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欣
(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南京 210000)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發展綠色貿易不僅符合當前世界貿易發展潮流,同時也能夠滿足“一帶一路”的實際要求,是國家頂層設計目標能夠實現的重要途徑。因此,當前需要在準確分析綠色貿易發展必要性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帶一路”背景下有效發展綠色貿易的對應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夠積極面對“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實現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目標,促使國際貿易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是習總書記在2013年9月、10月分別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頂層合作倡議的一個總稱,也是我國在新常態下,為了確保國家能夠實現長遠發展合作提出的國家戰略構想。我國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機,通過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實現經濟的全方位開放,不僅能夠促使我國在產能技術優勢、資金優勢、模式和經驗優勢方面實現積極的轉化,變成市場合作優勢,同時也可以引導其他沿線國家共同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經驗以及教訓[1]。“一帶一路”主要強調共建、共商、共享相關理念,為新時期國家之間的合作,帶來了全新的機遇。“一帶一路”一共涉及了65個國家以及地區,人口總數將近44億,GDP總價值超過了20萬億美元,占據實際經濟總量的30%,是具有非常廣闊發展前景的一種貿易戰略。
綠色貿易主要是指在實際貿易過程中,消除一些可能威脅到生態環境或者人類健康因素的貿易行為,通過這種類型的貿易形勢,實現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綠色貿易在內涵上相對比較全面,不僅指可持續發展貿易活動自身,也包括為綠色貿易提供保障的各種政策措施;不僅包括綠色服務和產品,也包括綠色的投資和技術;不僅指一些負面的綠色貿易壁壘,也包括一些積極、正向的政策或者是措施。和傳統的貿易相比來看,綠色貿易關注的不僅僅是經濟成本,還需要考慮在實際貿易過程中的實際環境成本。即在綠色貿易開展過程中,需要起到一定的保護、維護生態環境作用,進而促進綠色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綠色貿易是動態的概念,在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同時,其內涵也會出現一定的變化。
“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推進,以及沿線國家對于綠色貿易的實際需求,為我國對外貿易實現積極發展創造了更多的綠色商機,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參與到貿易鏈中,紛紛開始制定對應的政策,不斷加快本國基礎建設、產品轉型、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的政策制定進程,并且開始對本國重點發展的產品制定出了各種優惠、便利政策[2]。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政策對待和紅利。二是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綠色價值鏈、供應鏈等方面的合作,已經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沿線一些國家對于我國的一些綠色低碳產品、服務、技術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三是一些國家開始吸取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力求能夠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對環境的保護,這就為我國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成為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積極發展的動力。
雖然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加大了力度,并且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獲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生態環境受到的影響依然比較大[3]。如我國的一些中小型企業,依然采用粗放形式的生產模式,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問題;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藥,對農業資源和農村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和破壞等。尤其是在對外貿易日漸頻繁的環境中,一些高污染企業開始出現了我國,不僅嚴重影響了生存環境,同時造成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加重,破壞了綠色貿易的基礎。
造成嚴重生態污染的企業主體,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數量多、難以集中管理,加上設備相對比較陳舊、生產技術不夠創新,造成綠色貿易的生產技術不符合相關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同時,企業在技術綜合利用方面的能力較差,導致綠色貿易生產技術、效率等均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嚴重影響了綠色貿易的積極發展。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境標準相對比較寬松,擁有高新技術、環境技術的產品比例比較低,在國際貿易中受到環境標準、規制的約束比較大。如分析影響我國工業品出口環境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主要集中在技術標準、有毒有害物質要求、保護臭氧層受控物質、材料和包裝的可回收性等幾個方面;影響農產品、食品出口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農藥和獸藥殘留要求、重金屬殘留、細菌等各個方面[4]。我國環境標準與國際要求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不僅影響了我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力,同時也造成我國需要面臨比較嚴重的生態問題。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環境問題開始受到了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由此出現了綠色消費、綠色產品、綠色貿易等新興詞匯。在聯合國的組織帶頭下,世界上的一些國家達成了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條約和公約,其中包括《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等,并且一些相鄰國家開始簽訂對應的多邊和雙邊環境條約、協定[5]。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綠色貿易壁壘開始出現,綠色產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并且開始在世界范圍內不斷蔓延。而我國積極的發展綠色貿易,不僅能夠滿足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于綠色產品以及服務方面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國改變綠色貿易方面的壁壘,真正促使我國開展的貿易活動,能夠迎合世界在綠色消費方面的需求。
不管是受到國際潮流的影響,還是自身的內在驅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對于綠色貿易的要求非常強烈。尤其是一些沿線國家,其在生態環境方面比較脆弱,接受了比較多的產業轉移,一些勞動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產業會加重生態環境方面的負擔,造成其在環境治理、綠色貿易投資方面有著非常大的需求[6]。其中一些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且積極尋求各種適合的方法改善環境基礎設施,不斷提升環境保護能力,如印度就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設計劃,主要目標是為了能夠提升城市人群的生活質量,完善和建設可持續發展、清潔的環境。而想要真正實現各個國家以及地區在生態建設方面的目標,僅靠一己之力難以實現,而“一帶一路”建設能夠為這些計劃落實提供投資、技術、產品支持,真正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綠色建設方面的需要。
我國對于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其他國家相比處于遙遙領先的位置上,并且在“一帶一路”政策實施后,與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潛力也在不斷釋放,成為了促進我國對外貿易不斷發展的一個動力[7]。需要明確的是,不管是傳統出口市場還是新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發展綠色貿易,才能夠真正保持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可持續發展進程,這也是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帶一路”建設主導國家、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需要履行的義務。
為了保證“一帶一路”建設能夠獲得預期的效果,在系統制定各項綠色貿易相關政策、措施等內容的基礎上,作為“一帶一路”的提倡者和實施者,需要充分發揮出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積極的參與到綠色貿易相關條約制定過程中。以此保證能夠更好的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真正發揮出“一帶一路”視域下綠色貿易的倡導者地位,為我國更加有效的開展綠色貿易提供一定支持。首先,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說,我國需要在與沿線國家共同商議的基礎上,及時制定和簽署與綠色貿易相關的雙邊、多變協定,或者是在簽署對應自由貿易協定中,將綠色貿易融入到其中,設立對應的環境章節、環境條款。同時,需要通過對應的綠色貿易論壇等平臺,與沿線國家共同商討,通過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對應的綠色貿易行動路線圖、方案,確保綠色貿易能夠更加有序的開展,真正發揮出“一帶一路”的積極作用[8]。其次,在WTO、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需要善于、勇于利用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參與到各項條約的制定中。通過積極參與綠色貿易相關規則的制定,表達我國對于綠色貿易的態度,不僅便于我國與其它國家充分的進行溝通、合作,同時也是我國積極發展綠色貿易的一個重要舉措。
為了確保“一帶一路”視域下的綠色貿易能夠實現可恥發展,當前有必要對國內的一些相關政策進行分析,發揮出政策的優勢行業作用,實現對國際化綠色貿易的有效調節,實現對國內、對外經濟的促進。以此保證能夠真正發揮出“一帶一路”的作用,引導綠色貿易能夠更加有序的開展,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首先,想要實現經濟、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改變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對產業結構的有效調節。這就要求國家需要制定對應的政策,加大和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加大環保產業的投資力度,并且通過調整稅收等相關政策,實現對國內產業結構、出口商品結構的有效調節。進而保證國內生產廠商、出口廠商的環保產品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并且能夠預測到長遠的利益,進而促使各個廠商能夠自覺推動綠色貿易的發展。其次,綠色對外投資是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樹立威信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我國在“一帶一路”政策落實中需要承擔的責任。因此,在沿線國家參與“一帶一路”投資的熱潮中,我國需要加強對于環境的監管力度,應用比以往更加規范的政策,對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行為進行監督,使其能夠積極履行在投資過程中需要承擔的環保責任,促使我國對外投資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9]。最后,從國家的角度分析,除了通過相關政策鼓勵環保產品發展以外,還可以通過調節出口退稅的方式,減少對外貿易中存在的雙高產品比例。同時,國家還可以通過頒發許可證等方式,限制野生生物資源、低附加值礦產以及能源產品的出口,有效降低我國出口貿易過程中需要面對的風險,確保綠色貿易能夠實現更好的發展。此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都是西方發達國家各種工廢棄物的傾銷市場,這些廢棄物的進口,對于我國國內環境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危害。因此,我國需要出臺關于廢棄物進口的相關管制政策,對不符合環保要求進口產品的進口給予關注,需要通過加強對應的監管工作,保證國內環境的安全。
“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科學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在發展綠色貿易的過程中,不管是技術還是認知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性。因此,為了保證綠色貿易能夠更好的開展和落實,當前需要準確的開展技術交流,不斷提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綠色貿易技術水平,進而確保綠色貿易往來能夠獲得更好的成果。首先,我國需要積極發揮出“一帶一路”倡議倡導者和主導者的作用,積極搭建對應的綠色貿易技術交流平臺,和沿線國家開展廣泛的技術交流、合作。這就要求我國一方面需要向一些先進的國家學習先進技術和方法,另外一方面需要對一些發展中國家技術人員開展培訓,不斷提升其在制定、執行綠色貿易政策方面的能力。同時,為了保證技術交流和貿易往來更加有效的開展,我國需要加大與其他國家開展環境標志認證、互認工作的實際力度,減少我國在發展綠色貿易過程中需要經歷的繁瑣程序,有效的節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10]。以此保證綠色貿易能夠更加有效的開展,不斷的開拓綠色貿易市場,提升產品競爭力,為“一帶一路”視域下綠色貿易獲得更好的發展提供一定支持。
“一帶一路”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將生態文明理念落實在實際中,真正創建出“綠色絲綢之路”是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因此,我國需要通過參與和制定綠色貿易相關條約、發揮國內政策對綠色貿易調節作用、不斷提升綠色貿易技術水平等途徑,真正通過多渠道、多舉措發展綠色貿易。這不僅是促使我國對外貿易能夠更好開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在世界綠色貿易中占據有利位置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