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在祥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 江蘇·無錫 214122)
當前,我國正處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尤其強調創新經濟發展,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逐漸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過去,我國以培養能夠獨立從事科研任務或研究開發為主的本科學生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人才的需求。為了更好地促進本科培養模式多元化,優化本科生類型結構,將大學教育從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培養學術與應用復合型人才為主轉變,才能更好的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突出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學術性與職業性的緊密結合,已經成為學生培養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現今我國本科學生的培養卻遠未滿足這一要求,其培養模式沒能突出實踐教學。因此,對本科學生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勢在必行。
根據本科教育發展趨勢,針對目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項目團隊通過強化實踐、產教深度融合、建設師資隊伍、推進國際化等途徑,致力于食品領域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探索建立“三維+雙平臺”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新體系和新模式。
“三維+雙平臺”立意于全面提升本科培養質量,深度融合“教”和“育”,其中的“三維”主要解決食品產業領域人才培養目標的問題,即價值塑造與知識結構、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國際視野與全球勝任力“三維一體”的人才培養新理念,“雙平臺”指的是“國內+國際”“校內+校外”聯動平臺,側重培養學生多角度、多領域、大跨度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切實提升學生學習力、創新力,為其全面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三維”是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邏輯起點和價值導向,“雙平臺”是改革的具體措施。
以解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和難點為突破口,在教育教學、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及工程素養等方面重點攻關、精準施策,力爭形成與國家食品產業戰略需求相適應、與學校辦學特色優勢相契合的學術創新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
(1)通過構建由“基礎實踐+專業實踐+應用實踐+研究實踐”組成的四級遞進式雙平臺聯動的培養體系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工程實踐是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加強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構建起高校與企業密切合作的本科生培養體系。項目選擇新時期食品加工與安全理論和技術難題作為導向,打造工程實踐“校內+校外”聯動平臺。創建由“基礎實踐(課內實踐+實踐案例)+專業實踐(校內實驗教學平臺實踐)+應用實踐(校外工程實踐能力訓練)+研究實踐(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組成的四級遞進式、“校內+校外”平臺聯動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將工程實踐貫穿于本科生培養全過程,使校內實踐教學與校外實踐基地無縫連接,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有機融合,實踐訓練與應用創新貫通融合,力爭開拓本科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路徑。
①由課內實踐和實踐案例組成基礎實踐。在理論知識講授的同時,本項目組教師通過設置課堂實驗、引入典型實踐案例和組織課外實踐訓練,使學生獲得對本專業基礎知識的應用體驗、掌握常規研究方法并能開展初步的問題研究與評價,為學生基礎實踐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②基于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平臺進行專業實踐。學科專業平臺是本科生進行科學研究,培養創新思維和工程實踐能力的主要依托。我們依托設立在企業的本科教學實踐基地(如江南大學東海糧油教學實習基地、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江蘇康德蛋業有限公司教學實習基地、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無錫華順民生食品有限公司教學實習基地等)作為校外實踐平臺;同時以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食品企業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示范中心(無錫)等作為校內實踐教學平臺,打造融基礎、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提升實踐能力的同時,加深了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③加強感知工程實際情境、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應用實踐。我們以現在已經在我校建立的國際聯合實驗室、學校協同創新大樓的校企聯合研究中心、校企聯合實驗室為技術研發型實踐基地,以正在建設的江蘇瑾輝生物科技公司茶葉綜合深加工生產基地等作為工廠設計與設備調試和試生產實習基地,主要培養本科生的工程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解決行業或領域內關鍵和重點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解決食品企業實際生產中的工程技術難題和工程技術應用。并且通過發揮不同校外實踐基地的工程優勢,推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實現本科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分類化和個性化培養。
(2)通過強化教師工程化能力和聘任企業工程技術專家組建高水平導師團隊。對于食品工程類本科生教育而言,教師既要有深厚的學科知識,也要具備扎實的食品工程實際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實踐和創新。為切實增強食品領域本科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我們首先強化教師的工程化能力和素養。結合我們團隊的產業開發基礎和承擔的橫向工程項目,通過加強學習、傳幫帶等途徑進一步積極提升工程實踐能力,并到食品企業進行工程實踐。力爭做到教師較長時間駐扎在學校與食品企業建立的研究實體,進一步鼓勵參與教師承擔縱向工程化課題和來自企業的橫向課題,真正深入開展工程實踐問題研究。
在原有企業合作導師的基礎上,繼續聘請了一批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專家擔任本科生指導教師。這些兼職教師能夠帶來行業企業最新一線視點和處理實踐問題的經驗,成為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有益補充;同時也進一步增進校企科研合作。
(3)基于中外本科生聯合培養、校園國際課程和國際競賽構建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的高層次復合型工程人才培養體系,提升本科生全球勝任力。圍繞本科生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勝任力提升,構建多層次、常態化的國際交流機制,實現本科生培養“國內+國外”平臺的雙向合作、有機互動,進一步完善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的高層次復合型工程人才的培養體系。
基于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馬里蘭大學等五所歐美高校建立的國際聯合培養長期項目,與新加坡南洋理工、泰國農業大學、臺灣大學等高校建立的短期項目支持本專業學生到國外名校進行學習。
通過“雙一流”學科引領、國際資源支撐,與政府、企業通過多種形式聯合培養國際化人才。包括基于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外國政府獎學金項目開展中外聯合本科生培養,支持更多本專業學生到國外進行學習,同時吸引國外留學生來食品學院學習交流;支持和引導學生基于國際各類大賽、國際學術會議、海外實驗室研修等開展的短期出國交流;基于已經建立的國家聯合實驗室等中外合作科研機構開展國際合作育人。并通過“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促進在食品關鍵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地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
探索建立校園國際課程。面向食品工程相關領域優秀本科生,聘請荷蘭瓦格寧根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名校的知名學者來校講學和通過網絡進行直播講座,并開設了學術研討會,促進本科生科研水平的提升。由于疫情原因,我們通過論壇直播、網絡會議等途徑鼓勵和支持本科生參加國際學術交流,促進學生在拓展視野、提升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多元文化的深度交流與融合。
為了服務國家食品產業戰略需求為出發點,使人才培養對接食品行業、產業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相關院校可以通過強化實踐、產教深度融合、強化師資隊伍、推進國際化及優化課程設置等途徑,推進食品領域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建立“三維+雙平臺”的食品專業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