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一些“月光族”,已經工作很久卻攢不下最基本的應急金,出了事就得找朋友借錢,向父母伸手。
作為經濟獨立的個人,學習理財就是要改變這個現象。理財規劃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儲備應急金,在你剛開始工作時,就要先攢應急金,存好日常3到6個月的支出資金。
應急金是理財的最低要求,但很多年輕人都做不到,原因就是存不住錢。其實很多“月光族”往往比較能干,收入不低,并且在職場上有相當大的競爭力。真正處在社會的底層、收入很低的人群倒不是“月光”,因為這些人安全感相對較低,所以有更大的動力來要求自己存錢。
理論上講,理財不是存錢,但是所有人的理財都是從存錢開始的。
要存多少才好?有人說:“存錢當然是存得越多越好。”其實不然,存多少錢在財務指標上叫“結余比例”。如果你一年掙30萬元,存下9萬元,那么你的結余比例就是30%;如果你只能存6萬元,結余比例就是20%。那么結余比例到底多少才好呢?一般標準是:結余比例至少要達到10%,但也不要超過70%。
那些過度節省的人,雖然有更多的財務資源,未來可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他現在的生活明顯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從一生的時間跨度上來看,這樣過度節制消費行為并沒有幫他實現幸福的最大化。
其實這個觀點也同樣適用于“月光族”。有些“月光族”不存錢的理由是:“我只要現在活得好,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說。”可未來一旦有意外發生,生活很可能陷入困境。
我們追求的既不是過度攀比、奢華的消費方式,也不是那種對自己過于苛刻的生活方式。我們要追求的是自然的、符合自己生命狀態和財務情況的生活態度。
債務管理似乎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問題。一方面,大家對于債務的傳統印象往往比較負面,常常跟債臺高筑、負債累累、資不抵債這些詞匯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富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欠債特別多”。甚至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一個人的富裕程度和他的負債水平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負債越多的人越富裕。
通過增加負債的方式,可以增加可支配的財務資源。通過增加負債增加總資產,而資產是可以給我們帶來收益的,那么負債越多意味著資產越多,這些資產帶來的收益自然就越多。
所以判斷負債能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富裕,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你通過負債增加的資金所產生的收益是否高過負債的成本。如果是,那么這個負債行為就能夠讓你賺更多錢。反之,如果負債帶來的資金不能夠產生收益,或者產生的收益抵消不了負債帶來的額外財務成本,那么這個負債就成為你財務上的沉重負擔。
理財不光講怎么賺錢,還要講怎么花錢、怎么管錢、怎么存錢、怎么分配錢。希望每個人都能合理地管理自己的金錢,打造優質生活。
習慣去記賬。如果沒有養成記賬的習慣,不僅容易讓錢浪費在不需要花的地方,也不知道錢都花在了哪里,最終稀里糊涂地繼續過著“月光族”的生活。
一定要存錢。財富一般都是靠積攢下來的,因此,為自己制訂存錢計劃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錢別丟了。投資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絕對不能把本錢丟了!時刻記著這個原則,為自己降低投資風險。能保住本錢就是賺錢;失去本錢就等于失去一切;風險一定會有,但記得看好你的原始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