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