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提高玉米種植產量需要技術人員結合具體區域科學地制訂更加完善的種植技術方案,從而加強玉米種植水平,有效地保證玉米種植產量與質量。本文在實踐分析過程,從玉米選種、整理、密植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旨在進一步加強玉米種植技術研究水平,從而為相關種植人員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玉米;種植技術;要點
在玉米種植過程,有效地加強種植技術以及管理水平是必要的,技術人員在開展玉米種植研究過程,要深入實地,結合氣候以及土壤因素,科學地進行種植技術實踐與創新研究,從而全面保證玉米種植產量,具體分析如下:
玉米種子的選擇直接決定玉米產量和質量,為了確保種子更適合在特定土壤和環境下生長,在選擇種子之前,要先了解土壤的酸堿度和其中的微量元素,確保種子能夠在特定環境中健康成長。引入的新品種具有更高的適應性,在種植以后可以根據特定地區需求適當增加選擇比例。選擇的種子要具有更強的抗病蟲害和抗逆性,使種子在遇到病蟲害時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對于山東省等北方地區選擇的種子,要具有更強的抗倒伏特性,因為在特定氣候中由于天氣變化玉米會出現倒伏問題,玉米抗倒伏性強弱將直接決定產量。選擇正規廠家的種子,并對種子的飽滿程度以及質量進行分辨,從而選擇優質的種子。
良好的生長環境讓玉米種子可以快速萌發,也是改變發芽速率的前提,提供充足的水及營養物質,并確保土壤酸堿度在中性,為種子搭建適合的生長環境。為了避免種子因污染而出現減產或變異情況,要確保選擇的種植區域不存在工廠和嚴重污染問題。選擇好土地后進行深耕和翻種,并適當添加肥料,提高土壤中營養元素含量,滿足種子生長需求。通過挖坑的方法合理進行灌溉,同時有效進行澇旱防控,為玉米生長提供環境。
3.1 適時播種
玉米種子播種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在北方地區最佳的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到5月上旬之間,此時田地的溫度相對恒定,適合種子發芽生長,并且種苗在特定環境中也可以生長得更加整齊,從而保證后期的玉米產量。播種時間過早會出現出苗率不齊或爛種情況,假如必須要提前播種,可以通過覆蓋地膜方式,為種子提供更適合的地溫,保證出芽率。
3.2 合理密植
根據特定地區的氣候狀況和土壤酸堿性選擇合適的種植密度,既可以保證產量,又能提高玉米質量。按照目前生長條件狀況和提供的土壤肥力,玉米種植密度可依據特定區域的營養元素進行劃分,合理把控種植密度是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前提,通過反復實驗發現,特定區間內保證玉米種植產量在500千克以上需要種植約4500~6000株玉米種苗,基本定值數量為3500~4000株時,則屬于相對非緊湊型種植方法。
4.1 查苗補苗中耕除草
根據玉米出苗率查苗補苗。當玉米種子種植一段時間以后,需要對田地的狀況進行查詢。由于玉米種子品種或種植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定區間的玉米種苗會出現缺苗問題,這時可以在出苗較旺盛區域進行移栽,移栽時要確保玉米生長出3~4片葉子,這個階段進行移栽可以提高玉米種苗的存活率,移栽時選擇去小留大、去弱留強、去雜留純的原則,在定苗過程中對特定發育不良的種苗及時清除,同時有規律地保留雙株,便于后續移苗出現問題時進行種苗的補充。查苗補苗的最終目的是確保每個區間都有相對健壯的幼苗可供生長,玉米根系對土壤空氣濃度反應相對敏感,所以在移栽過程中,要確保被移栽區域土壤疏松,同時為根系生長提供相應的營養元素,讓玉米苗能夠快速扎根存活。移栽后及時進行培土處理,創造適合生長環境。
4.2 水肥管理
參照以往的玉米生長及成熟階段需求,在田地中要嚴格執行標準的水肥管理策略。第一,幼苗期。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將直接決定幼苗的存活率和生長狀況,所以要及時對土壤中的水分以及營養元素進行測量,以免出現澇害問題導致幼苗死亡,如果特定時間土壤中含水量較低,也要及時補充水分。及時清除雜草和松土,也能夠使幼苗擁有更健康的生長環境。如果底肥不足,可以對幼苗施加相應的肥料。施肥前要對特定生長元素進行測量,并及時將肥料按照特定濃度噴灑到根部,使幼苗根系及時吸收相應營養元素。第二,喇叭口期。在玉米生長到大喇叭口期時,可以對玉米形成的穗粒進行檢查,當玉米葉片生長到8~10片左右時,為了確保玉米雌穗粒數大小相對均勻,要及時對玉米所需生長元素進行補充,同時給予相應的光照,使玉米再滿足水肥需求的同時及時進行光合作用。第三,吐絲期。此時要同時添加對應的氮肥,氮肥的施加比例應適當,以免雌雄穗花期出現生長紊亂問題。第四,蠟熟期。玉米籽粒和干重相對接近,此時收割玉米能夠保證最高產量和最高質量,但這一時期的具體時間難以控制,因此要精準檢查。第五,完熟期。雖然這時也可以進行玉米收割,但卻錯過了產量和質量最佳的收割時期,并且收割以后還容易出現皮厚、渣多等問題,因此不建議延期收割。
4.3 穗期管理
玉米出穗前要提前進行施肥和培土,保證玉米生長中擁有足夠的微量元素補充,在對根部進行培土時,可以根據玉米的傾斜狀況進行扶正,使玉米垂直生長,從而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和通風。為了保證玉米產量,選擇抗倒伏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及時對土壤中的含水量進行檢查,以免含水量過高對根系正常的有氧呼吸造成影響。玉米根系是否腐爛,將直接決定后期可能出現的生長問題,在玉米穗期時,要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許多害蟲和病害都會直接影響玉米葉片的光合作用,從而抑制玉米生長,比較常見的有鐵甲蟲啃食玉米根系和葉片,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對玉米葉片造成的影響,因此出現問題時要及時防治。
5.1 玉米大斑病
如玉米已經感染大斑病,則在生長期間其葉片、葉鞘和苞葉都會受到影響,大斑病是葉片表面出現灰色斑點,長時間感染疾病后無法進行正常光合作用,從而影響玉米后期的營養以及相應的生長元素補充。葉片變黃、枯萎使玉米產量下降,進而無法保證玉米質量。
大斑病防治方法為首先按照要求選擇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玉米種子,之后在玉米生長期間對特定時間和區域的玉米生長狀況進行檢查,分析是否存在感染大斑病的風險,并對特定的風險等級進行判定,在雨季時要及時噴灑12%的綠乳銅或25%的提敵力脫稀釋液進行病蟲害防治。
5.2 玉米圓斑病
玉米圓斑病防治首先選擇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之后在種植前對特定區間的玉米植株生長狀況進行檢查,分析可能感染疾病的幾率。根據以往玉米的生長狀況,在玉米抽雄吐絲期時,通過噴灑農藥的方法有效進行控制,能夠明顯降低感染該疾病的幾率。
5.3 玉米紋枯病
按照以往的玉米種植經驗,當玉米感染紋枯病時,先要考慮氣候是否對紋枯病的感染提供幫助,之后選擇適合的農藥進行防治。噴灑農藥之前要先了解感染紋枯病的嚴重程度,之后調配相應濃度的農藥,并以噴霧的方式進行防治。如果已經發現紋枯病感染情況較重,在噴灑農藥的同時也要及時對已經感染的區域進行清理,并在噴灑農藥的一段時間以后進行二次噴撒防治,以免出現病害復發問題。通過對紋枯病感染狀況的觀察,選擇適合的藥物濃度,既可以降低玉米吸收藥物的程度,又可以保證玉米品質,消除對玉米生長造成的影響,達到防治效果的同時,保證產量和質量。
5.4 玉米螟
玉米螟蟲會直接啃食玉米的雌蕊、莖稈或者嫩葉,抑制玉米正常生長,在玉米螟蟲不斷生長進化的過程中,會產生抗藥性,所以在進行玉米螟防治時,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噴灑特定濃度的鋅硫磷或敵殺死藥劑對玉米螟進行防治。二是在特定區間內投放一定比例的赤眼峰進行物理防治,還可以在特定時間引入瓢蟲對玉米螟進行捕食,控制玉米螟蟲數量。
綜上所述,玉米種植技術的不斷發展,進一步保證了玉米種植產量。作為技術人員,應掌握高效的玉米種植技術方案,科學地開展玉米種植技術實踐研究,創新種植方法,科學地加強玉米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控能力,從而不斷提高玉米種植經濟效益。
■作者簡介:董俊娟(1969.9-),女,吉林公主嶺人,本科學歷,農藝師,研究方向: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