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雨軒 張可欣 張斌清 魏 治 張 敏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江蘇·南京 211200)
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正在從傳統的高速發展模式逐步過渡到目前的“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不再處于超快速增長的狀態,而是逐漸處于中高速增長的狀態,與此同時,中國的產業和經濟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和升級。此外,中國的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正逐步提高,并已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力軍。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城鄉經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但是,由于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結構不成熟,城市仍然是GDP的主要來源,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仍然是中國勞動力遷移的主要趨勢。但是,未來經濟發展更加依賴于高新技術產業,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村勞動力逐漸失去在城市中的競爭優勢,逐漸演變成城市勞動力過剩,農村勞動力短缺的現狀。現在城市不需要非創新勞動力造成了當前農村勞動力遷移與城市就業之間的困境。
由于相關職能部門與用人單位、農村勞動力缺乏溝通交流,相關供求信息的收集實屬不易,而且相關信息的發布時效性較差,發布面又狹窄,諸多的中間環節又導致農村勞動力供需之間產生矛盾,常常是有人沒活干或者有活沒人干。江蘇省目前沒有完善的發布勞動力供求信息的機制,市場信息的傳遞遲緩、范圍小,覆蓋面不全。加上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相較于其他勞動力主體較低,取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更弱,主要依靠自己的血緣、地緣人際關系,不但信息量少而且價值含量低。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取得就業信息方面的成本較高。
由于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和教育支出,外出務工人員很多都只能把孩子留在父母身邊撫養,留守兒童被爺爺奶奶照顧長大,缺少父母的照顧和關愛,并且由于農村老年人自身文化水平和教育意識有限,留守兒童的前期教育嚴重缺乏,在入學后成績往往也不太理想。現在農村也有了很多諸如游戲廳,網吧等游戲娛樂場所,由于老年人管教有限,父母也不再身邊,留守兒童很難抵制這些誘惑,因此,因為玩游戲而導致的曠課、逃學情況時有發生,并沉迷于其中。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導致了留守兒童容易養成很多不良習慣,學會抽煙喝酒、打架斗毆之類,久而久之則可能會變成違法犯罪。這些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會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江蘇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也越來越難。首先,農民失地逐漸增多,使得轉移難度不斷加大。據相關數據顯示,從1990年到2020年這20年間,蘇州市的失地農民人數總計大約有156萬人次,而其中由于失地而導致失業的農民人數達到110.72萬,這一數據占農民總人數的19.1%。其次,源源不斷而來的外來務工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本地農民的就業空間。由于外來務工人員既能吃苦耐勞,又對薪資要求相對要低,因而一些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外來務工人員。第三,隨著高校、技校的不斷擴招,就業形勢的嚴峻也導致農民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江蘇無錫市是一個經濟強市,2018年GDP超過1.1萬億美元,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城市,并且擁有豐富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在城市化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村工人選擇從農業部門轉到非農業部門,以賺取更多的收入并實現更高的價值追求。但是,教育水平低下和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使轉移和就業過程變得困難。
缺乏高等教育背景,缺乏工作技能,學習和創新能力差是無錫農村勞動力的普遍特征。無錫市第三次農業普查發現,農業生產和經營人員中有3.2%的文盲人口,另外有90%以上的人處于高中或中等專業教育水平,而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人口數量不超過10%。在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時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對勞動生產率的要求更高,對勞動者的要求更高。隨著社會招聘對于高學歷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視和引進,面對嚴格的學歷和技術門檻,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往往從事體力勞動,無法選擇其他職業。
無錫農村小農的思想根植于具有濃厚血統和地緣政治觀念的老一代農民工的思想之中,對就業轉移過程中的信息收集和行動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由于無錫的GDP高,經濟發展水平居中國城市前列。因此,無錫農村工人的勞動力轉移主要是跟隨在外地工作并從事相同職業的父母、朋友,而不是通過專業中介或政府的指導。這種轉移容易造成盲目性,所帶來的就業不穩定,一旦出現問題,通常通過父母、親戚或朋友,而不是向有關政府部門尋求幫助,這種無組織的勞動力轉移通常會造成住房和社會保障問題,并使城市管理復雜化。
由于農村勞動力缺乏文化知識,法律觀念薄弱,所以,在就業過程中不太會維護自己的權益,僅僅憑借對用人單位的信任就為其進行工作。他們通常沒有意識到要努力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包括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爭取公平、公正的社會保障等。另一方面,缺乏文化教育和法律意識的缺乏的原因使農民工無法采取合理的解決辦法。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農民工們遇到問題通常采取具有嚴重后果的非理性措施,以及農民工索取工資的困難。同時,中國現行的市場立法體系仍未健全,從而使得農村勞動力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常常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這又反過來限制了其進行勞動力轉移的意愿。
如前所述,保持農村勞動力遷移與城市就業之間平衡的主要內在因素是該國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進程越快,農民工獲得就業機會就越多,即農民工的就業壓力就越小。政府加快城鎮化進程,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到“新農村”和“新城市”,即將農民工投入到“新農村”和“新城市”的建設中,由此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減輕了農民工的就業壓力。政府需要通過促進勞動力流動并支持農村勞動力從繁重的種植壓力中解放出來,獲得更高薪水的工作。同時,加速農村的城市化進程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并通過農村勞動力投入基建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來改善農村的城市化進程。另外,通過提升農村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使得農村工人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和發展機會。這可以非常有效地豐富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并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
當前,改革城鄉二元體制,消除“農村”和“城市”戶口之間的障礙,并建立基于兩者的統一標準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工擁有足夠公平的社會保障和法律權利。但是,我國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很大的生存壁壘,社會保障體系已經與城市大相徑庭,它導致分配不均,無法確保農民工在城市就業中獲得公平待遇和平等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時可以考慮設計農民工急需的社會保障項目。面對進城就業穩定的農民工,工作單位和農民工必須按照規定參加社會保障,履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面對流動性強的農民工,則選擇加入區別于城鎮社會保障的體系,減少隱形債務,將社會保險轉化為定期儲蓄,使農民工放心繳納社會保險費。同時,面對部分農民工參保意識不強和用人單位的不作為,則需要政府鼓勵和引導農民工積極參保,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農民工合法社保權益。
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最重要的是突出農村教育事業的位置,這要求鄉鎮政府加強素質教育普及工作,鞏固和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地區年輕一代的文化水平。然而針對現有農村勞動力,則要在提高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職業道德的教育和法律法規的普及,使其成為優秀的勞動者。但是由于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生活水平較低等限制,農村勞動力很少能夠得到較為系統的職業培訓,這就需要當地政府部門的扶持,結合社會發展和當地市場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培訓,豐富農村勞動力的適應市場經濟的知識與技能,豐富農村勞動力就業所需知識與能力。此外,當今是一個現代傳媒發展成熟的時代,還可以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等現代傳媒潛移默化地加強教育培訓,從而全面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解決好城鎮化發展問題,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的重大課題。本文主要研究江蘇省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通過搜集、整合相關文獻資料,對無錫城鎮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建議,為相關部門提供理論支持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