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安


梁思成和劉敦楨,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被譽為“南劉北梁”。1933年9月,梁思成、劉敦楨一行來到山西大同,對當地的古建筑進行實地考察。
眼前精美得讓人嘆為觀止的古代藝術遺存,震撼著每個考察成員的心靈。在見到日思夜想的佛宮寺釋迦塔后,梁思成激動不已,在給自己的妻子、同樣是建筑大師的林徽因的信中寫到:“好到令人叫絕,半天喘不過一口氣來。這個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筑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師、不知名的匠人。”
要想領略山西古建筑的風采,絕不能錯過古塔和古樓。若說古城古堡是一本講述山西的歷史書,寺院廟宇是刻畫信仰的繪本,那么塔、樓便是“標注”山西景觀的記號,指引游人去探尋它們的前世今生,記錄三晉大地上的壯美河山。
中華大地,古塔眾多,現存2000多座。要問在山西最特殊的是哪一座,非應縣木塔莫屬。2016年,作為我國現存唯一的最高大最古老的木構塔式建筑,應縣木塔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在坊間,人們把它與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并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據說,促使梁思成急迫地想去一睹應縣木塔芳容的緣由,是一句在民間流傳很久的諺語:“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而今天的應縣在遼代稱應州,正是后晉割讓給遼國的燕云十六州中的一州。
應縣地處內長城要沖,轄有北樓口、石口、馬蘭口、茹越口、胡峪口等重要衛口,乃兵家必爭之地,后晉石敬塘割讓燕云十六州以后,宋遼兩軍經常在此刀兵相見,為了窺測軍情,弘揚佛事,便建造了這座高大木塔。
由于應縣木塔的名諱如雷貫耳,人們倒把它原來的名稱淡忘了。其實,這座木塔的本名叫做釋迦塔,是佛宮寺內唯一的遼構遺存。
佛宮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木塔、磚建門樓、大雄寶殿。全寺建筑布局結構嚴謹,木塔處于山門與大殿之間,游人站在山門之內,木塔全景便展現在面前。整座木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全塔使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重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據清朝《山西通志》和《應縣續志》記載:“晉天福年間(公元936年-943年)建,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重修。”可見,建造此塔的工程延續百年有余。此外,由于本地無良材珍木之產,必須從內地運來,哪怕運輸一根木頭,也需經過百車牛馬之艱難,再加上該塔均為木質結構,其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艱難,耗費人力、物力、財力之龐大,可想而知。
木塔分為臺基、塔身、塔剎三部分,有著甚為豐富的層次。臺基為青石砌筑,分上下兩層且周圍建有月臺。塔身外看共五層,但各層間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的鐵制塔剎有避雷的效果。最為精巧的手藝與設計要屬木塔的木制結構。塔中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8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加之匠人充分利用傳統建筑技巧,在木塔中共用斗拱54種,形態各異且功能不一。斗拱、柱梁鑲嵌穿插吻合,一方面增強了木塔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使木塔美觀大氣。



通過塔門進入內部,每層塔室之內都有佛像安置,結構復雜,巧奪天工。木塔底層最為特別,不僅有重檐回廊,而且藻井華麗。佛壇上約11米高的釋迦牟尼金身塑像面目端莊,光彩照人。四周內槽墻壁上還畫有六尊如來佛像,色彩鮮艷,其中如來頂部的飛天畫像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的佳作。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在整修塔內塑像時,工作人員還發現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包含遼代刻經、寫經和木板套色絹質佛像等,對于研究我國印刷工藝的發展和遼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狀況極具價值。
應縣木塔矗立在晉北大地已有960多年,歷經無數酷暑嚴寒、風雨雷電以及地震的侵襲,依然壁立廣漠,坐視蒼穹。出于文物保護的需要,如今木塔只開放第一層,但仍可想見古人登臨塔頂,憑欄遠眺時,將那桑干似帶、恒岳如屏的景色盡收眼底,定然愜意無比。
每年清明時節,麻燕來北,有了這種喜高的生靈在塔里筑巢安居,木塔再無蟲蛀之憂。等到立秋以后,天氣漸涼,鳥類悉數南歸,人們看著高遠的天空,免不了回想起在四月槐花馥郁悠遠的香氣里,檐下風鈴叮咚,千萬只麻燕黑云般繞塔而飛的盛景。
琉璃制品作為一種藝術裝飾,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特殊元素,通常用于宮殿、廟宇、陵寢等重要建筑之上。山西琉璃是我國陶瓷工藝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品類,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是繼秦磚漢瓦之后,陶瓷藝術在建筑領域廣泛應用的典型范例。
早在漢代,汾河中下游就已經成為早期的琉璃燒制地區。到了明代,這一區域的琉璃制作進入鼎盛時期,其燒制的琉璃建筑構件品種多樣,造型豐富,釉彩也更加濃重,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涌現出了一大批流芳百世的建筑精品,廣勝寺的飛虹塔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廣勝寺位于臨汾市洪洞縣,建塔歷史悠久,據宋手抄本《平陽府志》記載,北周僧人正覺在修塔時掘出一塊斷碑,上面寫著:“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創建俱盧舍寺,寺故有塔,乃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之數,在震旦國者一十有九,而此其一也。”(這里所說的震旦國即指中國)
不幸的是,元代時期寺內的部分佛塔毀于地震;但幸運的是,自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起,寺內的連達和尚在原址上開始重建飛虹塔,而這座塔之所以冠有此名,正是因為連達和尚的法號——飛虹。到明天啟二年(公元1662年),僧眾又增修了底層回廊,并在塔身上加裝琉璃,至此塔頂及各層間的椽檐、斗拱、鋪瓦,一概用彩色琉璃裝飾,壁間又分別嵌以華美的琉璃門框、角柱及金剛、天王等神像……飛虹塔搖身一變,成為一座氣勢宏偉的閣樓式琉璃塔。
當游人踏入廣勝寺上寺的山門,飛虹塔就完整地呈現在眼前。塔身外鑲黃、綠、藍、紫等多色琉璃,而做工繁密的屋宇、斗拱、角柱、欄桿、花罩處均繪有或雕刻有鳥獸花卉的圖案。遍飾塔身的琉璃又與建筑構件層層各異,面面不同。近觀細密繁復之處,可察覺到,琉璃塔一、二、三層最為精致,威武雄壯的力士、云煙縈繞的樓閣、慈眉善目的佛祖、肅穆端莊的菩薩……一律塑制得精細華美,引人入勝。行至塔內,攀登而上,除底層為木質回廊外,其他走廊均用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此外,不僅塔外由琉璃制成,室內也有極為少見的琉璃藻井,就連塔剎的流蘇也是用綠色琉璃制成。


因飛虹塔為磚砌,外包絢麗的琉璃,色彩斑斕,所以最美的時候就是旭日東升和夕陽西下之時,當陽光閃耀,遠遠望去,高聳在霍山之巔的飛虹塔猶如彩虹飛架,熠熠生輝。
飛虹塔自明代建成到現在,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完好無損,色澤如初。在康熙三十四年,臨汾一帶曾發生八級地震,震中地區“城郭房舍存無一二,居人死傷十之七八,烈火燒天,黑水涌地”。洪洞一帶也是重災區,“衙署廟宇、民居半傾倒”,而飛虹塔的損失僅僅是塔剎周圍的四個小剎震壞了兩個,如應縣木塔一般堅韌穩固。
1937年6月,梁思成一行人再次對山西古建筑進行考察。這一次,他們來到了廣勝寺,對上寺、下寺、水神廟及飛虹塔做了認真的調研。回到北京后,特意給廣勝寺住持力空法師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國人只知藏經之可貴,而不知廣勝寺建筑之珍奇。明應王殿的壁畫和上下寺的梁架,都是極罕貴的遺物,都是我們所未見過的獨例,非常值得研究。”此后,梁思成還在《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中提到飛虹塔:“其結構之法,在我國尚屬初見。”
廣袤的晉北大地曾經是金戈鐵馬的古戰場,這里有蒼涼古樸、蜿蜒連綿的內外長城,有大雁低飛、文人慨嘆的雁門古關,各種與戰爭有關的遺跡遍布這塊土地的每一個角落,邊靖樓就是一座因戰爭而興建的古建筑。
邊靖樓位于忻州市代縣境內,明代時,它作為一座城的制高點,是重要的軍事設施,不僅便于指揮作戰,而且能夠登高望遠,利于瞭望敵情、擊鼓鳴號傳遞信息。執政者為了祈愿邊塞安靖,遂起名“邊靖樓”。



邊靖樓以其體型高大、氣勢不凡著稱。它坐北朝南,樓高40米,臺下券洞南北穿通,洞高約9米,要比一般城池門洞高出許多。而且邊靖樓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的木質鼓樓,比山海關靖邊樓高15米,比嘉峪關城樓高17米。甚至有學者稱其為“萬里長城第一樓”,是山西樓閣式建筑中的“巨構”。
樓身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四周圍廊。樓高三層,二層設有勾欄,三層于勾欄之下設平臺。各層檐下皆有斗拱,制作規整,設計精巧。
其“巨構”之處還體現在懸于樓上的巨大牌匾。邊靖樓南面高懸巨匾兩塊,一塊寫有“聲聞四達”,登樓可北望雁門關,南俯滹沱河,俯瞰縣城全景,作為鼓樓,可謂是通傳訊息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另一塊上書“威鎮三關”,雍正年間,塞外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而此處是位于山西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交界處的防守要道,守住了三關就保住了太原,中原大地的百姓就能夠安居樂業。
此外,在山西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邊,也坐落著一座聲名鼎沸的古樓——鸛雀樓,它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齊名天下,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但南宋年間被元兵燒毀,成為國人一憾。2002年,鸛雀樓得以復建落成,成為現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它有著高臺重檐,黑瓦朱楹,外觀為四檐三層,樓體結構奇巧,內分六層,總高73.9米,體現了唐代氣魄宏偉,嚴整開朗的建筑風格。鸛雀樓內部,則用精雕細刻和油漆彩畫描繪了大唐蒲州的盛景。
和邊靖樓一樣,鸛雀樓也是登高望遠的勝地。站在頂層極目千里,既占河山之勝,又據柳林之秀。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王之渙登上古樓,眺望遠方,被眼前無垠的美景吸引,于是寫下了千古流傳的《登鸛雀樓》。如今再登古樓,每當傍晚時分,遠處是落日西沉,即將墜入群山盡頭的圖景;下方是黃河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向東,流歸大海。“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悠遠意境再現,若是目睹了此情此景,不知是否也能與詩人共情,不被世事所困擾,心懷些許的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