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琳琳
(萊陽市氣象防災減災服務中心(萊陽市應急管理局),山東萊陽 265200)
我國國土廣闊,多個省市地區的地貌特征、氣候類型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加之人口基數相對較大,如果在發生氣象災害時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輕則會造成經濟損失,嚴重時甚至會威脅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則顯得極為必要。本文以人工影響天氣為主要研究內容,對其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作用、策略加以分析探究。
較為常見的自然災害,例如冰雹,不僅會對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而且在農業領域當中,還會造成農作物的減產,尤其對于果蔬農戶而言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將是巨大且致命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土炮技術是我國農業防雹作業的主要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土炮技術已轉化為高射炮、飛機、其他運輸車輛等,通過這些載體的應用,將化學物品投射到高空,改變冰雹胚胎的水分輸送情況,使得霜凍的發生處于有效被抑制的狀態,并以此為前提條件開展防冰雹工作,這對防冰雹效果的強化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以氣象系統為對象的研究不斷深化,人工氣象雷達網、通信網、消防網等多種網絡體系已經基本建成。特別是多普勒天氣雷達網的建立,廣泛應用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當中,可獲得更為理想的防冰雹效果,使得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獲得較為明顯的氣象防災減災效果,并且所獲得的社會經濟效益也逐漸朝著顯著化的方向發展[1]。
干旱這一氣象災害經常出現在我國北方地區,導致農業生產經營無法獲得預期成效,降低農業產品質量、產量,使農戶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面對此種情況,氣象部門要重視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應用,將人工降雨技術應用其中。借助抗旱手段的應用,可達到氣象防災減災的效果,將氣象災害所造成的負面損失控制在最小范疇之內。因此,氣象部門要對各種因素進行綜合性考慮,秉持科學合理的原則,徹底分析云層基本情況,妥善應用人工降雨抗旱手段,選擇與之相承接的降雨催化劑,依托火箭將其運送到云層。在化學作用的生成之下,可增加云層中雨滴的直徑,并確保其數量處于逐漸增加的狀態,最終形成降雨。對于氣象部門而言,通過人工降雨技術方法的應用,可轉化云層降水分子,對于增加降雨量、緩解旱災情況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受全球氣候變暖因素的影響,在每年的夏季,我國絕大多數地區處于干旱少雨的狀態,這種情況在六、七月份尤為明顯。而人工影響天氣是建立在某些特定氣候條件之下,應用人工催化技術手段,對云在不同位置的物理特性加以實際分析。以此為依據,借助高射炮等工具,在云中將催化劑注入并處于分散化的狀態,使得云中冰晶的數量得以增加,在提高云降水轉化率的同時,可對所在區域進行人工降雨。根據實踐研究可知,通過人工降雨技術的應用,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抗旱效果,盡可能地降低干燥氣候對作物產量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水平。
霧霾天氣在春季和秋季這兩個季節會經常出現,特別是在我國江南地區,經常會出現大霧彌漫的現象,時刻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因此,為了降低霧霾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對身體健康的危害程度,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開始注重對霧霾控制技術手段的研究,并將各種人工技術應用在應對霧霾天氣中。在分析霧氣物理變化的過程中,可將其劃分為多個類型,包括蒸發霧、輻射霧、平流霧等。而人工消霧技術的應用,則是建立在冰云和水云混合作用發生降水的前提之下,以此為依據開展人工消霧防災減災工作。也就是說,對于氣象部門而言,會利用一系列的化學催化劑,將其發射到高空云層當中并進行散播,包括環氧干冰、碘化銀、三氯丙烷等。在產生冰晶的前提之下,對霧滴進行有效消耗,從而不斷增加其對地面的重力,使之快速落至地面,進而獲得理想的人工消霧效果[2]。
近年來,森林火災的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在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同時,也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對森林火災予以關注,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處理預防森林火災方面。當前,人工降雨技術廣泛應用在現實生活當中,并且在森林防火領域內得到采納和有效應用。通過此種方式,可以緩解森林干旱情況,對森林火災事故發生風險的控制與降低具有積極推動與促進作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森林管理水平,促使其朝著健康、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此外,水資源是農作物繁殖培育的必備條件,如果一旦出現干旱情況,則必定會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在我國農業是第一產業,農產品產量的減少必定會阻礙到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延緩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借助人工降雨技術的應用,可為農作物提供優質良好的生產環境,對農作物的繁育具有良好作用,能實現持續增產。
因受傳統思想觀念、技術條件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在面對氣象災害時,人們不免會顯得手足無措。一旦發生氣象災害,所采取的措施較為簡單,通常停留在補救階段,尚未充分發揮氣象災害應對措施的預防功效。面對此種情況,在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研究和應用領域內,要重視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應用。
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大力宣傳,有目的、有意識地增強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同時,各部門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現有的專業技能水平,結合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確定氣象防災減災目標,加強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交流。在強強聯合之下,促使我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朝著順利的方向發展。此外,相關部門還可依托電視、新聞廣播、網絡媒體等多種途徑,對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相關內容作出大力宣傳,包括技術手段、應用效益等,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展示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在氣象防災減災領域內的具體應用案例,幫助人們意識到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在氣象防災減災中妥善應用人工影響天氣技術[3]。
深入我國實際當中,可以發現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在氣象防災減災領域逐漸趨于成熟。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為了確保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在氣象防災減災領域內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發揮,需要做好技術創新工作。
立足于當前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應用現狀,結合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實際情況,做好技術研發創新,確保所應用的新技術符合時代發展形勢,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良好的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對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需求也明顯不同,相關人員要秉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結合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做好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研發創新工作,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例如,西北地區極易受到干旱氣候的影響,這就需要該地區相關人員加強對人工降雨技術的研究,而我國南方地區受洪澇災害的影響較大,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對洪澇災害防治技術的研究。
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領域內,若想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效益,要明確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要點,促使其朝著規范化和安全化的方向發展。以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為研究主題,設置專項資金,加強對其的深入研究和及時分析,確保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處于良性循環的狀態,不斷提高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水平。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配套設施及設備還處于不斷完善的狀態,一旦發現設備運行出現異常情況時,要及時做好相關情況的上報工作。建立暢通高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制定相關的安全防護措施和應急預案,將安全事故的發生可能性控制在最低范疇之內。落實工作人員責任制,提高工作隊伍綜合素養。
此外,要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人員及氣候防災減災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結合所在區域實際情況,對現有的激勵制度和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從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兩個方面入手,使得工作人員的業務綜合能力得以強化,樹立正確的防災減災意識,并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積累更多的經驗,掌握與氣候防災減災及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有關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設備,為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綜上所述,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氣象服務領域內踐行的重要表現。借助人工防雹、人工降雨、人工消霧等一系列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應用,可達到改善干旱現象、減少災害損失、預防森林火災的作用,圍繞氣象防災減災,從影響程度、影響范圍及所產生的負面損失幾個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相關人員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開展時,要重視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應用,借助增強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加強科學技術研發創新、提高工作人員綜合素養等策略的實施,實現人工影響天氣技術與氣象防災減災的深度融合,切實有效保障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