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進東
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1 年第一季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22.9 億元,新增訂單超200 億元,智能座艙和新能源汽車電子等業務逆勢上漲。探究均勝電子快速發展的奧秘,海外并購是繞不開的話題。
今年4 月,正值均勝電子第一次海外并購10 周年。10年前,均勝電子收購德國老牌汽車電子零部件企業普瑞公司,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成功跨國并購案例。如今,當年參與這起并購的蔡正欣已出任普瑞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成為歐洲汽車零部件行業為數不多的中國掌門人,均勝電子和普瑞公司也攜手開啟了新的發展篇章。以并購普瑞公司為起點,此后10 年間,均勝電子又接連出手,先后并購了德國、瑞典、美國等地的多個優質資產。目前,均勝電子擁有了人車交互系統(智能座艙)、新能源汽車電子、汽車安全系統、智能車聯四大業務板塊。在全球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新賽道上,均勝電子借并購之力加速奔跑。
“太震撼了!”當年,均勝電子董事長王劍峰一走進普瑞公司工廠,即被眼前的高度自動化廠區所震驚。他深知汽車行業是一個全球性行業,沒有頂尖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就得不到全球效益。雖然知道普瑞公司在汽車電子領域的領先地位,但王劍峰卻沒想到該公司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擁有這樣先進的制造能力。正是這一刻,王劍峰決定要并購普瑞公司,讓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向智能化、自動化升級,向汽車電子進軍。
普瑞公司創立于1919 年,是一家以無線電和電子元器件起家的企業。進入21 世紀后,它成長為一家擁有多項自主技術專利和穩定客戶群體的汽車中控平臺制造商。2007年,均勝電子嘗試與合作伙伴普瑞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結果以失敗告終。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讓普瑞公司陷入困境,不得不掛牌出售,均勝電子終于獲得機會。2011 年4月,均勝電子幾乎傾其所有,正式收購年營收3 億歐元的德國普瑞公司。從那時起,擁有中國血統的普瑞公司一路高歌猛進,10 年間,年銷售收入從完成并購當年的3.6 億歐元增至15 億歐元。蔡正欣也表示,均勝電子和普瑞公司共同開創了雙贏局面,這10 年來,均勝電子的年營業收入從20 億元增至近500 億元,即使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及產業變革,去年仍新增訂單596 億元。
跨國并購最大的挑戰是彼此建立信任。“并購前3 年是最艱難的。”蔡正欣說,德國企業更善于計劃,與中國企業習慣靈活應變存在一定差異。他舉例說:“早在2013 年,均勝電子就決定進軍新能源車BMS(電池管理系統),但當時德方心存疑慮,覺得此舉有些冒險。最終,經過雙方的有效溝通和不斷磨合,均勝電子的BMS 產品得以頻頻出現在,寶馬、大眾和保時捷等主流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上”。通過海外并購,均勝電子全球化步伐隨之加快,在產品生產、技術研發和公司管理等方面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們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及工廠生產管理水平,加快了3 年到5 年。”普瑞公司中國總裁奚曉華說。今年一季度,普瑞公司中國市場實現開門紅,新獲訂單近30 億元。其中,全球電動車業務訂單的銷售和研發全部由中國團隊完成。
“實現雙贏的背后,離不開持之以恒的創新。”均勝電子首席財務官李俊彧說。多年來,均勝電子的研發投入一直保持在總營收的6%左右。即使在2020 年,其研發投入仍超過32 億元,投入占比達6.7%。目前,均勝電子在亞洲、歐洲和美洲都設有主要研發中心,工程技術和研發人員數約5300 人,在全球擁有專利超5000 項。面對汽車行業不斷走向智能化、電動化,均勝電子選擇主動擁抱智能網聯和新能源兩大板塊。
眼下,均勝電子在積極籌備新的前瞻研究院,主導公司未來在智能座艙和新能源汽車電控方面的產品研發方向。與此同時,普瑞公司也啟動了智能汽車電子產品產能擴建項目,為持續發展提供研發力量和產能支撐。王劍峰說,“創新是企業的動力之源,希望創新的基因能夠驅使均勝電子和普瑞公司不斷向更高的目標發起沖擊,共同迎接下一個輝煌的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