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景孟 莊慧杰 戴澤果
高危型HPV 持續感染是導致宮頸鱗狀上皮病變的重要因素之一。吳筱花等[1]研究結果顯示,正常人群中的高危型HPV 感染率為14.66%,宮頸鱗狀上皮病變的高危型HPV 感染率為100%,因而對高危型HPV 監測有助于推斷宮頸鱗狀上皮病變預后。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進展為宮頸癌的風險較大,早期診斷和合理治療可有效預防宮頸癌的發生。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是LEEP 術。本文通過回顧分析宮頸鱗狀上皮病變行LEEP 術患者的臨床病理、術后高危型HPV 檢測結果,進一步明確高危型HPV 檢測及分布特點對宮頸鱗狀上皮病變患者行LEEP 術的預后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婦科門診及婦科住院部就診的行HPV 檢測的女性8704 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1~78 歲,平均年齡44.98 歲。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組織學檢查診斷為宮頸鱗狀上皮病變;②符合行LEEP 術標準;③可完整配合,依從性佳;④近期內對該疾病沒有采取任何治療措施;⑤患者及其家屬在對研究內容完全知情的情況下自愿接受手術治療,并簽署了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同時患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凝血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系統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傳染性疾病等;②肝、腎、心臟等功能障礙性疾病;③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不符合LEEP 術手術標準。
1.3 方法
1.3.1 手術方法 月經完全結束后的2~5 d,經陰道鏡檢查找到病變準確位置。將輸出功率調節至合適值,應用較多的是15 mm×8 mm 或者20 mm×10 mm 環形電極,由宮頸3 點處作為切入點,先從右側開始向另一側移動,于9 點處出刀,并補切宮頸管1 次或者2 次,宮頸管補切采用的是0 mm×10 mm 環形電極,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宮頸切口外緣是否需要補切。切除的宮頸組織深度一般在1.5~2.5 mm,寬度超出病變范圍3 mm。宮頸創面經電凝止血,用紗布將患者陰道填塞,填塞時間≤24 h。切除的病變組織采用甲醛固定之后送檢。
1.3.2 HPV 檢測方法 由廣州安必平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28 種HPV 分型檢測試劑盒采用聚合酶鏈式擴增(PCR)-反向點雜交法對HPV 分型進行檢測,檢測內容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82(MM4)15 種高危型別,HPV26、53、66 3 種疑似高危型別,6、11、40、42、43、44、54、61、81(CP8304)、83(MM7)10 種低危型別。
1.4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的HPV 分型檢測結果及分布特點,83 例行LEEP 術的宮頸鱗狀上皮病變患者術前及隨訪HPV 感染情況及病理指標。叮囑患者術后定期進行HPV 和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一般術后3 個月進行首次復查,之后每6 個月復查1 次,若檢查結果均為陰性,2 年后可將復查間隔時間改為1 年。將患者每次的復查結果記錄在案,一旦發現異常需進行活檢和陰道鏡檢查。
2.1 HPV 分型檢測結果及分布特點分析 8704 例女性檢測中,HPV 陽性926 例,占比為10.64%,其中單一亞型感染769 例、占比為83.05%,多重亞型感染157 例、占比為16.95%。高危型HPV感染率最高的分型依次為:HPV52、16、58、53、33,感染率分別為2.50%(218/8704)、1.75%(152/8704)、1.08%(94/8704)、0.78%(68/8704)、0.57%(50/8704)。926 例HPV 陽性患者中最終以病理診斷為宮頸鱗狀上皮病變CINⅠ~Ⅲ的有235 例,其中HPV16 陽性89 例、占比為37.87%,HPV52 陽性70 例、占比為29.79%。
2.2 83 例行LEEP 術的宮頸鱗狀上皮病變患者術前HPV 感染情況及病理指標分析 83 例行LEEP 術的宮頸鱗狀上皮病變患者中,CINⅠ22 例,CINⅡ 18 例,CINⅢ 43 例,83 例術前HPV 檢測陽性率為100.00%(83/83),17 例(20.48%)為HPV 多重感染;高危型HPV感染率由高至低分布依次為HPV16、52、58、33、18、53、39、68、56、73;HPV16 患者29 例,占比為34.94%;HPV52 患者14 例,占比為16.87%;HPV58患者14 例,占比為16.87%;HPV33 患者8 例,占比為9.64%;HPV18 患者7 例,占比為8.43%;HPV53 患者5 例,占比為6.02%;HPV39 患者2 例,占比為2.41%;HPV68 患者2 例,占比為2.41%;HPV56 患者1 例,占比為1.20%;HPV73 患者1 例,占比為1.20%;其中29 例HPV16 型病變中CINⅢ 22 例。
2.3 83 例行LEEP 術的宮頸鱗狀上皮病變患者隨訪HPV 感染情況及病理指標分析 83 例行LEEP 術的宮頸鱗狀上皮病變患者術后隨訪中,檢測高危型HPV 陽性5 例,占比為6.02%(5/83)。4 例經病理活檢證實有病變殘留或復發,發生率為4.82%(4/83),發現病變殘留或復發時間為術后3~12 個月,其中3 例為CINⅢ,1 例為CINⅡ;病變殘留或復發患者高危型HPV 檢測陽性占比為100.00%(4/4),其中HPV16 型3 例,HPV52 型1 例。
宮頸鱗狀上皮病變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早發現早治療。高危型HPV 發生一次性感染可能會引發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其中的60%無需干預便可消退,可通過隨訪進行監測管理。持續性的高危型HPV 感染會引發HSIL,且幾率非常高,約20%的病變經10 年左右可能會發展成為宮頸浸潤癌,可通過切除性治療和消融性治療兩種方式治療[2-6]。在臨床中,消融性治療的注意事項和考慮因素較多,因此切除性治療是應用較為普遍的治療方式,傳統的切除方法為冷刀錐切術,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LEEP 術開始普及,這種錐切術操作更加簡便,治療效果也更佳。LEEP 術對HPV 的清除比較有效,宮頸鱗狀上皮病變治療中應用率很高,然而部分患者會出現再次發作或者病變組織清除不干凈的問題,術后發展成為宮頸癌的幾率非常大[7,8]。持續性高危型HPV 感染會引發HSIL 或癌變,同時也是LEEP 術后復發或病變殘留的主要因素,所以,為了能夠防止宮頸鱗狀上皮病變患者行LEEP 術后發展成為宮頸癌,必須做好LEEP 術后監測高危型HPV 隨訪和處理的工作。
本研究發現,8704 例女性檢測中,HPV陽性926例,占比為10.64%,其中單一亞型感染769 例、占比為83.05%,多重亞型感染157 例、占比為16.95%。高危型HPV 感染率最高的分型依次為:HPV52、16、58、53、33,感染率分別為2.50%(218/8704)、1.75%(152/8704)、1.08%(94/8704)、0.78%(68/8704)、0.57%(50/8704)。發現HPV16、52 是導致宮頸鱗狀上皮病變的主要型別,應引起臨床重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本研究發現,83例術前HPV檢測陽性率為100.00%(83/83),17 例(20.48%)為HPV 多重感染;高危型HPV感染率由高至低分布依次為HPV16、52、58、33、18、53、39、68、56、73。發現HPV16 型感染率與宮頸鱗狀上皮病變嚴重程度有關。
相關文獻中各種錐切術后高危型HPV 陽性率存在較大差異,可能是治療方式、HPV 檢測方法、隨訪時間等不同造成的[9]。本研究中,83 例行LEEP 術的宮頸鱗狀上皮病變患者術后隨訪中,檢測高危型HPV 陽性5 例,占比為6.02%(5/83)。4 例經病理活檢證實有病變殘留或復發,發生率為4.82%(4/83),發現病變殘留或復發時間為術后3~12 個月,其中3 例為CINⅢ,1 例為CINⅡ;病變殘留或復發患者高危型HPV 檢測陽性占比為100.00%(4/4),其中HPV16 型3 例,HPV52 型1 例。由此發現術后高危型HPV 陽性與病變殘留或復發有關,此4 例病變殘留或復發患者高危型HPV 檢測結果與術前檢測HPV 型別相同,可見手術前后同一型別HPV 持續感染易發生病變殘留或復發風險,其常見型別為HPV16、52 型。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LEEP 術后大部分HPV 陽性患者的年齡在19~29 歲和≥50 歲。年輕患者的性生活較頻繁,發生HPV 感染的幾率較大;老年人的免疫力下降,宮頸發生萎縮,生理鱗柱交接部離宮頸管越來越近,因此感染風險高[10]。
綜上所述,宮頸鱗狀上皮病變以單一高危型HPV感染為主,主要型別是HPV16、HPV52,宮頸鱗狀上皮病變經LEEP 術治療后,高危型HPV 檢測可有效預測LEEP 術后復發或病變殘留,通過有效的制定隨訪方案,可及早防治復發或病變殘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