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敏
(湖北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關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他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根和魂”,“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绷暯街飨谑糯笊现赋觯骸凹訌娚鐣睦矸阵w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解決向上的社會心態”。唯有心安,才有民安,才有國安。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促進是保障國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國家發展規劃目標的必然要求。心理服務“吸收、融化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精華的部分是堅定文化自信,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人類文明不斷發展轉變過程中逐漸積累下來的精華,是體現民族個性、思想精神及綜合素養的重要文化。作為教育資源意義上的傳統文化,是指這些積極的、精華的、能夠推動民族發展、促進社會繁榮,能夠提升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被民眾不斷予以認可和接受的各種文化要素。(張慧彥,2012)中國傳統文化資源類型多種多樣,包括文獻、器物、藝術表演、技能技藝和節慶活動等多種表現形式。
心理服務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干預工作的實施。心理服務既包括培養普通人群的良好心理素養,開發心理潛能,促進人們健康全面發展,也包括對有一般心理沖突、心理困惑的人群進行心理學知識的教育和輔導;對心理疾病、心理障礙人群的咨詢與治療,可針對不同對象,如家庭、學校、社區、醫院、社會公眾及職業人群等廣泛開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科學的融合其實是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即將西方心理學理論與知識體系轉化為符合中國民眾心理需求的過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最早的心理學思想都是根植于具體的歷史和文化之中才能全面準確的理解和預測人的行為。后現代心理學研究者主張堅持運用藝術、文學、歷史、政治、道德等多種學科性質的優勢,更多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從曾在青年中廣泛流行的涂色畫到今年的涂鴉日記,都屬藝術治療的表現形式,是普通民眾以更扎根于現實生活的方式進行自我療愈。因此構建中國特色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心理服務融合為心理學更好的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提供了更宏觀的視角和可行性。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歷經幾千年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國家及民族的特殊文化內涵,如儒家的仁、中、和等代表性思想,是我國人民特有的感知覺、思維、記憶等認知活動,是情緒情感、意志活動的重要來源。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中我國人民獨特的關于自然、社會的思維模式以及自身行為方式,也指引中國人做出符合中國國情和人情的各種適應性行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我國心理服務體系,是中國社會發展對心理科學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增強我國全民心理健康的必要保證。
全民綜合素質提高需要對個體或群體施以社會規范化的教育和影響,反映的是個體或群體的一種明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傾向。我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禮儀之邦,提倡厚德仁愛、明禮守法等社會、職業、家庭、個人全方位素質修養。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心理服用相融合既能使我國不同經濟水平、不同文化層次的最普遍的民眾都能內化心理學知識,反過來又可以促進人民群眾探索自身,提升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綜合素質、藝術審美素養、人生目標追求和愛國情懷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以我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最早及最嚴重地區——武漢市為例,武漢民眾受到了嚴重的心理沖擊,要對武漢地區民眾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就應該對武漢地區的文化及武漢人的個性特征有所了解。
(1)從歷史文化角度:武漢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武漢人“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起始于代表當時青銅器最高制造水平的“盤龍文化”;重情重義、守信踐諾的可貴品質來源于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武漢人愛國、民主、無畏和拼搏的精神延續了作為辛亥革命等近代革命主戰場的“革命文化”;此外還有代表現代女性自立自強的“木蘭文化”。(李故靜,2019)正如鐘南山院士所說,武漢一直都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這個城市的人民也是英雄的。
(2)從生態學角度:武漢是一座有山有水的城市,武漢的文化個性既有水的靈活多變,也有山的厚重延綿。武漢因水而興商,具有商業文化個性,“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表現了武漢人的“俗”、“市儈”及武漢小商人的機敏、鬼點子多,這是武漢人不服輸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的體現(王玉德,2003)。
(3)從飲食文化角度:人們說“說在北京,穿在上海,吃在廣州,玩在杭州,吃穿在武漢”,這句話反映了武漢飲食文化特征,對于各地飲食口味,武漢人來者不拒,體現了其“包容”和“兼濟”個性特征。此外武漢人還能開拓創新、改造成自己的菜,更是其“革新”精神的體現。
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以某種視角或某種方法在不同地區開展相同的服務,效果也不盡相同。語言是文化的體現,比如疫情早期,許多到達武漢的醫療隊因為對武漢方言的不熟悉,出現無法及時有效與病患溝通的情況。筆者在參與武漢心理援助的過程中,也了解到許多外地心理工作者在進行心理服務過程中,經歷了語言無法有效溝通的困難。武漢市居民的心理重建需要建立在對武漢文化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對武漢人疫情期間創傷的心理干預也可圍繞武漢人“拼搏”“包容”“世俗”等個性特征開展。
西方現代科學心理學傳播到中國一百多年來,借鑒西方文化而產生的中國心理咨詢還正在起步和壯大階段。2008年汶川地震中,心理救援工作大量開展,這一年被心理學界稱為“中國心理咨詢的元年”,得益于這之后中國心理工作者在近年來各種災難中的心理救援經驗,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才能及時、有效的針對不同類型的民眾開展心理援助。在中國人潛心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不少西方心理學家也在借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榮格根據《易經》中“太極”說,提出了著名的人格類型理論;卡爾夫把中國文化作為其提出的沙盤游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羅杰斯“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設;海靈格的“與道同行”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以天人合一、仁者愛人和中和之道等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或許更適合“心”的活動規律。西方主流心理學是個人主義取向的,即使是被稱為心理學的新型血液——“人本主義”提出的尊重人性的觀點,更多的也只是重視自我實現、自我滿足。而根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學觀點則是系統的,擺脫了極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立身中正、心態平和,引導個體看到并承擔起在系統中的責任,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引導下中國民眾的行為在此次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與許多西方國家民眾行為產生巨大反差的原因之一??傮w來說,在中國進行心理學本土化的過程中,既需要借鑒西方現代心理學的成熟理論和有效方法,又需要樹立文化自信,提高中國人自發的學科認同與學術自覺(呂小康,2016)。
中國傳統中有許多生活方式和活動方式有助于放松身心,調節緊張情緒,如靜坐、練太極、撫琴、書法、釣魚、養花、讀書等。比如將靜坐與正念減壓療法(MBSR)及正念認知療法(MBCT)相結合,使公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而撫琴、書法、園藝等方法,作為藝術治療的本土化干預方法在疫情防控期既可有效保持社會距離,又可以有效運用于公眾的日常生活。閱讀更是可以和敘事療法相結合,通過中國故事的輸入輸出,使心理干預方式“生活化”,增加了心理服務受眾的廣度和深度。創新心理服務方式,有賴于文化上的求同存異和有效對接,需要更多本土化的實證研究和心理服務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改進。
“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重點“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心理咨詢遵循“不求助,不施助”原則,需要當事人主動尋求幫助。筆者在疫情期間參加武漢的心理援助實踐中深切感受到許多創傷者、喪親者對心理服務工作存在一定誤解,認為一時的心理不健康就等于有“精神病”或是對“心理疾病”有病恥感,諱疾忌醫,不愿意主動求助,這就需要社區心理服務做好有力補充。社區心理服務內容主要來源于社區常見生活,包括心理預防、心理康復、特殊群體心理援助、各種關系的心理維護,以及對遭遇特殊事件的個體或心理危機個體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及持續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劉敏嵐、鄧薈,2018)本次疫情中的心理援助體現了心理學、社會學、醫學、護理學等多學科、多專業的融合,因此,社會心理服務人員通過實踐證明,最好由精神科醫生、護士、社工、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等多職業配合組成,堅持專業化、科學化道路,提升藥物治療、心理干預、健康教育及其他社會支持等多領域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