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 余曉鍔 王丹丹 王志遠
([1]南方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515;[2]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廣東·廣州 510282)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是曾子《大學》中開篇之句,意思是事物均具有規律性,人們應掌握其來龍去脈,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可以按其規律行事了。讀《大學戰略與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一書,深感這句話的重要性。《大學戰略與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革命》旨在為改進高校管理和戰略計劃提供知識與概念基礎,被認為是在美國高等教育中倡導運用戰略規劃方法的先驅。
從二戰結束后,隨著經濟的復蘇,人口的增加,美國學校規模也不斷擴大。但是在美國社會主要組織機構中,唯有大學和學院傳統上一直拒絕采用現代管理和規劃手段,處于“有組織,無政府”狀態。隨著人口下降,生源數量不斷減少,加之辦學費用的增加等問題,使得“衰落和破產的幽靈籠罩著高等教育”。在這種形勢下,美國著名的高等教育學家和戰略規劃專家喬治凱勒撰寫了《大學戰略與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一書,該書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詳細地介紹了美國高等教育當時所面臨的重大變革的性質、范圍及原因,闡述了戰略規劃對大學應對新的挑戰的重大意義及其對教師、董事和校長的重要影響。
該書自出版后,多次重印。在該書的影響下,到80年代中期,美國大學戰略規劃真正進入前瞻性戰略年代,大學內部規劃機構的邊緣化角色逐漸轉變,成為大學組織體系中的重要或核心部門。在《紐約時報》和《變革》雜志對大學教育者進行的民意測驗中兩次被評為年代最有影響的著作。
“strategy”戰略一詞起源于希臘語中的動詞“stratego”,意思是通過對資源的有效利用來謀劃如何打敗敵人。在中國,戰略一詞歷史久遠,“戰”指戰爭,略指“謀略”。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對戰略進行全局籌劃的著作。在現代“戰略”一詞被引申至政治和經濟領域,其含義演變為泛指統領性的、全局性的、左右勝敗的謀略、方案和對策。大學戰略是針對學校的整體利益、長遠發展、核心問題的解決方式、方法和思路。大學必須通過戰略規劃來適應高等教育的變革。
該書總結了六個方面。第一,戰略規劃意味著高等學校及其領導者是積極地而不是消極地對待其歷史地位,學校領導應該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學校發展。第二,戰略規劃是外向性的,其著眼點在于使學校與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協調一致。戰略規劃要充分考慮外部環境因素,使學校的發展能夠借助外部的力量,在外部環境中找到新的增長點。第三,戰略規劃有助于增強學校的競爭力。第四,戰略規劃重在決策,并非文本上的規劃、分析、預測和目標等。第五,戰略規劃是理性的、經濟的分析與政治手段和心理影響交互作用的過程,是參與式的,對矛盾沖突有很大的包容性。第六,戰略規劃所奉行的是組織的命運高于一切,強調的是大學的利益而不是領導的個人利益。
喬治·凱勒提出了一個模型,講的是制定大學戰略要考慮六大要素,要根據對六大要素的研究分析結果來制定學校發展戰略。他指的六個要素包括傳統、價值觀和抱負,學術的和財政的優勢與劣勢,領導能力和重點,環境、挑戰與趨勢,市場取向、認識和發展方向,競爭形勢、挑戰與機遇等。
學科的規劃不是文件匯編,在具體的戰略規劃制定中,必須突出生物醫學工程“新工科”特色,提出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長遠的專業方向,建立完備的課程建設體系,提供系統化的知識構架以及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引導,才能使達到預期的戰略目標。
該書是在美國高校經過一個擴張期后,遭遇生源、管理等危機的背景下撰寫的,該書對當時的危機描述令人震驚。通讀全書發現,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同樣的危機已經擺在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面前。我們清楚地了解只有激蕩的時代才能催生英明的戰略思想,而符合潮流的戰略思想又勢必引領時代的變遷。正如諸子百家的興盛春秋戰國時期,以《孫子兵法》和“合縱連橫”戰略思想等為代表,帶來了戰略思想和理論的大繁榮、大發展。諸子百家思想形成之后被綜合運用,促使中華大地逐步告別了各國紛爭的局面,歸于一統。
書中闡述了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演變,揭示了發展中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教訓和岔路口的迷茫,讓我們對學科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借鑒美國大學戰略規劃的成功經驗,可為高等院校的戰略規劃制定過程提供有益的啟示。書中講到,“戰略是以對學校服務的市場和可能的外部條件的統計分析為依據的。外部條件包括經濟活力、人口變化、政治領導人和地區高等教育理事會官員的喜好。此外還要考慮學校的傳統、學術優勢和財政實力等”。制定發展規劃,離不開對歷史、對現狀的研究。研究歷史,尊重歷史,總結經驗教訓,可以發現本學科文化、優勢、特色形成的過程,有利于繼往開來;研究現狀,更可以發現現存的優勢和不足,才可以為下一步的目標確定起點,明確差距。因此,對歷史和現狀的教學、科研、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準確統計是必須的。因此大學在制定戰略規劃的過程中,切忌盲目攀高,而應該通過回顧學校的發展歷程,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審慎思考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在秉承優良傳統、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明確大學的未來發展定位,才能避免發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在制定戰略規劃過程中,必須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規劃不是各部門計劃的匯集或匯編”。“戰略規劃側重著眼于整個學校和學校的長遠發展與卓越目標,不是為了滿足與學校整體需求無關的、內部一些部門自身的愿望?!?/p>
二是“戰略規劃的制定不是由規劃人員完成的”。“規劃人員所做的工作知識通過搜集來自外部人員的、關于競爭對手的優秀研究報告,邀請其他戰略家、學者或顧問對學校的訪問考察,鼓勵和幫助組織的成員利用統計、預測、辦學狀況數據,制定規劃。學科規劃人員的兩大職責是安排規劃進程、提供關鍵信息”。
三是戰略規劃不僅要得到核心管理人員的認可,還要得到其他主要干系人的支持,至少是不反對戰略,否則,規劃是不可能得到順利實施的。因此,制定規劃要重視全員參,經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幾次反復醞釀討論過程。
一位企業家曾經說過,“一個企業,戰略占5%,執行占95%”,因此抓規劃的落實監控是一項重要工作。然而,在很多大學,發展戰略規劃制定出來以后,往往被束之高閣,規劃文本完成之日,也就是規劃失效之時。這樣的表面文章對學校發展沒有任何意義,相反,還可能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師生員工對學校發展喪失信心。
規劃的落實,要實行責任制,定期檢查。五年規劃編制出來后,要將發展目標和任務分解到每一年,并制定每一年的工作目標責任制,年終進行考核和檢查。
規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戰略規劃是外向性的,其著眼點在于使學校與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協調一致”。規劃實施周期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全校要進行一次規劃落實“回頭看”,進行全面的總結,并提出調整方案。
根據書中總結“教授治?!钡慕逃?,“學術自由越來越多地被解釋為應當讓行政遠離任何真正的學術事務,教師也開始認為行政是有失體面的工作”,“教師傾向于專注于他們個人的和專業的活動,而不是系里的問題和學校層面的重要問題?!髮W的決策成了真空地帶”,“他們往往對規劃、管理、財務預測與控制及組織行為等制之甚少”,“事實上,每一個社會以及社會中的每一個重要組織都必須擁有一種統一的權利,必須有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機構被授權從事發動、計劃、決策、管理、控制工作以及處分其成員。領導是必不可少的。”在分析了當時的環境之后,作者說“美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更好地規劃、戰略決策和更明確地變革的時代。這一切的實現要求大學必須有新的方法、結構和態度”。
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面對外部世界變化和競爭的挑戰,各級管理者(特別是無管理學知識背景的專業干部)必須具備相應的管理學知識,學校也要著力培養一批建設高水平大學的管理骨干力量,這樣才能更科學地制定規劃,更深刻理解規劃中提出的各種戰略措施和發展思路,促進戰略規劃的落實。
總之,這本書告訴我們,應當把戰略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在學校進行實踐。用戰略管理代替過去的經驗管理,可以規范整個學校的辦學過程;用戰略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來統一教職員工的思想,可以增強學校的凝聚力;用戰略管理找到并建立自己的特色優勢,可以加快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多科性醫科大學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