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一鯨

在大自然中,土壤隨處可見。它們遍布花壇、田間、山林,默默地為植物提供所需的營養。盡管毫不起眼,但卻對陸地生態系統極為重要,它緊密地聯系著地球的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簡單來說,土壤就是覆蓋在地球表面、能夠生長植物的一層疏松物質,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和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水分、空氣、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其中,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滅菌后得到的養料等,而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中的水分,氣體物質則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的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生長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然而,土壤并非生來就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就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會發育一樣,平平無奇的土壤也會緩慢地“長身體”。好比人的生老病死、由瘦變胖,土壤從貧瘠到肥沃,它的發育也需要一系列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幼年、成熟和老年三個階段。
最初,土壤是由巖石變來的,巖石通過風化作用成為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被稱為“成土母質”。這是形成土壤并構成土體的基本材料,等同于土壤的“骨架”,也是土壤的最初來源。它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是作物養分的重要來源之一。在適宜的條件下,土壤母質會在生物的作用下進入幼年土壤發育階段。首先是在巖面出現“巖漆”狀巖生植物,主要為藍藻,或者是綠藻、甲藻、硅藻等;之后漸漸發展為巖面地衣類植物的繁生,再是苔蘚植物著生,最后是高等植物的繁生。這時,原始土壤正式形成。
在幼年階段,土壤的土體較為單薄,有機物質基本都在表層積累,土壤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母質的特征。因此,這一階段的土壤仿佛無數細小沙塵的堆積,肥力還很弱。等到了成熟階段,土壤中的有機質積累旺盛,而有機質含量的多少常常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人們常把含有機質較多的土壤稱為“油土”。此時易風化的礦物質強烈分解,在淀積層中粘合成顆粒狀大量積聚,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產力均達到最高水平。
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以后,成熟土壤將出現強烈的剖面分化,有了更多的層次,有機質累積過程慢慢減弱,礦物質的分解也進入到了最后階段,只有抗風化最強的礦物還殘留在土體中……土壤進入到老年階段,這一階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產力都明顯降低。
其實,母質、氣候、生物、地形,甚至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土壤的發育。



在氣候方面,土壤若是處于干燥的荒漠、低溫的苔原或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地區,隨著溫度、降水、蒸發的變化,其發育程度各不相同。而地形帶來的垂直變化影響同樣如此。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徑流的侵蝕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質的遷移,所以很難發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質的侵蝕速度較慢,成土母質得以在較穩定的氣候、地理條件下逐漸發育成深厚的土壤。
此外,土壤的本質特征——肥力的產生還與生物的作用密切相關。生物的生命活動會積累有機質,使土壤肥力得以形成并逐步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生物就沒有土壤的發育。
當然,作為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成員,人類在土壤的發育過程中也“出了不少力”。一方面,人們通過合理的耕作經營,培育出一些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還利用施肥等方式增強土壤肥力;但另一方面,由于過度開發等人類活動,也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荒漠化等嚴重問題。保護土壤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只有對大自然懷有虔誠的敬畏之心,人類才能繼續繁衍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