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全斌
關鍵詞:《馬拉喀什條約》;圖書館;視障者;版權;版權管理
摘 要:《馬拉喀什條約》的相關規定不僅有利于圖書館發揮其為視障者服務的效能,而且為圖書館提供了詳細的操作規則。圖書館在制作和傳播無障礙格式版時要開展版權管理,使自己的行為囿于法律規范,防止侵權風險。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12-0117-03
為了實質性推動世界各國和各地區對視障者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立法,并為了從國際法層面協調全球在該問題上的版權政策,2013年6月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外交會議締結了名為《關于為盲人、視力障礙者或者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獲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馬拉喀什條約》(以下簡稱《馬拉喀什條約》)。該《條約》被認為是國際版權法領域的第一個“人權條約”,為世界各國和各地區視障者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原則和規范。作為《條約》的簽約國之一,我國《著作權法》及其配套法規遲早要作出符合《條約》立法精神的調整,與國際立法趨勢接軌[1]。因此,研究《條約》的立法特點,分析其具體規則,明確圖書館的權利與義務,科學與正確地把握法律界限,對于我國圖書館開展視障者無障礙服務,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以及在服務中防范與化解侵權風險都大有裨益。
1 《馬拉喀什條約》對圖書館開展視障者服務的價值
1.1 有利于圖書館發揮服務效能
盡管各國政府認識到版權合理使用制度對于保障視障者信息平等,實現其無障礙權益的重要意義,但基于權利人集團的壓力,為這項制度立法的國家并不多。即便是針對視障者獲取信息建立了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國家,也設置了復雜的適用條件,限制了圖書館等被授權實體功能的發揮,使廣大視障者無法享受到平等的權利。例如,有些國家的《版權法》對受益人群體、無障礙格式版的類型等都作了明確限定,使非盲人的視障者和有聲書、無障礙電影等被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此外,基于各國版權制度的差異和出口政策的約束,無障礙格式版的跨境交換受到阻礙,使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視障者不能共享世界文化成果。《條約》序言指出:一些成員國已在本國的版權法中為視力障礙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規定了限制與例外,但適合他們使用的無障礙格式版仍然持續匱乏。因此,《條約》從國內立法和國際版權政策協調兩個方面對視障者獲取和利用無障礙格式版作出全面規定。例如,從國內立法看,《條約》對“無障礙格式版”“受益人”等作出寬泛規定,盡可能擴大合理使用制度的受益群體,不僅制定了版權限制與例外的“最低標準”,還設置了“發展條款”,允許各成員國根據本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情況制定新的版權限制與例外。從國際版權制度協調看,《條約》用專門章節對“無障礙格式版的跨境交換”作出規定,以推動無障礙格式版在全球視障者群體中的共享。不僅如此,按照《條約》第九條的規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還致力于無障礙格式版跨境交換信息網絡和信息交換機制的建設與完善。所有這些規定都將有利地促進圖書館為視障者服務功能的發揮,進一步奠定圖書館在殘疾人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1.2 為圖書館服務提供具體規則
在版權制度中,合理使用制度被認為是最精妙,最能體現利益平衡這個版權立法的原則精神。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合理使用制度不僅構成對權利人行使權利的限制,而且構成對版權使用者行為的反限制[2]。因此,圖書館在為視障者服務時不僅要在“版權限制”的前提下行使合理使用權利,而且要以“反限制”規范為準則,科學把握權利的邊界,這既是發揮立法意義、使視障者從版權制度中獲得福祉的需要,也是圖書館防范和化解侵權風險、避免承擔法律責任的要求。從該角度出發,版權合理使用的規則越具體、越清晰、越詳細,就越有利于圖書館開展視障者服務。較之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視障者版權立法,《條約》架構合理,規范完整,釋義清晰,既為各國和地區的立法提供了明確的導向和指南,也為圖書館等被授權實體的視障者服務提供了具體的可操作規則?!稐l約》對“作品”“無障礙格式版”“被授權實體”“受益人”等作了明確界定;通過“議定聲明”的方式對相關條款作了進一步釋義;明確提供了版權限制與例外立法的“最低標準”和各國行使自由立法權的若干問題。另外,《條約》還使一些圖書館較為關心卻在國內法中不被允許的行為提供了原則性建議,如:為了行使制作和傳播無障礙格式版的權利,圖書館有可能破解權利人加載的技術措施,這種行為是否違法,各國版權法的規定并不統一,而《條約》第四條第二款第(一)項關于“采取任何中間步驟”的規定,意味著圖書館出于制作和傳播無障礙格式版的目的,可以在非經權利人授權的前提下,對技術措施解密而不構成侵權?!稐l約》還在多處規定,被授權實體制作和傳播無障礙格式版“不得具有營利性”,其本質是要求圖書館等被授權實體“不得獲取利潤”,而非“不得收費”,合理地彌補制作和提供無障礙格式版成本的收費應被允許,不屬于“具有營利性”。
2 《馬拉喀什條約》具體的版權規范分析
2.1 強制性規范
許多國家和地區針對視障者建立的版權合理使用制度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標準低,不足以對版權形成符合視障者提供獲取和利用無障礙格式版需求的版權限制。二是版權合理使用制度具有任意性,而非強制性,權利人可以通過版權協議、技術措施等手段削弱和排除被授權實體、受益人的合理使用權?!稐l約》對視障者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提出了強制性要求,著重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作品類型進行明確界定。《條約》第二條第(一)款關于“文字、符號和(或)相關圖示”的規定,事實上覆蓋了目前各國和地區版權立法涉及的絕大多數作品類型,由于美術作品、建筑作品、攝影作品、模型作品很難通過無障礙格式版轉換被閱讀障礙者利用,而口述作品沒有必要進行版權限制,因此只有“電影作品”不在強制適用范圍內[3]。二是《條約》第四條第一(一)款規定,締約國“應在”國內版權法中對復制權、發行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限制,“應在”意味著具有強制性,被認為是《條約》提供的權利限制的“最低標準”。三是《條約》第五條第一款同樣使用“應規定”的表述,要求締約方建立無障礙格式版的跨境交換政策,并且規定關于跨境交換的版權政策不得用于處理權利窮盡問題。為了規范被授權實體的行為,防范對權利人經濟和精神權利的不合理損害,《條約》制定了相關約束條款,這些條款同樣具有強制性,可被視為被授權實體應盡的法律義務。例如,《條約》第二條第(三)款對被授實體的要求,第四條第二款第(一)項對作品“修改”前提的要求和目的性要求等。
2.2 授權性規范
《條約》是版權利益博弈的結果,由于各締約方在一些問題上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達不成一致意見,《條約》采取了折中的辦法,授權各國自主決定立法,這給各國在《條約》提出的“最低標準”的基礎上創新本國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據,最重要的就是其第十二條規定的“發展條款”?!稐l約》第十二條規定:締約各方承認,締約方可以依照該締約方的國際權利和義務,根據該締約方的經濟條件與社會和文化需求,對于最不發達國家還應考慮其特殊需求、其特定的國際權利和義務及這些權利和義務的靈活性,在其國內法中為受益人實施本條約未規定的其他版權限制與例外。以此項規定為基礎,《條約》將公開表演權、翻譯權等權利的限制與例外立法權交由各國自己行使,將“商業供應檢驗法”、“版權補償”等問題的立法也交給國內法解決?!稐l約》設置“授權性規范”的意義是:一是照顧到各國和各地區的利益訴求。二是有利于各國視障者版權制度的完善。例如,我國存在大量的視障者群體,在目前有聲書、無障礙電影日益成為適于視障者接收信息的無障礙格式版的形勢下,有必要在《條約》的“最低標準”之外,對表演權、翻譯權等權利和電影作品等進行限制。又如,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七條被稱為“圖書館??睢保顷P于圖書館合理使用數字版權的制度,但該條款設置了“商業檢驗法”,這種規定實際上是在較大程度上剝奪了圖書館的合理使用權利。一方面,“保存”“陳列”是圖書館的常規性業務;另一方面,圖書館并不擅長從事“市場調查”,無法為其業務提供市場調查結果的法律支撐依據。因此,《條約》未對“商業檢驗法”予以強制立法,對我國圖書館開展視障者服務是有利的,我國在未來關于圖書館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中同樣不應予以立法。
3 圖書館開展視障者服務的版權管理
3.1 充分認識開展視障者服務版權管理的重要意義
我國殘廢疾人事業早已被納入法制化、政策化軌道。《殘疾人保障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國家采取措施,為殘疾人信息交流無障礙創造條件”“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為殘疾人獲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關于加強殘疾人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要免費向殘疾人開放或給予優惠,并提供無障礙服務;各級公共圖書館要建立視障者閱覽室,配置盲文讀物及相關設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殘疾人事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4]。在此背景下,在圖書館界普及和深化視障者服務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由于視障者服務不僅需要版權法規的保障,更需在版權法的規制下進行,因此圖書館要高度重視版權管理工作,特別是《條約》本土化后,圖書館界要開展進一步的版權普法活動,并在視障者服務中宣傳好、運用好版權法。
3.2 建立完善的版權管理制度體系和具體操作規則
隨著《條約》的本土化立法,圖書館為視障者提供服務將面臨新的任務和要求,實踐的廣度和深度都將有所拓展,制作和傳播以及跨境交換無障礙格式版的版權問題將會增多,對圖書館版權管理將會形成新的挑戰。因此,圖書館要按照《條約》的立法精神,特別是依據本國立法,明確自己在視障者版權合理使用制度中的法律地位,切實領會和掌握版權規則,有針對性地建立健全版權管理制度體系和操作機制,正確行使權利,積極履行義務。我國絕大多數圖書館并不具備從事視障者服務版權管理的人才和經驗,因此筆者建議中國圖書館學會知識產權和法律委員會根據版權立法精神,編制圖書館全行業遵循的視障者服務版權政策指南,發揮行業規范對圖書館制作和傳播無障礙格式版的規制功能。
3.3 在實踐中深入開展視障者版權管理的學術研究
盡管我國圖書館開展視障者服務由來已久,但其法律地位并未得到版權制度的明確。相較于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的《版權法》,圖書館作為被授權實體得到了法律法規的明確認定[5]。圖書館在版權法中為視障者服務的法律地位的缺失或模糊不清,使圖書館開展視障者服務“師出無名”,影響了其服務積極性。因此,我國未來的視障者版權立法要賦予圖書館應有的法律地位,而圖書館在擁有法定的為視障者提供服務權利的基礎上,要不斷開拓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技術和方法,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在此過程中,當遇到諸多前所未有的新的版權問題時,圖書館要結合服務實踐進行深入研究,一方面不斷完善版權管理,另一方面為立法創新提供證據。因此,圖書館不僅是版權法規的遵守者、運用者,同時也是完善版權法規的參與者、建言者。
參考文獻:
[1] 袁麗華.基于無障礙電影的殘障人群服務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10):88-92.
[2] 王曦.著作權權利配置研究[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17:20.
[3] 王娟娟,吳躍偉.國際視障人士著作權例外與限制條約發展現狀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1):78-81.
[4] 高曉虹,陳欣鋼.光明影院:無障礙視聽傳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編輯,2019(3):4-7,25.
[5] 魏剛泳.印度殘疾人版權例外制度述評[J].出版科學,2010(1):95-101.
(編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