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楠
臨床工作調查發現,胃潰瘍患病率呈明顯遞增趨勢,此類疾病多發與人們所處生活環境變化、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飲食不規律不健康等多方面因素有關。胃潰瘍患者有明顯腹脹、胃痛以及反酸等表現,部分患者有口臭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人際交往、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導致患者心理負擔問題。既往治療中多采取常規西藥治療,即阿莫西林膠囊、奧美拉唑、克拉霉素三聯法,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疾病癥狀,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且復發風險較高。當前,隨著中醫藥行業的發展,關于胃潰瘍疾病開始嘗試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段提升疾病治療效果。臨床工作中發現,中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預后效果顯著。基于此,本文就本院110 例胃潰瘍患者為例,對比單獨西藥三聯(阿莫西林、奧美拉唑、克拉霉素)治療與其配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的整體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消化內科收治的110 例胃潰瘍患者。納入標準:①上報倫理委員會審核;②經X 線、胃鏡等檢查確診,符合《實用內科學》、《中國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潰瘍診斷標準;③用藥方案患者知情同意,治療耐受、無過敏;④患者依從性良好,可有效隨訪。排除標準:①妊娠、哺乳特殊階段患者;②過敏體質患者;③精神病史情況患者;④合并重大疾病治療不耐受患者。依據治療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中西醫組,各55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20 例;年齡22~72 歲,平均年齡(43.0±9.7)歲;病程2~18 年,平均病程(7.5±3.6)年;病灶位置:胃竇23 例,胃小彎以及胃大彎各13 例,胃底6 例。中西醫組:男32 例,女23 例;年齡20~73 歲,平均年齡(43.3±10.0)歲;病程2~16 年,平均病程(7.3±3.3)年;病灶位置:胃竇22 例,胃小彎15 例,胃大彎13 例,胃底5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病灶位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三聯療法治療。給予患者阿莫西林膠囊(深圳高卓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345)口服1.0 g/次,1 次/d;奧美拉唑(悅康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577)口服20 mg/次,2 次/d;克拉霉素(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652)口服0.5 g/次,2 次/d,連續用藥8 周。
中西醫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半夏瀉心湯方劑組成:黃芩6 g、炙甘草9 g、黃連9 g、干姜12 g、半夏15 g、黨參15 g、大棗10 枚。另外,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進行辨證用藥,脾胃虛寒添加附子10 g、牡蠣30 g、龍骨30 g;針對濕熱蘊脾添加白花蛇舌草15 g、蒲公英15 g、薏苡仁15 g;反酸添加浙貝母15 g、瓦楞子30 g;噯氣添加沉香5 g、柿蒂10 g;肝胃郁滯添加枳殼10 g、柴胡10 g;胃陰不足添加麥冬10 g、玉竹10 g、沙參15 g。每日煎煮取汁300 ml分2 次服用,分別于早晨、午飯后2 h 服用,連續用藥8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隨訪復發率、生活質量、證候積分、情緒評分。對患者隨訪6 個月,觀察胃潰瘍復發情況。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胃潰瘍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胃鏡復查潰瘍以及炎癥均消失;有效:胃潰瘍患者癥狀改善,胃鏡復查潰瘍消失,仍有炎癥問題;無效:以上治療效果未達到。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痊愈+有效)/總例數×100.00%[1]。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評分內容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評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不良反應包括皮疹瘙癢、惡心嘔吐、腹部不適、頭暈頭痛等。患者負性情緒參考SAS 評分以及SDS 評分評價,分數與胃潰瘍患者負性情緒嚴重程度呈正比。中醫證候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級量化標準,取胃脘疼痛、心下痞滿、腸鳴下利、惡心嘔吐癥狀,分數與患者癥狀嚴重程度呈正比[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6 個月后復發情況對比 中西醫組:臨床痊愈33 例、有效20 例、無效2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36%(53/55);發生惡心嘔吐1 例、腹部不適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4%(2/55);隨訪6 個月后無復發患者。對照組:臨床痊愈22 例、有效21 例、無效12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8.18%(43/55);發生皮疹瘙癢2 例、惡心嘔吐2 例、腹部不適2 例、頭暈頭痛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54%(8/55);隨訪6 個月后復發5 例,復發率為9.09%(5/55)。中西醫組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及6 個月后復發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1845、3.9600、5.2381,P=0.0042、0.0465、0.0220<0.05)。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生活質量評分及負性情緒對比 中西醫組:胃脘疼痛評分為(1.0±0.3)分、心下痞滿評分為(1.0±0.2)分、腸鳴下利評分為(0.8±0.2)分、惡心嘔吐評分為(1.0±0.1)分;軀體功能評分為(89.5±5.6)分、心理功能評分為(90.5±4.5)分、社會功能評分為(91.5±4.5)分、物質生活評分為(92.3±3.5)分;SAS評分為(35.5±2.0)分、SDS 評分為(33.5±1.8)分。對照組:胃脘疼痛評分為(3.0±0.5)分、心下痞滿評分為(3.1±0.3)分、腸鳴下利評分為(2.7±0.3)分、惡心嘔吐評分為(3.1±0.3)分;軀體功能評分為(80.0±5.0)分、心理功能評分為(80.9±4.0)分、社會功能評分為(80.5±4.3)分、物質生活評分為(82.0±3.0)分;SAS 評分為(45.0±3.0)分、SDS 評分為(44.3±2.0)分。中西醫組胃脘疼痛評分、心下痞滿評分、腸鳴下利評分、惡心嘔吐評分、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物質生活評分及SAS、SDS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潰瘍是一類消化內科疾病,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和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三聯療法是常見的治療方法,質子泵抑制劑聯合抗生素治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殺滅幽門螺桿菌(Hp),從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時間用藥后存在一定不良反應,增加了患者的身心負擔,影響預期治療效果[3]。中醫學中此病屬“痞滿”范疇,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是主要原因,患者有脾胃受損、肝胃不和表現。
半夏瀉心湯中半夏為君藥,有消痞散結、降逆和胃的效果,干姜、黃芩、黃連等為臣藥,有溫中散寒、苦寒瀉下、降泄氣機的效果,諸藥共奏寒去熱清、升降復常、痞滿可除等療效[4]。王大喜等[5]研究指出,常規三聯療法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胃潰瘍療效顯著,可以減輕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疾病復發風險。
本文結果與高遼美等[6]研究結果有一致性,加用半夏瀉心湯酌情加減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潰瘍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合理的中西醫聯合治療手段更能夠滿足胃潰瘍患者治療需求,提高患者治療預后。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加減輔助西藥治療胃潰瘍可以促進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改善,且進一步提升患者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穩定患者情緒。