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作平

摘要:目的:探究綜合護理模式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方法 ?選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9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6例,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常規護理+綜合護理,比較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結果 ?護理7d時觀察組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較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0.00%,較對照組16.38%低(P<0.05)。結論 ?對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手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模式干預,可改善其下肢血流狀態,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效果顯著。
關鍵詞:脊柱骨折;綜合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
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為骨科常見疾病,發病原因多與外力撞擊、跌落等相關,需盡早手術治療,以快速恢復患者腰椎功能,滿足患者脊椎生理功能需求。但術后早期患者需保持較長時間肢體制動,并受其創傷應激反應影響,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較高,易受其栓子脫落游走增加肺栓塞發生風險,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需積極防控[1]。護理干預為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環節。常規護理中多以保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遵醫囑治療、常規康復指導等為主,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防控關注度相對不足[2]。綜合護理模式,指在護理中通過擴大護理內容、提升護理質量,以滿足臨床護理需求。為此,本次研究選9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分析綜合護理對其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9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27~68歲,平均(43.21±7.96)歲;損傷部位:C4節段以上19例、C4節段以下27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齡25~71歲,平均(44.23±7.01)歲;損傷部位:C4節段以上16例、C4節段以下30例;組間基礎資料相近(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脊柱CT、臨床查體等確診為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②精神狀態正常,可有效護患溝通;③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②凝血功能障礙;③術后下肢功能完整;④研究期間失訪、死亡。
1.3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1)基礎護理:術后6h去枕平臥,將其頭部偏向一側;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遵醫囑指導用藥;(2)并發癥護理:①壓瘡:翻身拍背時以保持平行翻動,避免脊柱損傷;②下肢深靜脈血栓:適當抬高患者下肢易促進靜脈回流,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以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③肺炎: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必要時通過霧化、吸痰等方式降低肺炎發生率;(4)飲食指導:叮囑患者清淡飲食。
觀察組(常規護理+綜合護理):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1)心理護理:護理期間行為舉止、語言表情溫柔,以拉近護患關系;結合患者面部表情、主訴等綜合評估患者情緒狀態,與其耐心交流,告知其手術治療方案、術后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下肢靜脈血栓表現及發生原因,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減少護理相關應激情緒,并指導其關注自身下肢異常感受變化,提升患者下脛深靜脈血栓自我監測能力;實施積極心理暗示,包括“您今天看起來起色很好!”、“今天天氣真不錯”等保持患者情緒狀態穩定性,避免應激情緒影響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性;(2)飲食監護:為患者制定飲水時間表,叮囑家屬增強對患者飲水監督以維持其有效血容量;講解低脂、低糖等對其血管保護作用,以提升其飲食依從性,減少血管刺激;(3)下肢管理:幫助患者穿戴彈力襪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每4~6h檢查患者雙側下肢,并從腓腸肌遠端向近心端擠壓,必要時應用空氣壓力波干預,被動性增強患者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隨患者康復,充分保護脊椎穩定性基礎上實施康復鍛煉,以提升其下肢自主運動能力,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
1.4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7d時靜脈血流速度,包括股靜脈、腘靜脈,取兩側平均值;(2)比較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為確診標準。
1.5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PSS24.0軟件計算,( )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2檢驗;P<0.05提示比較差異顯著。
2.結果
護理前兩組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水平相近(P>0.05);護理7d時觀察組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較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0.00%,較對照組16.38%低(P<0.05),見表1。
3.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原因,與血管收縮、血容量減少、血管內壁損傷等因素相關[3-4]。常規術后護理中,多以保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性、簡單護理介紹等為主,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影響因素相關護理干預較少,因此常規護理效果相對有限。
本次在對觀察組患者綜合護理中,重視下肢綜合管理方案,通過保持患者情緒穩定、維持其血容量穩定、強化下肢管理方案,研究結果顯示,護理7d時觀察組下肢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均較對照組高,且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考慮原因為,在對觀察組護理中,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將護理內容擴展至下肢靜脈血栓專項管理方案中,如在實施心理護理中,可避免患者情緒過激出現血管收縮、血管內皮損傷情況,減少患者靜脈血流刺激,降低血栓形成風險[5];叮囑患者多飲水,并制定飲水時間表,可通過增加患者血容量,維持患者血流速度穩定,并通過增強患者飲食健康教育指導,可減少患者不良飲食習慣對其血管內壁刺激;在下肢專項管理中,可通過被動改善患者下肢靜脈血流速度,并通過康復訓練增強患者下肢主動運動能力,以全面性改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
綜上,對脊柱骨折并脊髓損傷手術患者護理中,與單純實施常規護理相比,實施綜合護理模式可改善患者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李雪. 脊柱損傷患者術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現狀及影響因素[J]. 頸腰痛雜志, 2020, 41(4):400-404.
[2]魯青. 脊柱損傷及脊柱手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護理進展[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19, 25(3):422-423.
[3]虞鑫, 劉偉, 張豪偉. 脊髓損傷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骨傷, 2020, 033(002):140-143.
[4]辛坤, 王婷婷. 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者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J]. 頸腰痛雜志, 2019, 040(003):431-432.
[5]邸林,王濤. 舒適護理模式在預防胸外科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 血栓與止血學, 2020, 26(05):144-145.C5E0166E-E68E-4D29-8A34-AD6DDF19F0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