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敏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 廣東·肇慶 526000)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努力實現各行各業的創新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曾多次強調新時代背景下創新的重要作用,鼓勵高校努力突破在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上的瓶頸,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為實現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系統化和全面發展,需要整合政府、高校和社會各方力量,在多方協作和共同努力下,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轉型,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活力,重構高校產教融合新興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得到優化。
創新創業教育(簡稱雙創教育)以擁有創業計劃的個人或群體為教育對象,為培養其創新創業的素質和能力展開的應用型教學活動,旨在幫助其樹立創新創業的思維和鍛煉其創新創業人格。在實踐中,創新創業教育的展開需調動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力量,積極承擔起教學和實踐的責任,推動構建協同共創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同時,高校應切實重視學生創業培養的培養教育工作,協同企業共同開發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實施有效的組織管理,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建設,有效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水平。
創新創業教育需要一個系統、開放和完整的良好環境。當前,我國高校雖在構建新時代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上做出了諸多努力,但仍未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基于協同創新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仍然差強人意,具體表現在:
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難以和社會的發展趨勢相適應,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導致雙創教育不能被廣泛接納。高校相關部門對雙創教育上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支持和服務不到位,使高校雙創教育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
政府相關政策和其他條件的支持存在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導致雙創教育缺乏正確的引導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宏觀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實操性不強的問題,使高校雙創教育的基礎設施不完備,又難以形成系統的制度支持。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框架內,高校的雙創教育多停留在理論的學習,與之相匹配的實踐機會較少。加之相關教師缺乏創新創業的實際操作和訓練,導致教學過程難以實現多樣化的開展。同時,相關課程建設的不完善也是導致雙創教育理論和實踐分離的重要原因。
各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其他社會力量之間缺乏的深入的銜接和交流合作,難以形成創新創業教育協同發展的局面。相關聯動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導致雙創教育促進發展的動力不足,難以提供充分利用好社會各類資源的有效路徑。
由于受資金條件的制約,高校在創新創業投入占比上較低,不能有效支撐雙創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創新創業所需啟動資金的短缺,導致即便是在激勵政策的鼓勵下,多數學生也很難達到創新創業的門檻,從而使相關政策浮于表面難以落實。
協同創新是多個創新的主體通過發揮各自優勢展開1+1>2的合作的形式,協同發展實現創新的目標。在協同創新視覺下實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的理念,是保證雙創教育健康發展的基礎。創新創業活動的進行離不開創新性思維的指引。要明確認識到雙創教育理念的核心,是通過創新技術的運用實現知識向生產力的轉換。高校在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時,首要做到的應該是幫助學生鍛煉出在崗創新創業的思維和意識,保證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創新創業教育不等于激勵學生立刻開辦企業,要扭轉和更新對創新創業的理解,變在崗創業為主,自主創業為輔,結合自身情況,逐步鍛煉出學生創新創業的本領,把握時機,實現創新創業的穩步健康發展。
形成政府和學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通力合作,不僅能夠精準對接國家和政府的相關政策,快速把握人才培養的突破口,高效提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還能更好地發揮政府的服務功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更可靠的支持,實現政校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例如:把系列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在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領域上的政策,有效推動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發展。同時,高校的育人功能和政府振興教育的職責相契合。實現政府和高校之間的良性銜接,利于形成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育人新局面,突破學生創新創業的壁壘。
為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提高,需著力打造適應時代發展和促進雙創教育優化的生態系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要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育的始終,以企業應用型項目為載體,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將案例教學和項目化教學作為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優化的重要途徑,打造高校實踐教育和雙創教育以及責任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
(2)更新課程體系。要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結構因專業而異,應根據不同的專業合理地設置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等,并將實驗和實踐相關的課程落實到實際教學過程之中,積極探索學生技術技能培養和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有效措施。例如,引入行業標準、開展創業資格認證、創新網絡共享和編纂校企共建的實用課程,引領雙創教育課程改革不斷適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實現雙創教育課程體系的更新換代。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是實現雙創教育促學生成長的基礎。只有實現在良好的師資隊伍的支撐和服務下,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有深度的培訓,才能推動雙創教育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4)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將雙創教育落到實處的關鍵,必須以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實現產學研教育的深度融合,健全雙創教育的實踐管理制度,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持,在此基礎上,構建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實訓基地,實現畢業設計與企業生產相結合,選取企業重要課題作為畢業論文選題來源。堅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相關創新創業的競賽,為培養“未來企業”創建良好的競爭環境,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到實處。
(5)拓寬經費投入機制。積極獲取社會各界的支持,為創新創業教育投入適當的鼓勵資金,實現校內相關的創業實踐活動開展。
積極構建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培訓—實踐—創業孵化”一體化平臺,通過和政府以及各行各業之間的合作,多渠道擴大學生的實踐活動空間。同時,建立完善的平臺管理制度和規范,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健全的基礎設施,通過相關實踐和應用型專業實驗室的開放發揮各類科研平臺的作用。
協同創新要求學校能夠同政府和各行業的相關企業展開積極對話,充分利用各方的能量,實現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相互扶持和共同發展,找到一條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型。高校應參考社會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的電話號碼方向,根據“協同創新”的內涵要求,以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為目標,為社會培養時代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高校應積極對接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通過長期協同培養人才的形式,實現高校和其他各界力量共同完成創新創業聯盟的構建。通過建立完善的培養方案,實現學校在企業中的“訂單式”培養,即學生在完成必需的專業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基礎上,積極走進企業進行階段性的頂崗實習鍛煉。在實踐過程中,充分利用企業優質項目的資源,著重培養學生對接實際項目的能力,創建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新模型,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
當前階段,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急需創新創業新生力量的驅動和引領。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上肩負著重要責任和義務,因此,必須能夠在系統創新的視覺下,實現思想的不斷解放,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理念,深入挖掘社會各方優質資源,實現與政府和各行業企業共同構建協同育人的新局面,為雙創教育的優化打造健康和可持續的生態環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更多的創新創業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