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瑞璞 劉東奇
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大幅提高,致使臨床牙齒修復技術也有明顯提高。上前牙缺損屬于臨床口腔科常見疾病,上前牙的缺損后導致牙冠部硬組織大量缺失,繼而出現牙根斷裂等詳細并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進食。牙齒修復技術是治療上前牙缺損的有效措施,而不同的修復材料,所產生的修復效果也有明顯差異。為研討在上前牙缺損修復中應用預成纖維樁的效果和價值,特行此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方式納入我院口腔科2020.4-2021.8內130例上前牙缺損患者,其中對照組(63例):男、女為30、33例;年齡17-60(38.66±9.33)歲。觀察組(67例):男、女為35、32例;年齡17-61(38.47±8.45)歲。兩組患者資料用統計學分析,P>0.05。
納入標準:1、符合上前牙缺損及修復治療指征;2、臨床資料齊全;3、無認知障礙和精神疾病;4、生命體征穩定;5、無感染征象、中毒癥狀者;6、患者和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且為自愿參加;7、此研究征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1、合并凝血障礙;2、無臨床配合能力;3、修復治療當日體溫兩次測量數值超過37. 5℃者;4、急性傳染病;5、高熱伴有嚴重貧血;6、認知障礙;7、口腔有感染病灶。
1.2方法
對照組:可塑纖維樁:先借助X線片檢查患者缺損牙體,重點觀察牙周、牙槽組織和患牙具體缺損程度。已損壞的牙體組織充分清除,確保患牙根管充分暴露,根據患牙牙體缺損具體情況選擇牙鉆進行擴根操作,選擇明顯長于患牙的可塑纖維樁。在患牙根管中置入可塑纖維樁,后進行光照固化,確保可塑纖維樁表面與牙冠表面形態相同,光照固化維持20 s。從患牙根管中取出可塑纖維樁,再次行光照固化處理,確保可塑纖維樁根部和根管內牙體形態相同,光照固化維持40 s。借助根內處理劑處理可塑纖維樁表面及根面,在患牙根管內涂抹粘結劑,在患牙根管內置入可塑纖維樁,給予光照固化處理,時間維持60 s。樁核樹脂完全硬化后制作修復體并為患者試戴。
觀察組:預成纖維樁:借助X線片檢查缺損牙體以牙周,清除損壞牙體組織,充分暴露牙根管,根據患牙缺損程度選擇牙鉆擴根,選適合預成纖維樁,在患牙根管內置入預成纖維樁的一端,確保纖維樁距離患牙牙根尖5 mm,后剪斷可塑纖維樁。剪切好的纖維樁取出,在患牙根管內、纖維樁均勻涂抹粘接劑,將纖維樁置入患牙根管內,后光照固化處理,時間維持40 s。樁核樹脂完全硬化后制作修復體并指導患者試戴。
1.3觀察指標
修復成功率:修復成功(修復體和基牙間無間隙,修復體輕度、松緊度適中,不卡探針,沒有對咬合產生影響,無嚴重紅腫和出血),修復失敗(探針可進入間隙,修復體明顯松動,同鄰牙連接處會嵌塞食物,卡針且牙齦紅腫明顯,根尖區存在陰影)。
修復后患者生活質量:借助生活質量綜合問卷(GQOLI-74)展開調查,單項分值0-100分,評分高是生活質量好。
1.4統計學資料
此研究數據通過Microsoft Office Excel設計表格,借助SPSS 22.0軟件錄入數據并分析。數據遵從正態分布原則,以P<0.05視為研究存在統計學顯著。
2、結果
2.1修復成功率
觀察組(n=67):修復成功65例,修復成功率高達97.0%。對照組(n=63):修復成功54例,成功率為85.7%,兩組數據相比,P<0.05(x2=5.3533)。
2.2修復前后牙周指標改善情況
修復前觀察組:牙周探診深度(5.26±0.23)mm,探診出血率(89.36±5.56)%,前牙覆蓋(6.33±1.23)mm;對照組牙周探診深度(5.22±0.36)mm,探診出血率(89.56±5.41)%,前牙覆蓋(6.56±1.25)mm;兩組數據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t=0.3655、0.1141、0.1485)。
修復后觀察組:牙周探診深度(3.22±0.23)mm,探診出血率(22.23±2.52)%,前牙覆蓋(2.12±0.41)mm;對照組牙周探診深度(3.89±0.66)mm,探診出血率(35.36±3.33)%,前牙覆蓋(3.56±0.66)mm;觀察組患者牙周探診深度、探診出血率以及前牙覆蓋較低,兩組數據相比,P<0.05(t=8.6656、9.2012、11.1045)。
2.3修復后患者生活質量
觀察組:軀體功能(85.56±5.23)分,心理功能(88.45±2.41)分,社會功能(85.23±5.45)分,物質生活(89.56±6.33)分。對照組分別為(78.56±2.36)分、(75.52±3.33)分、(79.52±4.23)分、(81.03±2.36)分。可見,接受預成纖維樁修復的觀察組,患者軀體、心理等各項指標分值較高,兩組數據對比,P<0.05(t=7.4156、6.2215、8.5245、6.4178)。
3、討論
上前牙缺損屬于口腔常見和高發疾病,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會影響患者咀嚼功能的同時影響其面部美觀度。粘結、充填、冠修復都是臨床以往較為常用的牙體缺損修復治療措施,但對于缺損較為嚴重的患者,則需樁核修復,繼而確保良好的固位和抗力并提升修復效果。
現階段臨床對上前牙缺損患者進行口腔修復,多以金屬樁、纖維樁較為常見,其中金屬樁易腐蝕,所以臨床應用范圍受限,而纖維樁生物相容性高且抗腐蝕,因此臨床應用范圍較廣。纖維樁又包括可塑纖維樁和預成纖維樁。此研究中的觀察組,修復成功率高達97.0%,對照組為85.7%,且經修復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分值較高,兩組數據對比,P<0.05。證實了在上前牙缺損修復中應用預成纖維樁的效果和價值。提示:預成纖維樁屬于新型的樁核修復材料,彈性更接近人體牙本質,因此修復后可避免應力集中。加之預成纖維樁耐腐蝕且生物相容性較好,修復后可避免腐蝕和變色,繼而提高修復效果的同時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在上前牙缺損修復治療中應用預成纖維樁中效果顯著,可提升治療效果并提高修復成功率,繼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應用價值較為顯著并值得臨床借鑒。
作者簡介:索瑞璞,女,(1974~12),陜西渭南人,大專,口腔內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