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 婷
5 月29 日召開的2021 阿里云開發者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釘釘事業部負責人葉軍發布了一組數據和一個產品。數據:截止到今年3 月31 日,釘釘平臺應用總數超過百萬,3 個月時間增長了近一倍,其中低代碼應用新增了近38 萬個。產品:國內首個低代碼開發聚合平臺“搭”低代碼應用廣場,簡稱“釘釘搭”。
2014 年低代碼在國內第一次出現,當時它還不是一個流行的概念。兩年后,低代碼在一級市場名氣大增。公開數據顯示,2016 年,低代碼相關產品投融資事件達到了10起,此后投融資筆數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億元以上融資維持在每年2-3 筆,2020 年國內低代碼行業一共完成了59起投融資事件。
阿里巴巴資深技術專家、釘釘宜搭負責人葉周全總結,低代碼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0 階段,BPM 驅動系統。主要表現形式是流程在線、移動審批;2.0 階段,元數據驅動。實現了業務在線,和移動辦公;3.0 階段,數據驅動。做業務集成,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最終實現生態在線,既包括廠商上游的生態,也包括業務軟件的連接生態。低代碼能出現、立足并推開,首先是因為傳統的全代碼開發和通用型產品有諸多的問題存在。全代碼的開發燒錢且容易過時,就像定制西裝,定做時穿著合身,長高長胖后就穿不了了,而且不易修改。通用型產品行業屬性太弱,就像批發市場賣的西服,流水線生產,企業大量行業化、個性化、場景化、碎片化的數字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以龍輝起重機為案例來說,龍輝起重機是山東的一家制造業企業,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用傳統開發方式打磨一套生產管理系統,既費時又費錢,更尷尬的是花重金打造出來的系統,并不一定適用于企業的細分需求。當時,公司領導與IT 負責人商量決定自己動手。他們在釘釘平臺上用了兩年時間,把整個制造流程用低代碼技術一步一步地搭建出來,從每個崗位的工時、工作量,到每個產品的物料、用量,全部在平臺上統計管理起來。龍輝起重的人效比在當地做到了遙遙領先,幾年時間,企業年營業額從百萬提升到了幾億。按照葉周全的“三段論”,龍輝起重在低代碼開發的2.0 階段做到了極致。進入3.0 階段并非易事,但也并非不可能。“云釘一體”之后,釘釘發現整個低代碼平臺的底層就是云原生,實際上已經與阿里云的基礎打通,意味著釘釘不僅是低代碼開發工具的提供者,也是整套基礎設施的提供者。釘釘平臺上目前已經有上千款SaaS,釘釘一直在推動它們之間數據的互聯互通。但僅僅這樣還不夠,大量行業化、個性化、場景化、碎片化的數字化需求躲在SaaS 的盲區里,可行的辦法是讓各個崗位的業務人員參與進來,帶著業務的需求和洞察,親自把空白、bug 填補上,實現組織和業務的全面數字化,進而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
“低代碼發展到今天,我們走到了哪里?我覺得釘釘目前在做的,就是將整個低代碼市場推向3.0 階段。”釘釘宜搭平臺負責人葉周全表示。
“價值”是商業模式最為核心的關鍵詞。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要實現商業化,如何創造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價值是關鍵,低代碼的商業化過程要思考的也是這個問題。
根據低代碼可創造價值的方式,可將其商業化路徑主要分為三種:其一,面向企業客戶;低代碼平臺廠商面向企業客戶,企業客戶內部根據實際需要,由相關業務人員或IT 部門,在廠商提供的平臺上套用模板、解決方案或自建應用。代表廠商有宜搭、氚云、簡道云、易鯨云、輕流等;其二,前后端開發平臺;低代碼平臺廠商面向軟件開發商和專業研發人員,提供開發服務所需要的框架、插件、微服務架構等,幫助軟件開發廠商提升開發效率,代表廠商有飛算科技、元年云等;其三,生態型平臺;聚合低代碼生態產品,提供技術、用戶和商業基礎設施,制定開發標準,打造交易場,像蘋果應用商店、安卓應用商店那樣,建設和運營低代碼生態。國內的低代碼廠商以第一、第二種模式為主,好處是“小而美”,壞處是各自為戰的打法天花板很矮,也制約了整個低代碼行業的規模化發展。以釘釘為代表,對第三種商業模式的嘗試已經開始。此次阿里云開發者大會上,釘釘就發布了“釘釘搭”。
阿里巴巴副總裁、釘釘事業部負責人葉軍透露,“釘釘搭”集合宜搭、氚云、簡道云等釘釘低代碼生態產品,打造開發者和開發能力的聚合平臺,相當于一個豐富的低代碼應用市場,企業和個人開發者可以按需選購。據統計,目前釘釘已經開放1300 個API 接口,宜搭、氚云、簡道云三大低代碼生態產品已開發出模板360 多款,覆蓋建筑、制造、貿易、零售、互聯網、房地產、餐飲、政府、教育等主要行業,滿足人事、財務、采購、銷售、售后、倉庫等角色人群快速搭建應用的需求。生態廠商還與行業企業、政府、學校深入共創,基于低代碼開發打造了40 多套行業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組織快速一站式實現業務數字化。
釘釘打造低代碼生態性平臺能“服眾”嗎?簡道云公司負責人單蘭杰說:“釘釘除了擁有外界容易看到的流量、獲客能力外,它的賬號、通訊、協同等底層能力,為簡道云提供了底座。在釘釘上做低代碼開發,能打通場景閉環,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目前簡道云的解決方案全部基于阿里云,用戶使用簡道云就相當于用了阿里云。”氚云業務負責人馬旭飛則認為,“釘釘搭”作為一個容器,可以吸納各家優秀的低代碼廠商入駐,共同培育和做大市場;同時通過引入同臺競爭機制,推動各方產品和服務的優化升級,為用戶提供更完善的解決方案和服務,最終實現多方共贏共生。
在2021 年1 月的發布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給釘釘提出了“3 年1000 萬個釘應用”的目標,他的立論基礎正是打造生態型平臺。應用繁榮意味著云的繁榮,單蘭杰看到了這一點,他表示:“低代碼開發是一種新型的企業上云方式,是云釘一體的重要價值實現。從這個角度看,低代碼開發蘊含著巨大的云市場的增量。”
根據Gartner 預計,2021 年中國企業對于應用開發的需求,將達到所有IT 公司開發能力的5 倍。這意味著,低代碼技術將是填補這一缺口的重要方式。據相關數據顯示,2025 年低代碼市場規模將達到131 億元,5 年復合增速預計可達52.6%。
未來的低代碼市場,既是一片藍海,也是一片紅海。不同于國外從20 世紀90 年代就開始發展低代碼技術,目前已進入資本巨頭整合期,我國的低代碼市場還處于初始探索階段,行業整體相對分散。ToB 產品更新迭代很慢,很難像ToC 產品那樣,可以拿到大量細化的用戶畫像,然后基于對定位的理解,做出一個產品來,并且每周都可以迭代版本,快速實現用戶需求。ToB 產品研發周期長,也很難用一個通用型產品打通多個細分領域,用兩三年時間做出一款成熟的產品,已屬于理想情況了。在單一廠商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開放聯合就成了目前的最優解。
在阿里推出“云釘一體”戰略之初,很少有人能看清這背后的行業洞察究竟是什么,而現在這個“陽謀”越來越清晰了,低代碼、釘原生、云原生、達摩院AI 的能力正在融為一體,釘釘作為直面開發者和用戶的統一界面,下面有云和AI 的基礎能力,上面有SaaS 和低代碼的生態能力,它只需要“躺平”了,專注做好中間層、做好數據連接器,就能實現“在云上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處理大數據”的宏愿。
“今天社會上都在討論內卷,就低代碼開發這件事來說,面對社會巨大的需求,面對這么大的行業機會,沒必要‘卷’,何不聯合起來一起做大增量呢?更開放才能更全面,才能實現更高價值。”阿里巴巴資深運營專家、釘釘開放平臺的王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