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文莉

摘要:目的:對綜合運動訓練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對患者血糖波動的影響進行研究。方法:選擇2019年9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將其分對照組與試驗組各55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綜合運動訓練,觀察兩組血糖波動情況及護理效果。結果:FBG、2hPG、HbAlc水平兩組護理后均比護理前有所降低,試驗組比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生理功能、心理維度、社會關系及治療維持度方面護理前2組比較區別不明顯,護理后試驗組各項指標評分均比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試驗組總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的高(P<0.05)。結論: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積極開展綜合運動訓練,對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和提高軀體功能等可發揮理想效果。
關鍵詞:綜合運動訓練;老年糖尿病;血糖波動
糖尿病作為一種高齡人群常見疾病,不僅可能引發多種類型并發癥,還對患者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1]。當前對糖尿病尚未發現特效療法,只能借助于血糖監測、藥物治療、運動指導、飲食干預以及健康教育等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穩定的生命體征。護理工作與糖尿病的控制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2]。而通過合理的綜合性運動訓練對于提高患者的體質和穩定血糖波動等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本文旨在探究綜合運動訓練在老年糖尿病護理中對其血糖波動的影響,并與常規護理加以對比,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9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將其分對照組與試驗組各55例,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32例、23例;年齡分布在60歲至83歲之間,平均(69.12±3.27)歲;病程在0.5年至19年之間,平均(9.65±1.17)年。試驗組中,男性37例,女性18例;年齡62~81歲,平均(70.31±2.84)歲;病程0.5~20年,平均(10.22±1.51)年。本組所有患者均明確診斷為糖尿病,均為60歲以上老年人,空腹血糖>10mmol/L,餐后2h血糖>11.0mmol/L,對研究知情,且簽署了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具體如下:①健康宣教:通過口頭教育、影像播放、健康手冊及資料發放等方式讓患者對糖尿病疾病知識有進一步了解,同時告知飲食、運動及自我監測血糖的重要性,及時糾正錯誤認知行為。②心理疏導:糖尿病一般需要長期接受治療,加上身體的不適感,所以患者的情緒及依從性也會受到明顯影響。對此,護理人員要及時疏導患者的不良心理,拉近護患距離,取得患者信任,提高其依從性。③生活指導:需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和飲食習慣做好飲食調整,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每日堅持適當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極等;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保持充足睡眠;定期監測血糖。④并發癥處理:對因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情況,應及時準確判斷病情并遵醫囑給予干預處理。
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綜合運動訓練,具體如下:①成立綜合運動訓練干預小組:由1名康復醫師和3名護理人員組成運動訓練干預小組,組員共同討論干預方案和收集分析患者的資料,康復醫師作為主要負責人,負責綜合運動訓練協調工作和運動康復知識的培訓,解答疑問,做好人員培訓等。②制定綜合運動訓練方案:在首次進行綜合運動干預時,護理人員要先對患者軀體功能進行全面評估,了解其能接受的運動量和強度以制定針對性的運動方案,首先,在器械的選擇上,要根據患者肌力情況來選擇不同強度彈力帶,方便患者在家中訓練,其中,肌力較差者可選擇低強度低阻力的彈力帶,肌力較強則選擇強度阻力中等的彈力帶;其次,向患者發放綜合運動訓練的圖譜和監測日記,做好一對一指導,其中,有氧運動可選擇慢跑、快走、散步等,使用彈力帶患者可根據耐受情況控制拉伸幅度及次數,平衡訓練者可根據自己的平衡感選擇是否需要支撐物和增減站立的時間等。③綜合運動訓練健康宣教:每月組織一次糖尿病患者進行運動訓練健康宣教,圍繞運動的益處及難處、運動能給身體帶來的變化、運動對血糖的控制作用等主題開展討論,鼓勵糖尿病患者互相分享運動的經驗及方法,互相支持,以提高患者的運動依從性,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④綜合運動訓練方法:綜合運動訓練主要分成五個部分,即熱身訓練:包含頭部、肩部環繞、腰部及原地踏步走四個動作,每次5min;有氧運動:可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來選擇慢跑、步行、跳舞、騎自行車等,每次30min以上;彈力帶抗阻力運動:包含上肢的擴胸、側平舉、彎舉和下肢的半蹲、站姿腿外展、站姿腿屈伸等動作,每次約20min;伸展訓練:包含肩胛、上背部、肱四頭肌、小腿肌群四個伸展動作,每次5min。
本組患者干預時間共12周,每周3次,每次運動持續約40min(不含有氧運動),運動量及運動強度由少(小)及大(多),護理人員每3周監測一次運動情況。
1.3觀察指標
觀察護理前后2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3]。
觀察護理前后2組生理功能、心理維度、社會關系及治療維持度方面生活質量評分,分值越低表示各項生活質量改善效果越好。
調查兩組護理滿意度,分為很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指標,滿意度為很滿意與滿意的概率之和。
1.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用 、%表示,t、χ2檢驗,經SPSS19.0統計學處理后,以P<0.05作為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的表達。
2.結果
2.1比較護理前后2組血糖波動情況
FBG、2hPG、HbAlc水平兩組護理后均比護理前有所降低,試驗組比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表1)。
2.2比較護理前后2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
生理功能、心理維度、社會關系及治療維持度方面護理前后2組比較中,護理前區別不明顯,護理后試驗組各項指標評分均比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表2)。
2.3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
試驗組總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的高,P<0.05(表3)。
3.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當前尚無根治療法的慢性終身性疾病,但具有可預防性和可控制性[4]。糖尿病血糖波動和大血管病變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由于糖尿病具有終身性,現代護理模式把患者住院時及出院后的干預視為一個整體,即住院期間護理人員通過系統的健康指導,能夠使血糖控制在一個穩定的范圍內,而出院后受患者年齡增長、生活、飲食及情緒改變的影響,很容易導致血糖波動,所以加強院內外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干預很有必要[5]。
綜合運動訓練中,熱身訓練能使患者各關節活動度得到提高,預防體液減少引發關節損傷;有氧運動可改善血糖水平的同時提高心肺功能;抗阻運動則可增加肌肉力量、耐力及體積,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伸展訓練則可消除運動后的疲勞感和減小關節損傷風險[6]。而在綜合運動訓練前通過健康宣教等能夠大大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定時監測患者的運動情況,能夠及時了解患者的運動情況,糾正不良行為,使運動訓練的開展更有效。
從該研究結果可見,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綜合運動訓練,和常規護理相比,其FBG、2hPG、HbAlc水平比對照組降低更明顯,生理功能、心理維度、社會關系及治療維持度方面評分均比對照組明顯降低,總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的高(P<0.05)。由此可見,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運動訓練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陶曉明,蔣翠萍,黃宇新,等.老年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特點與危險因素分析[J].老年醫學與保健,2020,26(06):995-999.
[2]邢婷,王俊軍,戚春輝,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與心電圖異常變化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0,24(18):61-63+67.
[3]張玉鳳.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與心率變異性的相關性[J]. 當代醫學,2020,26(2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