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

摘要:目的:探討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護理中實施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以及對血壓控制、疾病認知的影響。方法:納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n=63)與觀察組(n=63),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實施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血壓(舒張壓、收縮壓)水平控制情況,采用與我院存在合作關系的上級醫院制定的疾病認知評估量表對兩組患者疾病認知(疾病健康知識、用藥注意事項、護理干預方式、行為管理)程度進行評估。結果:①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舒張壓、收縮壓等血壓水平相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血壓水平較護理干預前均有所改善,但組間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②觀察組疾病健康知識、用藥注意事項、護理干預方式、行為管理等方面認知程度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護理中實施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明顯,不僅可以有效控制血壓水平,還能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促使其恢復正常生活狀態。
關鍵詞: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老年高血壓;血壓控制;疾病認知程度;
原發性高血壓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心腦血管疾病,同時也是老年人發生腦中風、腦出血、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一旦發病致殘率、致死率極高[1]。高血壓在中老年群體中高發,相關流行性疾病統計調查顯示,2016年我國老年群體中高血壓發生率高達33.5%,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老年高血壓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老年人一旦發病容易出現頭暈頭痛、耳鳴以及暈厥等臨床表現,病情較嚴重的甚至會直接引發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這些癥狀不僅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還會嚴重損害心、腦以及腎等重要器官[2]。現目前,臨床上針對高血壓的治療通常是以藥物降壓控制為主,但大多數老年人對于高血壓疾病知識的認知度不高,使得其在用藥治療后仍舊控制不佳[3]。隨著對老年高血壓治療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肥胖、高鹽、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是高血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鑒于老年高血壓患者普遍存在對疾病治療的知曉度、依從性較差的現象,我院將收治的126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護理中實施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以及對血壓控制、疾病認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n=63)與觀察組(n=63)。觀察組:男性34例,女性29例,年齡61-87歲,平均年齡(69.32±4.52)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23±0.12)年。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30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69.64±4.36)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51±0.16)年。兩組男女比例、年齡、病程時間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標準;②接受用藥治療;③無精神相關疾病、認知正常,能夠有效配合治療與護理;④年齡>60歲;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精神疾病、語言交流障礙者;②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嚴重并發癥;③繼發性高血壓患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護理內容為:①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根據其病情狀況,組織組內所有患者展開專題講座講解高血壓發生的原因、危險因素、治療方式以及生活注意事項等;②日常管理:強化對患者日常生活的監管,針對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應加以糾正,還需告知其遵醫囑用藥治療可以促進其病情康復,同時向其說明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會影響病情康復進程,進而強化患者治療依從性,并培養器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
觀察組實施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成立信息-動機-行為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專科醫生、護士長以及科室護理人員組成,護士長為小組組長,根據各個患者的病狀情況制定相應的信息-動機-行為護理計劃。護理內容為:①信息干預:患者在入院后對其病歷資料進行收集、分析、總結,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具體了解其對高血壓疾病的認知程度,其中主要包括高血壓發生的誘因、危險因素、血壓正常范圍、相關飲食注意事項等,明確當前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難點,了解各個患者具體的護理需求,通過查閱以往的臨床護理路徑,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其中主要包括病房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居家護理等。②動機干預:高血壓屬于慢性疾病,病程時間較長,受疾病的影響,絕大多數老年高血壓患者都存在煩躁、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長時間用藥治療但是血壓仍舊控制不良會使其喪失治療疾病的信心,對于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積極與其溝通交流,告知其高血壓的發生進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影響因素,讓其了解到藥物治療只能暫時性控制病情進展,維持正常血壓水平需要輔以飲食、生活行為才能得到較佳的成效,從而讓其明了自我行為管理對疾病治療的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提升其治療依從性。③行為干預:患在主要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其日常飲食、用藥情況、運動狀況以及睡眠質量等方面進行觀察,通過觀察分析患者存在的不良生活行為,進而向其提出并予以糾正;明確告知其日常飲食應注意低脂、低鹽,多進食新鮮水果、蔬菜;用藥方面應嚴格遵醫囑按時口服降壓藥物;生活中可根據自身情況、喜好進行適量的運動鍛煉,例如慢跑、打太極拳、散步、游泳等,禁止進行劇烈運動,運動時間應量力而行,避免使得其反;對患者進行一年的隨訪觀察,了解其出院后血壓維持情況及居家護理情況,例如日常飲食、用藥情況、運動狀況以及睡眠質量等方面,對于不合理的行為應予以及時的糾正,并告知患者定期回院復查。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血壓(舒張壓、收縮壓)水平控制情況,舒張壓正常范圍是60-90mmHg,收縮壓正常范圍是90-140mmHg;采用與我院存在合作關系的上級醫院制定的疾病認知評估量表對兩組患者疾病認知(疾病健康知識、用藥注意事項、護理干預方式、行為管理)程度進行評估,每方面總分值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2.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以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若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
2.結果
2.1兩組護理干預前、后血壓水平控制情況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舒張壓、收縮壓等血壓水平相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血壓水平較護理干預前均有所改善,但組間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疾病認知程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疾病健康知識、用藥注意事項、護理干預方式、行為管理等方面認知程度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高血壓是臨床醫學上一種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高發疾病之一,主要表現為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的一種綜合征[4]。現目前我國死腦血管并死亡率在所有疾病死亡率中排列第一,相關資料顯示,約有50%心肌梗死和70%腦卒中死亡與高血壓存在密切的關聯,最新版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我國平均每5個國民中就有一個高血壓患者,且發病率愈發趨于年輕化[5-6]。
現目前,臨床上對于老年高血壓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同時輔以改善生活、飲食習慣等[7]。由于大多數老年人對高血壓這一疾病知識缺乏認知,都期望經由藥物治療使其病情痊愈,但在用藥治療期間患者又因病情所致的不良情緒使得用藥不規律、減少用藥劑量、停藥等事件慣常發生,不僅影響治療效果,導致血壓長時間處于不穩定狀態,還使得病情進一步加劇,同時并發心肌梗塞、中腦風、腦出血以及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相關疾病,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8]。因此,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而言,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其血壓進行良好的控制可以盡可能的降低高血壓疾病所造成的致殘率、致死率[9]。
隨著我國護理模式的轉變,新興的護理干預模式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中,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便是其中一種極為有效的臨床管理方案[10]。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主要分為信息、動機以及行為三大方面,該護理干預模式主要側重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讓其在了解正確的疾病知識信息后能自我糾正行為,并重塑積極向上的動機,從而產生并保持正確的行為,其主要目的是對老年高血壓起到防治作用,信息、動機、行為三方面缺一不可,三者互相影響起到了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效果[11]。
現目前,我國臨床針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中實施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為了研究該護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護理中的有效性,本次展開了對比研究。從本次實施的臨床護理研究中可以看出,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舒張壓、收縮壓等血壓水平相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血壓水平較護理干預前均有所改善,但組間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常規護理模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的健康宣教工作缺乏針對性,哪怕是在專題講座后,仍存在對疾病缺乏認知的情況,從而使其治療依從性低[12]。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則是通過具體了解患者的病狀情況以及對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后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并對其進行多方面的行為干預,使其主觀能動性得以提升,強化了自我行為管理能力,從而將以往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加以糾正,在后續的治療過程中使血壓得到良好的控制。另外,觀察組疾病健康知識、用藥注意事項、護理干預方式、行為管理等方面認知程度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可以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在護理過程中獲取疾病相關知識,強化其自我管控能力,無論是在院內用藥治療期間,還是出院后居家自我管理期間都能良好的管控自我行為,進而確保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
綜上所述,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護理中實施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明顯,不僅可以有效控制血壓水平,還能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促使其恢復正常生活狀態。
參考文獻:
[1]黃思瑩. 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現代醫學, 2020, v.48;No.320(02):128-132.
[2]杜亞榮. 綜合護理模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疾病控制及認知水平的影響[J]. 名醫, 2019, No.68(01):187-187.
[3]孫中玲, 徐巧林, 何曉慶. 一體化健康教育模式在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臨床護理, 2019, 11(01):76-78.
[4]張喆, 常東陽, 周威. 多模式護理在老年高血壓患者圍術期血壓管理中的應用[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9, 038(007):997-999.
[5]周建儀, 徐蘭, 陳景利,等. 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在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建立及對神經康復和認知功能的影響[J]. 廣東醫學, 2019, 040(007):985-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