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王林平 肖巖 楊富增 崔愛軍 田佰通 梁棟
【摘要】目的:分析康復期精神分裂癥實施團體心理治療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病例選自在2019.07-2020.07時間內,來菏澤市第三人民醫院就醫處于康復期的7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作2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單藥物治療,患者繼續鞏固期的藥物治療方案,即足量齊拉西酮,即120-160mg/d。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之上,為患者進行團體心理治療。對比患者治療效果,指標觀察患者治療前后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社會功能評分及SCL-90各因子變化評分。結果:患者治療前PANSS及NOSIE評分對比無差異(t=1.359、1.156,P>0.05),治療后評分對比中實驗組顯著好于對照組(t=33.445、35.440,P<0.05),其中,PANSS評分治療前實驗組為90.36±3.32分,對照組為89.45±2.36分。治療后數據為50.36±3.21分和75.32±3.21分。NOSIE評分治療前實驗組為89.34±3.25分,對照組為90.34±4.12分。治療后為50.21±2.33分和73.32±3.21分,且患者治療前社會功能評分對比無差異(t=1.6308、1.0882、0.7656、1.0900,P>0.05),治療后實驗組顯著好于對照組(t=27.6699、15.9103、52.5368、49.5708,P<0.05),治療后實驗組各指標數據為95.32±1.12分、93.16±2.37分、92.36±3.11分、93.15±1.31分和95.32±1.11分。對照組為74.36±3.31分、74.12±3.45分、74.66±6.01分、78.32±1.11分和75.02±2.23分,同時實驗組患者治療后SCL-90各因子變化評分顯著好于對照組(t=9.856、21.377、27.465、29.370,P<0.05),其中,實驗組焦慮、抑郁、敵對和精神病性的數據為38.96±4.25分、40.12±3.36分、20.36±4.98分和10.58±3.36分。對照組為49.63±5.03分、59.16±4.25分、49.63±4.15分和27.89±1.25分。結論:在治療處于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時,輔以團體心理治療,可有效增強患者臨床療效的同時,還能夠控制患者病情發展,改善其社會功能,適宜臨床深入研究與推廣應用。
【關鍵詞】康復期;精神分裂癥;團體心理治療方法;有效性分析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精神病類型,誘發該病的因素較多。很多患者在發病之后會表現出比較顯著的臨床癥狀,因而會影響到患者自身健康。所以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為了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癥狀,需要給予患者科學的治療方案。通過相關研究分析發現,以藥物治療方式可改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控制與緩解其病情發展。而團體心理治療則是新時期患者治療中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在該項治療技術應用過程中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癥狀,緩解了患者自身病情。且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可提高對患者治療的指導能力,進而為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奠定一定基礎,故而易被患者所認可。鑒于此,本次研究選擇在2019.07-2020.07時間內,在本院接受治療且處于康復期的7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目的是為了探討在患者治療期間,輔以團隊心理治療的價值,現展開具體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對象為74例處于康復期患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分組方式選擇隨機數字表法,將入組對象均分為2組。在實驗組中,男女患者占比為20:17,患者年齡均值為(37.63±3.36)歲。對照組患者構成為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齡均值為(36.68±3.52)歲。納入標準:所有參與研究患者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患者同意研究,符合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納入標準。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全,患有精神溝通交流障礙者。對2組基礎資料,采取統計學軟件展開比較,檢驗結果顯示P>0.05,差異較小符合臨床研究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僅以藥物方式治療,患者繼續鞏固期的藥物治療方案,即足量齊拉西酮,即120-160mg/d(生產企業:重慶圣華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623;規格:20mg)。觀察患者治療效果。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之上,為患者進行團體心理治療,具體實施如下:①由專業心理治療師為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治療,整個治療持續8周,1周實施1次,1次60min。②治療內容梳理,讓患者相互介紹,做好患者個人信息和疾病情況記錄。由專業的心理治療師為患者進行治療方案設計。給予患者科學的治療規劃,在治療目標構建上作出科學的分析。③與患者溝通,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發病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法以及預后轉歸情況。做好患者心理治療干預過程中的各項工作,完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用藥指導,培養患者用藥依從性,并且要提升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及其家屬對于疾病知識的了解,進而為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奠定基礎。④做好患者治療中的不良情緒控制,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認識,讓患者接納自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才能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提高患者對治療指導的接納能力。⑤做好治療過程中患者團體心理治療收獲和感受的總結和記錄,讓患者將團體心理治療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
1.3 觀察指標
①患者治療前后PANSS及NOSIE評分對比,主要以PANSS(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和NOSIE(住院患者觀察量表)為患者測評,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②患者治療前后社會功能評分對比,采用國際量表評估中的要求,從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會功能、角色功能和總體精神等五項指標進行評價,采用評分制,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關系。③患者治療后SCL-90各因子變化情況對比,主要從焦慮、抑郁、敵對和精神病性四方面進行對比,采用評分制,分數越低表示變化情況越明顯。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應用SPSS18.0,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檢驗以x2;計量資料以t值表示,檢驗以(x±s),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統計并比較治療前后2組PANSS及NOSIE評分對比
患者治療前PANSS及NOSIE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評分對比中實驗組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其中,PANSS評分治療前實驗組為90.36±3.32分,對照組為89.45±2.36分。治療后數據為50.36±3.21分和75.32±3.21分。NOSIE評分治療前實驗組為89.34±3.25分,對照組為90.34±4.12分。治療后為50.21±2.33分和73.32±3.21分,見表1。
2.2 患者治療前后社會功能評分對比
表2得出,2組治療前各項社會功能比較,檢驗結果顯示P>0.05,差異較小;后實驗組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實驗組各指標數據為95.32±1.12分、93.16±2.37分、92.36±3.11分、93.15±1.31分和95.32±1.11分。對照組為74.36±3.31分、74.12±3.45分、74.66±6.01分、78.32±1.11分和75.02±2.23分。
2.3 統計并比較2組SCL-90評分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SCL-90各因子變化評分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其中,實驗組焦慮、抑郁、敵對和精神病性的數據為38.96±4.25分、40.12±3.36分、20.36±4.98分和10.58±3.36分。對照組為49.63±5.03分、59.16±4.25分、49.63±4.15分和27.89±1.25分,見表3。
3 討論
該研究成果與嚴順琴等人研究成果相符,其中,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總分值為96.36±1.63分。最后,患者治療后SCL-90各因子水平變化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后SCL-90各因子變化評分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其中,實驗組焦慮、抑郁、敵對和精神病性的數據為38.96±4.25分、40.12±3.36分、20.36±4.98分和10.58±3.36分。對照組為49.63±5.03分、59.16±4.25分、49.63±4.15分和27.89±1.25分,該研究成果與李海根等人研究成果相符,各個指標內的得分為38.96±4.25分、40.12±3.36分、20.36±4.98分和10.58±3.36。由此可見,團體心理治療對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較為顯著,可滿足患者對于治療服務的需求,提升其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對于處在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開展常規治療基礎上,輔以團隊心理治療方法,可有效增強患者治療信心與依從性的同時,還能改善其社會功能,故而最終臨床療效較為顯著。
參考文獻:
[1]儀玉偉,李雪霓,魏時懿,等.團體心理治療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影響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05):851-854.
[2]肖劍英,張雪花,劉冠君,等.支持性-表達性團體心理治療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自尊及自知力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20,22(09):1384-1386.
[3]劉曉親,龔定宏.社區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照護者認知團體心理治療的近期與遠期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07):867-873.
[4]石銀燕,夏泳.團體心理治療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及療效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06):957-960.
[5]劉海平,陸小兵.團體心理治療聯合奧氮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9,46(05):846-849.
1作簡介:姓名:李麗娟,性別:女,出生日期:1984年9月17日,學歷:本科,職稱: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臨床精神疾病物理治療,藥物聯合中醫方法或者物理治療
通訊作者簡介:姓名:王林平,性別:女,出生日期:1986.01.03,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精神疾病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